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疠
《续名医类案》:疫疠
(徐仲光治。)
一儿季春出痘,感疫气,亢极便秘,用十神解毒汤,次以升发药治之而愈。
一儿季春出痘,七朝顺朗,亢极便秘,狂烦,舌有黑苔刺,痘空处隐隐有黑点,此感疫失解也。先用大承气汤治之,次以理气血而愈。
万密斋云∶嘉靖甲午春,痘毒流行,死者十八九,乃一厄也。时有预服三豆子汤、丝瓜辰砂散者,凡方书所载,预解痘毒之法,用之无效。予思痘疹疫疠之毒,因岁运灾眚之变,难以药解,而人事未尽,又不可委之天数也。于是检阅右方,于《韩氏医通》得五瘟丹,以五运为主。喜曰∶此解毒神药也。根据方修合,施售与人,但服之莫不轻疏。人皆神之,因命之曰代天宣化九。甘草、(甲已年为君,土。)黄芩、(乙庚年为君,金。)黄柏、(丙辛年为君,水。)山栀、(丁壬年为君,木。)黄连、(戊癸年为君,火。)连翘、(佐。)山豆根、(佐。)牛蒡子,(佐。)先见其年所属者为君,次四味为臣,君药倍用,臣药减半,佐视臣又减半。共为细末,于冬至日修合,取雪水煮升麻汁,打面糊为丸,辰砂为衣,竹叶煎汤下。
万密斋曰∶胡松山子出痘,在母黄氏怀,半夜后,此儿却在地下。萧楚梧子出痘,日中时,闻蒜气过。胡三溪子出痘,有鸦日日聒噪。胡淑卿子出痘,近夜时,楼上忽闻棹到声,视之无他。王东楼子出痘,有蝙蝠飞入室。后皆凶,医者病家,不可不知。
《证治准绳·幼科》:疫疠
〔万〕疮疹虽胎毒,必待时令不正之气相传染而发,盖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正气之序,若春应燠而反寒,夏应热而反清,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乃不正之令也,夫人感之,或为寒热,或为疟痢,或为喉痹,或为肿,或为 疹,谓之天行正病。又云∶疫疠是以一岁之中,彼此传染,大小相似,又若冬温阳气暴泄,至于来岁必发疮疹,何也?盖小雪以后,为终之气,太阳寒水主之,水德不彰,使厥阴、少阴木火之气,反来乘之,阳气早发,奉生者少,故来春民多病也,况疮疹之毒,藏于至阴之下,发于太阳之经,当其时而动其气,毒乃发矣,此冬温之后,必发疮疹也。凡此不正之气,发之、泄之、解之、平之,勿犯岁气,是谓良工,故治疫疠者,以解毒为急。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