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口
《外科十三方考》:鱼口
此症生于胯间,与便毒相似,惟便毒圆而鱼口长,是其不同处,溃后则形同鱼口,故有是名。治法亦如便毒,敷服熏贴,生肌、平口。
山甲(三大片炒) 归尾(三钱) 大黄(三钱) 僵蚕(一钱炒) 黑丑(一钱) 土木鳖(三个)甘草节(三钱)
上以酒水各一盅,煎至八分时,空心服之,渣再煎服,俟便利四次后,食稀粥以补之。除黄甲串外,九龙丹亦为内消鱼口良方,过去重庆某医曾以此方制成“鱼口内消丸”成药出售,获利不资,且有不少同道购作诊室常用品,其着有疗效可知。
九龙丹
木香 乳香(制) 没药(制) 儿茶 血竭(另研) 巴豆(去油不去心各等分)
上研末,以生蜜调成一块,瓷器收贮。临用时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空腹时热酒送服。又一本云∶丸如绿豆大,每服九丸,故名“九龙丹”。以编者过去经验,一粒似太少,九粒又嫌过多,大都视患者体质强弱、以三丸至七丸为最适当;但偶尔也有用到九丸的,病势减退虽快,而患者有下利不休副作用,是不免过分吃苦耳。
又文叔来外科摘录中之九龙丹方,与此小有不同,专治鱼口便毒,悬痈横 ,初起未成脓者宜服,方为儿茶、血竭、乳香、没药、木香、甲珠各一两,共为末,以归尾三两,红花二两,酒煎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热酒送服,数服自溃。余意便毒既成,在未化脓时,必须用快刀斩乱麻手段以杀其势,使不化脓,今将猛烈峻泻之巴豆除去,似失其制方意义,但用归尾、红花煎膏和丸部分,殊属可取。
编者临症上常用家传之“鱼口内消丸”治便毒,效力极为确实稳妥,特将其方介绍如次∶
黄柏 荆芥 防风 花粉 蝉蜕 蒺藜 木通 槐子 山甲 斑蝥(各等分)蜈蚣 全蝎 黑砂(较前药分量加倍)
上研末,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热黄酒送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