铅丹
- 《本草纲目》:铅丹
- 《本草乘雅半偈》:铅丹
- 《本草崇原》:铅丹
- 《本草撮要》:铅丹
- 《本草经集注》:铅丹
- 《本草衍义》:铅丹
- 《本经逢原》:铅丹
- 《长沙药解》:铅丹
- 《名医别录》:铅丹
- 《千金翼方》:铅丹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铅丹
- 《医学入门》:铅丹
- 《神农本草经》:铅丹
- 《新修本草》:铅丹
- 《药性切用》:铅丹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铅丹
- 《证类本草》:铅丹
《本草纲目》:铅丹
「释名」又名黄丹、丹粉、朱粉、铅华。系用铅、硫磺、硝石等合炼而成。
「气味」辛、微寒、无毒。
「主治」
1、消渴烦乱。用铅丹一钱,新汲水送下。服药后,宜吃荞麦粥。
2、吐逆不止。用铅丹四两,加米醋半斤,煎干,在炭火中煅红,冷定后,研为末,和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丸,醋汤送下。此方名“碧霞丹”。
3、小儿吐逆水上。用铅丹研末,加枣肉捣匀,做成丸子,如芡子大。针挑一丸,在灯上烧过,研为细末,乳汁调服。此方名“烧针丸”。另一配方:在烧针丸的药方中加朱砂、枯矾各少许。
4、反胃气逆。用铅丹、白矾各二两,生石亭脂半两。先把丹、矾两药放在坩锅里,烧炭煅红,放冷两天,再加入石亭脂,共研为末,和米饭少许,捏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日服十五丸,米汤送下。
5、赤白泄痢。把枣肉捣烂,加入铅丹、白矾等分,各如皂角子大,再加米饭少许,和成团丸,如弹子大。以铁丝穿团丸,在灯上烧透,冷后研为细末,米汤冲服。又方:铅丹,炒成紫色,加入炒黄连,各等分。研细,加糊作丸,如麻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甘草汤送下。
6、妊妇腹痛下痢。用乌骨鸡蛋一个,壳上开小孔,让蛋白流出,单留蛋黄。从孔口装进铅丹五钱,搅匀,外用泥封好,放在火灰里煨干,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7、吐血、咳血。用铅丹一钱,新汲水送下。
8、寒热疟疾。用铅丹、百草霜等分,研细。发病之日,空腹服三钱,米汤送下。两服可愈。加饭或蒜做成丸药吃,也有效。又方:铅丹一两、恒山末三两,和蜜做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湿酒送下。清晨吃一次,病将发未发时吃一次,有效。又方:铅丹(炒过)二两、独蒜一百个,共捣成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九丸,空腹服,长流水送下。疟发过两、三次后才服药,最见效。此方亦可治痢疾。又方:铅丹(炒过)半两、童便浸过的青蒿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寒多酒送下,热多用茶送下。
9、小儿疟,壮热不寒。用铅丹二钱,蜜水送下。如兼恶寒,则以酒送下。此方名“鬼哭丹”。
10、风。用铅丹二两、白矾二两,分别研细。取两块砖铺地上,砖上垫纸七层,纸上铺丹,丹上辅矾。周围架柳木柴焚烧,约烧完柴十斤,即停烧待冷,取药合研。每服二钱,温酒送下。此方名“驱风散”。
11、客忤中恶(此病病象是:人行路上,忽然心腹绞痛,胀满气冲;或突然倒地,四肢阙冷,甚至不救)。用铅丹一小茶匙,调蜜三合灌下。
12、一切目疾(凡目疾,翳障而伴有昏花现象者可治,可障而无错花感者不治)。用蜂蜜半斤,在铅锅中熬成紫色块,放入铅丹二两,水一两,再炼至水气全尽,倒在一块绢布上过滤。取滤下的细粉,装在瓶子里,埋地下二十天,才取出点眼。每日点七次。如药粘眼不开,则洗了重点。又方:铅丹、蜂蜜调匀,摊布片上,贴太阳穴。治赤眼痛有效。又方:铅丹、白矾,等分研末,点眼。又方:铅丹、乌贼骨,等分为末,加蜂蜜蒸后点眼。治眼睛红久生翳。又方:铅丹半两,调鲤鱼胆汁成膏,点眼。治眼生珠管。又方:铅丹、轻粉,等分为末,吹少许入耳内。左眼病,欠吹右耳,右眼病,吹左耳。治痘疹生翳。
13、小儿重舌(舌肿厚)。用铅丹一粒,如黄豆大,放在舌下。
14、小儿口疮糜烂。用铅丹一钱、生蜜一两,调匀,蒸到黑色,用鸡毛蘸取搽疮上。
15、腋下狐臭。用铅丹加在轻粉中,以口水调和,经常搽腋下。
16、蝎子螫伤。用醋调铅丹涂搽。
