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癸同源论
《冯氏锦囊秘录》:乙癸同源论
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其说维何?盖火分君相。君火者,居于上而主静;相火者,居乎下而主动。君火唯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泽也,海也,莫非水也,莫非下也,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至于春升,龙不现则雷无声,及其秋降,雷未收则龙不藏,但使龙归海底,必无迅发之雷,但使雷藏泽中,必无飞腾之龙,故曰肾肝同治。东方者,天地之春也,勾萌甲折,气满乾坤,在人为怒,怒则气上,而居七情之升,在天为风,风则气鼓,而为百病之长,怒而补之,将逆而有壅绝之忧,风而补之,将满而有胀闷之患矣。北方者,天地之冬也,草黄米落,六字萧条,在人为恐,恐则气下,而居七情之降,在天为寒,寒则气惨,而为万象之衰,恐而泻之,将怯而有颠仆之虞,寒而泻之,将空而有涸竭之害矣。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当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肝木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伐木之干,水赖以安。夫一补一泄,气血攸分,即泄即补,水木向府,总之,相火易上,身中所苦,泄木所以降气,补水所以制火,气即火,火即气,同物而异名也。故知气有余,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义矣。然时医多执“肝常有余”之说,举手便云平肝,殊不思《经》曰“东方木也,万物所以始生也。”《圣济经》云∶四时之所化,始于木;十二经之所养,始于春。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阴肝经养之,肝者,乃春阳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故戒怒养阳,使先天之气相生于无穷,是摄生之切要也。盖春属肝木,乃吾身升生之气,此气若有不充,则四脏何所禀,水如春无所生,则夏长秋收冬藏者,将何物乎?五行之中,惟木有发荣畅茂之象,水火金土皆无是也。使天地而无木,则世界黯淡,其无色矣。培之养之,犹恐不暇,而尚欲剪之、伐之乎!故养血和肝,使火不上炎,则心气和平,而百骸皆理。况肾主闭藏,肝主疏泻,是一开一合也。俗云∶肝有泻无补,不知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等剂,皆补肝之药也。人特习而不察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