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
《痘疹心法要诀》:痒
见点作痒葛根汤,灌浆痒塌大补良,触犯暴痒熏避秽,急煎内托免毒藏。
【注】经曰∶诸痒为虚。又曰∶火微则痒。治者须分别治之。痘方出而身痒者,此邪气欲出,腠理严密,其火游溢往来,故不时作痒,加味升麻葛根汤主之。灌浆时,痘色淡白平塌,便溏懒食,浆清作痒者,此脾胃弱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主之。如秽气触犯而暴痒者,外用避秽香熏之,内服内托散送毒外出,庶无内攻之患。至于将敛而作痒者,此脓成毒化,荣卫和畅也,与疮疖将痊作痒者同论,不必服药。
加味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防风 淡豆豉 赤芍 桂枝 甘草(生)
水煎服。
【方歌】加味升麻葛根汤,痘出作痒最堪尝,升葛防风淡豆豉,赤芍桂枝甘草良。
十全大补汤(方见结痂落痂证治)
避秽香
苍术 大黄 茵陈(等分)
上锉细,枣肉为饼。炉中烧之,能避邪秽。
内托散
黄 (蜜炙) 人参 川芎 当归 白芷 木香(煨) 桔梗 浓朴(姜炒)甘草(炙) 肉桂 防风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内托散防毒内攻,黄 人参与川芎,当归白芷木香桔,浓朴甘草桂防风。
《续名医类案》:痒
徐仲光治一痘,初起作痒,风寒外滞也。升麻葛根汤,焙荆芥穗熨而愈。
一痘起胀淡白,神少,泄泻口渴而痒,此脾胃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去归,加桂、附、糯米而愈。
一痘成浆痒破,是卫气暴泻,津液不荣。幸能食便润,四君子汤加芎、芍、橘,复肿灌成痂而愈。
一痘成浆,痒破溃烂,乃湿火并至也,调脾渗湿而愈。
一痘九日,浆清作痒,大补气血而愈。
一痘见七日至十三日痒塌,木香散加丁、桂,固表里而愈。
万密斋治郑氏子,痘将见形,作痒不能禁。曰∶起发时作痒者,逆也;贯脓时作痒者,逆也;浆靥时作痒者,险也。险者可治,逆者不可治。才见便痒,书无此症,因思仲景《伤寒正理》论云∶病身痒,此邪在表,欲出而不得出也,桂枝麻黄各半汤。阳明经病,皮中如虫行者,此肌肉虚也,建中汤。今此身痒,正是痘欲出不得出,与太阳症同,非阳明肌肉虚也。乃以各半汤去桂、杏,加升麻、葛根、牛蒡,一服痒止,痘出甚密,调治半月而安。(雄按∶真善读古人书者。)
屠家子出痘,贯脓时请一巫诵咒 水解厌,后忽加瘙痒,痘形平塌,其色青白而气腥臭。曰∶犯房室秽气也。急令买胶枣一斤,烧烟熏之,痘转红活,而痒亦止。问其故,老巫他往,而子代之,有房事。
胡氏女七岁,痘初发热,两手如捻物状。曰∶此肝病也,经云其为病也握,宜平其肝。以泻青丸去大黄,加甘草、柴胡、青皮,一帖而握止。欲再进一帖,不听。曰∶凡肝病者,多水泡而作痒,宜止之未发之前。既不信,七日后再议。至六日,尽抓破矣,乃用保元汤加防风、白芷,二帖痒止,再服着痂而安。
施季泉治臧玉函幼儿,甫半周,身热一日即见痘。专门云∶树少花多,顶平脚塌,根窠薄,百死一生之症也。五朝,固辞去。药以保元汤为主,拟六朝多用人参加附子。疑虑间,施至,曰∶此险症。且戒云∶必发痒异常,须看守严密。药用凉剂,与前治大别。七朝,大发痒作泻,一日夜二十余行,或药水,或乳,或汤饮,俱倾注不变色。或谓必无幸矣,施怡然自若,因强之用参,必不许,乃加炒黑黄连,渴止。十三朝,复发痒,口渴唇燥,舌生白苔,又加炒黄连,白苔去,到底不用参,十九朝而别。又戒曰∶慎防痘疔口疳。疔之发也,必在脑后枕骨间,当以收口膏贴之,禁用渗药,口疳惟君家人中白散为妙。不数日发疳,如其言治之辄效。(《广笔记》。)
《医学纲目》:痒
凡中风多有痒甚不收者,故编此附之于后,与前中风方相兼用之可也。
□
〔丹〕经曰∶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当以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润,痒自不作矣。治身上虚痒,四物加黄芩煎汤,调浮萍末服之。治诸痒如虫行,此虚也,先与大料四物汤服之。盐一斗,水一石,煎减半,温浴三次,能治一切风痒(《秘要》)。诸痒,凌霄花末,酒下一二钱。此花补阴血甚速。(《本草》云∶凌霄治热风、身痒、游风、风疹、瘀血,苍耳叶同用也)
陶安人,身体肥壮,久患瘙痒,自投风药,渐成虚症,身上麻木无力,口苦干,小便数。