17、刀伤。用铅丹、滑石等分,敷伤处。
18、外痔肿痛。用铅丹、滑石等分,研细,新汲水调涂。一天涂五次。
19、臁疮。用铅丹一两,黄蜡一两,香油五钱,熬成膏子。先以葱椒汤洗患处,然后贴敷药膏。又方:铅丹,水飞过,再炒过,取一两;黄,酒浸七日,焙干,也取一两;另取轻粉半两。分别研为细末。先以苦茶洗疮,随用轻粉把疮填满,再敷上铅丹,外层则用黄细末摊成膏贴上,不要揭动,几天即见效。
《本草乘雅半偈》:铅丹
(日华)
【气味】辛,微寒,无毒。
【主治】主吐逆反胃,惊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
【核】曰∶铅丹,原生于铅,出蜀郡平泽。近皆炒铅为之,法用每铅一斤,以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俟 沸时,遂下硫黄一块,少顷,再下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硝、黄,待自作末,则成丹矣。近多以作粉铅脚,不 成粉者,用矾石、硝石,合炒成丹,力转薄矣。若欲转丹为铅,只用莲须葱白汁,拌丹漫煎, 成金汁,倾出土上,即还铅矣。市肆者,每以盐硝砂石杂乱。凡用须用净水漂去硝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漫炒,紫赤色,置土地上,摊去火毒,乃入药用。会典云∶黑铅一斤,烧丹可得一斤五钱。
【 】曰∶铅秉重玄,五金水也。点烹成丹,碎大块作太末,转丹还铅,会太末归太玄,下而上,外而内,元始合璧,动定九光,丹体备已。故主吐逆反胃,惊走狂癫,下而上者,上而下矣。痫疾下气,忤恶聚积,外而内者,内而外矣。水济火则热除,火济水则通神,丹成敌应,莫捷于铅。
《本草崇原》:铅丹
气味辛,微寒,无毒。主治吐逆反胃,惊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
(铅丹一名丹粉,今炼铅所作黄丹也。铅名黑锡,又名水中金,五金中之属水者也,有银坑处皆有之。)
铅丹木金水之精,得火化而变赤,气味辛微寒,盖禀金质而得水火之气化。主治吐逆反胃者,火温其土也。治惊痫者,水济其火也。治癫疾者,火济其水也。气味辛寒,寒能除热,辛能下气也。炼化还成九光者,炼九转而其色光亮,还成黑铅也。炼化还光而久服,则金水相生,水火相济,故通神明。
愚按∶铅有毒,炼铅成丹,则无毒。铅丹下品,不堪久服,炼铅丹而成九光,则可久服,学
《本草撮要》:铅丹
味咸寒沉重.入手足太阴少阴经.功专坠痰止惊.单用涂黄水疮神效.得龙骨牡蛎.治心脏神惊.一名黄丹.
《本草经集注》:铅丹
味辛,微寒。主治咳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蜀郡平泽。一名铅华,生于铅。
即今熬铅所作黄丹画用者,世方亦稀用,唯《仙经》涂丹釜所须此。云化成九光者,当为九光丹以为釜耳,无别变炼法。(《新修》七五页,《大观》卷五,《政和》一二六页)
《本草衍义》:铅丹
本谓之黄丹,化铅而成,别有法。《唐本》注∶炒锡作。然经称铅丹,则炒锡之说误矣,亦不为难辨。盖锡则色黯暗,铅则明白,以此为异。治疟及久积皆用。
《本经逢原》:铅丹
一名黄丹
辛微寒,无毒。
《本经》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发明 铅丹体重性沉,味兼盐矾,而走血分,能坠痰止疟。《本经》言,止吐逆胃反,治惊痫癫疾,除热下气,取其性重以镇逆满也。仲景柴胡龙骨牡蛎汤用之,取其入胆以祛痰积也;但内无积滞,误服不能无伤胃夺食之患。敷疮长肉、坠痰杀虫,皆铅之本性耳。目暴赤痛,铅丹蜜调贴太阳穴立效。
《长沙药解》:铅丹
【本经】味辛微寒。主土逆胃反,惊痫瘨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平泽。
味辛,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降摄神魂,镇安惊悸。
《伤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在龙骨。用之治少阳伤寒,胸满烦惊,以其降逆而敛魂也。
铅丹沉重降敛,宁神魂而安惊悸。其诸主治,疗疮疡,去翳膜。
《名医别录》:铅丹
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生蜀郡.一名铅华,生于铅.
