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 《本草备要》:白茅根
- 《本草崇原》:白茅根
- 《本草从新》:白茅根
- 《本草分经》:白茅根
- 《本草分经》:白茅根
- 《本草分经》:白茅根
- 《本经逢原》:白茅根
- 《得配本草》:白茅根
- 《药笼小品》:白茅根
- 《药性切用》:白茅根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茅根
《本草备要》:白茅根
泻火,补中,止血,止哕
甘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阳明(脾胃)。补中益气,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
治吐、衄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则吐血;肺火盛,则衄血。茅根甘和血,寒凉血,引火下降,故治之。扑损瘀血,捣汁服。名茅花汤。亦治鼻衄产淋),血闭寒热(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淋沥崩中(血热则崩),伤寒哕逆(即呃逆。《说文》曰∶哕,气牾也。
东垣作干呕之甚者,未是),肺热喘急,内热烦渴,黄胆水肿(清火行水。时珍曰∶良药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茅针,溃痈疖(酒煮服。一针溃一孔,二针溃二孔),口疮之神药。角蒿。
《本草崇原》:白茅根
气味甘寒,无毒。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茅草处处由田野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其叶如矛,边有锋棱,又名刀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根甚洁白,味甘如蔗,其根柔软如筋,故一名地筋,干之夜视有光,故腐则变为萤火茅,叶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
白茅色白味甘,上刚下柔,根多津汁,禀土金水相生之气化。主治劳伤羸瘦者,烦劳内伤,则津液不荣于外,而身体羸瘦。茅根禀水精而多汁,故治劳伤羸瘦。补中益气者,中土内虚,则气不足。茅根禀土气而味甘,故能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者,肝气内虚,则血不荣经,而为瘀血血闭之证。茅根禀金气而色白,故除瘀血血闭。肺金之气外达皮毛,则寒热自愈。皮毛之气下输膀胱,则小便自利。
《本草从新》:白茅根
泻火消瘀、凉血止哕.
甘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阳明.(脾胃.)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治吐衄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则吐血、肺火盛则衄血、茅根、甘和血、寒凉血、引火下降、故治之、扑损瘀血、捣汁服、名茅花汤、亦治鼻衄产淋.)血闭寒热.(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淋沥崩中.(血热则崩.)伤寒哕逆.(即呃逆、说文曰∶哕、气牾也.许慎说文解字、周弼说文本原.)肺热喘急,内热烦渴.黄胆水肿.(清火行水、时珍曰∶良药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药、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针能溃脓.(酒蒸服、一针溃一孔、二针溃二孔.)花能止血.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本草分经》:白茅根
甘寒,入心脾胃,凉血消瘀,除热行水,引火下降。针能溃脓,酒蒸服,一针溃一孔。花止血。
《本草分经》:白茅根
见脾寒。
《本草分经》:白茅根
见脾寒。
《本经逢原》:白茅根
一名地筋
甘寒,无毒。与百脉根相类,百脉根出巴西,他处罕得。
《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发明 甘寒能降除伏热,利小便,止渴。治伤寒呃逆、喘哕,吐衄,便溺诸血。治黄瘅,水肿,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但呕吐衄亦有因于寒者,即非所宜。《本经》主治劳伤虚羸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是指客邪入伤中州,渐成虚羸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昔人考本草功用,言白茅根与百脉根相类。今肃州不行岁贡,百脉根无从可得,而止渴去热之用白茅根裕如也。其茅花甘温,色白轻虚,力能上升入肺散热止衄,屋上败茅,研敷斑疮湿烂,取其收湿之力也。
《得配本草》:白茅根
甘,寒。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善理血病。治吐衄诸血,瘀血血闭,经水不调,淋沥崩中。除伏热烦渴,胃热哕逆,肺热喘急。消水肿黄胆,通五淋,解酒毒。配葛根,治温病热哕。汁煮猪肉,治五种黄胆。配枇杷叶,治冷 (因热盛饮水,暴作冷 。)
止血、治产淋,用花亦良。痈疖未溃者,用针,酒煎服,一针溃一孔,二针二孔。消瘀血,童便浸捣汁用。
《药笼小品》:白茅根
甘寒。
清心润肺,除脾胃伏热。
治吐衄诸血,肺热咳嗽。
《药性切用》:白茅根
性味甘寒,入肺而凉血、止血。针∶可溃脓;花∶能止衄。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茅根
味甘,寒,无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药性论》云∶臣。茅∶破血,主消渴,根∶治五日华子云∶茅针凉,通小肠,痈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花∶ 刀箭疮,止血根∶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主鼻洪。一云∶花主衄血,吐血,炙疮。生捣茅敷金疮止血。煮服主鼻衄暴下血。茅屋滴溜水杀云母毒。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