白术(二钱)陈皮 芍药 黄芩(一两) 茯苓(七钱) 归身 黄 人参 川芎 青皮 苍术 木通(五钱) 黄柏(酒炒) 五味子 甘草(炙,二钱)
每服下黄精丸三十丸。
□
〔《灵》〕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刺节真邪篇)
□
〔丹〕何首乌散 治浑身风寒湿痒。
何首乌(盐炒) 天麻 枸杞 生地 熟地(各一两) 防风 川芎 薄荷 诃子 甘草(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温酒空心服,温茶亦得。
□
〔《集》〕治风气客皮肤,瘙痒不已。蝉蜕、薄荷末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服。
又方 治风气客于皮肤,瘙痒不已,蜂房炙过、蝉蜕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二三服。
□
〔《局》〕消风散 治皮肤顽麻癃疹瘙痒。
茯苓 川芎 羌活 人参 荆芥穗 防风 藿香 蝉蜕 白僵蚕(炒,去丝) 甘草(炒,各二两) 浓朴 陈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茶酒调下。
□
〔《经》〕治风疹痒不止。
枳壳三两, 炒微黄,去穣为末。每服二钱,非时,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服。
□
〔《圣》〕治妇人瘙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罗为末。头淋酒调服一钱匕。
□
〔丹〕治一切痒,食羊蹄根,不宜多。
□
〔河〕痒,得爬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痒,甚则痒去者,谓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火,故金化见,则火化解矣。
□
〔《圣》〕治风瘙瘾疹,遍身痒成疮者,用蚕砂一升,水一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渣热洗。宜避风。
□
〔罗〕澡洗药 治一切诸风,及遍身瘙痒,光泽皮肤。
干荷叶(三十三两) 威灵仙(十五两) 本(一斤) 零陵香(一斤) 茅香(一两) 甘松 白芷(各半斤)
上为粗末。每用二两,生绢袋盛,水二桶,约四斗,煎五沸,放热于无风处,淋澡洗之,避风少时。如水少时,便添热汤,斟酌得所,勿添冷水,不添药末。浴痒无如盐,浓煎汤最妙。
□
〔仲〕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脉缓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大成瘾疹,身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医宗金鉴》:痒
见点作痒葛根汤,灌浆痒塌大补良,触犯暴疮熏避秽,急前内托免毒藏。
[注]
经曰:诸痒为虚。又曰:火微则痒。治者须分别治之,痘方出而身痒者,此邪气欲出,腠理严密,其火游溢往来,故不时作痒,加味升麻葛根汤主之,灌浆时痘色淡白平塌,便溏懒食,浆清作痒者,此脾胃弱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主之,如秽气触犯而暴痒者,外用辟秽香熏之,内服内托散迭毒外出,庶无内攻之患,至于将敛而作痒者,此脓成毒化荣卫和畅也,与疮疖将痊作痒者同论,不必服药。
(加味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防风淡豆豉赤芍桂枝甘草生水煎服。
(方歌)
加味升麻葛根汤,痘出作痒最堪尝,升葛防气淡豆豉,赤芍桂枝甘草良。
(十全大补汤)方见结痂落痂证治。
(辟秽香)
苍术大黄茵陈等分以上锉细,枣肉为饼,炉中烧之,能辟邪秽。
(内托散)黄耆蜜炙人参川芎当归白芷木香煨桔梗厚朴姜炒甘草炙肉桂防风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内托散防毒内攻,黄耆人参与川芎,当归白芷木香桔,厚朴甘草桂防风。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