《本经》原文∶铅丹,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
《千金翼方》:铅丹
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炼化还成丸光。久服通神明。一名铅华,生于铅,生蜀郡平泽。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铅丹
催生,及难产横逆。
水银(二钱) 黑铅(一钱,铫内熔,投水银结成砂子)
上用熟绢巾纽出水银,细研,以汗衫角纽做丸子,绿豆大。临坐草时香水吞一二丸立效,仍须敬仰。
《医学入门》:铅丹
铅丹有毒味辛凉,生肌止血治诸疮,吐逆颠痫消久积,截疟镇惊神气藏。
炒铅为丹,其色黄,故又名黄丹。善生肌止痛止血,诸疮、金疮、汤火、染须,皆用煎膏或末敷之。主吐逆翻胃,癫痫狂疾,除热毒脐挛,中恶心腹胀痛,又能消久积,止温疟,镇心安神,去惊狂烦渴。经云∶黄丹涩而固气,收敛神气以镇惊也。丹溪云∶曾一妇因多子,于月内服黄丹二两,四肢冰冷强直,不食,时正仲冬,急服附子理中汤数十帖而定。炒黄丹法∶黑铅一斤,土硫黄、硝石各一两,先溶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黄一小块,续下硝少许,沸定再点醋,根据前下少许硝、黄,已消沸定黄亦尽,炒为末成丹矣,入药又炒令色变,细研水飞二遍。
《神农本草经》:铅丹
味辛微寒。
主土逆胃反,惊痫瘨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御览》引作吐下,云久服成仙)。生平泽。
《名医》曰:一名铅华,生蜀郡。
案《说文》云:铅,青金也。陶宏景云: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
《新修本草》:铅丹
味辛,微寒。主咳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练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蜀郡平泽。一名铅华,生于铅。
即今熬铅所作黄丹画用者,俗方亦希用,唯《仙经》涂丹釜所须此。云化成九光者,当谓九光炼法。
〔谨案〕丹、白二粉俱炒锡作,今经称铅丹,陶云熬铅,俱误也。
《药性切用》:铅丹
即黄丹。性味咸寒,解热拔毒。虽有内治之功,与铅同性,复经盐矾炼成,大损真阳不可轻用。铅粉功忌略同。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铅丹
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药性论》云∶君。主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萧炳云∶臣。不入汤药。日华子云∶凉,无毒。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并小儿疟疾,重舌。
《证类本草》:铅丹
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一名铅华,生于铅。生蜀郡平泽。
陶隐居云∶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画用者,俗方亦稀用,唯《仙经》涂丹釜所须,云化成九光者,当谓九光丹以为釜尔,无别变炼法。唐本注云∶丹、白二粉,俱炒锡作,今《经》称铅丹,陶云熬铅,俱误矣。今注∶此即今黄丹也,与粉锡二物,俱是化铅为之。按李含光《音义》云∶黄丹,胡粉皆化铅,未闻用锡者,故参同契云∶若胡粉投炭中,色坏为铅。《抱朴子·内篇》云∶愚人乃不信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今唐注以三物俱炒锡,大误矣。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铅丹,君。主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萧炳云∶臣,不入汤。日华子云∶黄丹,凉,无毒。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
图经文具铅、锡条下。
外台秘要∶《集验》疗逆产方∶真丹刀圭,涂儿跖下。肘后方∶客忤,中恶之类,多于道间得之,令人心腹疼痛,胀满,气冲心胸,不即治亦害人。救之方∶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之,口噤者折齿灌之。又方∶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真丹涂行身令遍,向火坐令汗出。又方∶蝎螫人,黄丹醋调涂之。经验方∶碧霞丹∶治吐逆立效。北来黄丹四两筛过,用好米醋半升,同药入铫内煎令干,却用炭火三秤,就铫内 透红,冷,取研细为末,用粟米饭丸如桐子大。煎酵汤下七丸,不嚼,只一服。王氏博济∶治风痫驱风散∶铅丹二两,白矾二两,为末。用砖一口,以纸铺砖上,先以丹铺纸上,次以矾铺丹上,然后用纸捅,却将十斤柳木柴烧过为度,取出细研。每服一钱,温酒下。刘氏∶治小儿疟方∶黄丹两钱匕,以蜜水和与服,冷即以酒和,令服之良。子母秘录∶治小儿重舌方∶黄丹如豆大,内管中,以安舌下。治疟百草霜∶黄丹等分细研。每服二钱匕,于发日空心米饮调服,不过两服愈。
衍义曰∶铅丹,本谓之黄丹,化铅而成。别有法,《唐本》注∶炒锡作。然《经》称铅丹,则炒锡之说误矣。亦不为难辨,盖锡则以黯暗,铅则明白,以此为异。治疟及久积皆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