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痈
《保婴撮要》:胁痈
胁肋者,足厥阴少阳之经,相火之司也,乃木之主。肝胆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郁,热聚为脓,而痈肿之所由生也。亦有禀赋母气肝胆之热,恚怒之火而致。然初患 肿作痛者,宜用柴胡栀子散。未消者,用仙方活命饮。其热既杀而肿不消者,则必成脓也,乃用托里消毒散。其脓既成,以代针膏决之,仍用托里散,自愈。若脓出,而痛止肿消,则不必用药也。
一小儿四岁,胁间漫肿一块甚痛,色如故,服流气败毒等药,加寒热作呕,食少作泻,此禀肝脾气滞之症,元气复伤而甚耳,乃择乳母气血壮盛者,与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服之,儿饮其乳半载而消。
一小儿左胁生疮,寒热作呕,右关脉弦数,此肝症传于脾也,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异功散,又用托里散,疮敛而愈。其时同患是症,专用败毒者,俱致不起。
一小儿左胁下生疮,漫肿色赤,此肝胆经形伤气也,先用托里散、消毒散、加味小柴胡汤间服,肿渐减;又用托里消毒散、加味小柴胡汤,疮溃而愈。
一小儿四岁,患胁痈,色赤肿痛,肝脉弦而迟。此肝胆经血虚有热,先用加味逍遥散数剂,大势已消,中间成脓,又用托里消毒散加柴胡、山栀,脓溃而敛。
一小儿肩患痈,痛甚肿至背,乃膀胱经部分,血瘀滞也,先用仙方活命饮,毒解痛止。又用加味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金银花,其势渐退,乃用加味逍遥散加金银花、黄 ,漫肿悉消,但中间不退,此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脓成而溃;又用托里散、地黄丸,补气血,滋肾水而痊。
一小儿患之,久不愈,左关脉弦数,右尺脉按之而弱。此禀肾虚而然也,用地黄丸为主,佐以八珍汤、托里散而愈。
一小儿未期,胁间赤肿。此禀肝火所致,用加味逍遥散数剂,与母服,子日服数匙,漫肿悉退,佐以托里消毒散加山栀、柴胡,疮溃而愈。后因母恚怒劳役,子胁复肿赤,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儿胁痈,服伐脾之药,脓清不敛,呵欠呀咬,饮食少思,仍用伐脾。余曰∶此脾虚之症也,胃为五脏之主,当补脾胃,则肝不侮而肌肉自生矣。不信,乃伐肝木,遂致不救。
加味归脾汤 治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症;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疮口不敛等症。
人参 黄 (炒) 茯神(去木。各二两) 甘草(炒) 白术(炒,一两) 木香(五分) 远志(去心) 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炒。各一钱)
上水煎,乳母服,儿亦服之。
小柴胡汤 治肝胆经分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饮食少思,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五分) 人参(五分) 黄芩(七分) 半夏(五分) 甘草(炒,三分)
上作二三服,姜枣水煎。
柴胡清肝散 治肝经风热,或乳母怒火,患一切疮疡。
柴胡 黄芩(炒) 人参 川芎(各一钱) 山栀(炒,一钱五分) 连翘 甘草(各五分) 桔梗(炒八分)
上水煎,母子服之。
栀子清肝散(一名栀子柴胡散) 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生疮,或发热,耳内生疮作痒,或出水疼痛。
柴胡 栀子(炒) 牡丹皮 茯苓 川芎 芍药(炒)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二分)
上水煎,母子并服。
龙胆泻肝汤 治肝胆经有热,小腹胁间患疮疡;或玉茎便毒,悬痈、囊痈肿痛;或溃烂作痛,小便涩滞,或睾丸悬挂。(方见下疳阴痿)
加味逍遥散 治小儿肝脾血虚内热,胁腹作痛,头目昏黑,怔忡颊赤,口燥咽干;或发热盗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疮,胸乳膨胀,小便不利;或女子患前症,经候不调,发热咳嗽,寒热往来等症。(方见发热不止)
六味地黄丸 治肝经血虚发热,或风客淫气瘰 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抽动,痰涎上涌;或伤损出血,发热抽搐等症。(方见作渴不止)
仙方活命饮
托里消毒散
托里散(三方见热毒疮疡)
八珍汤(方见发热不止)
《续名医类案》:胁痈
薛立斋治一妇人,胁患痈,未成脓,恶寒脉紧,以十宣散加柴胡,二剂表症悉退。更以托里散数剂,脓清而愈。
一男子近胁患疽,肿而不溃,投大补之剂,溃而已愈。后患弱症而殁。
薛立斋治一上舍,年逾四十,因怒,胁内作痛不止,数日后外结一块,三寸许,漫肿,色不赤,按之微痛此怒气伤肝,致血伤气郁为患。以小柴胡汤对四物,倍用芎、归、黄芩、贝母、肉桂治之。
彼谓丹溪云∶肿疡内外皆痈,宜托里表散为主。又云∶凡疮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况此症为气血凝滞,乃服流气饮愈虚,始信而复求治。视之虚症并臻,诊之胃气更虚。彼欲服薛前药。
曰∶急者先治。遂以四君子汤加酒芍、炮姜,四剂少得。更加当归,又四剂,胃气渐醒。乃去姜,又加黄 、芎、归、肉桂,数剂疮色少赤,并微作痛。又二十余剂,脓成针之。却与十全大补汤,喜其谨疾,又两月余而瘳。夫气血凝滞,多因荣卫之气弱,不能运散,岂可复用流气饮,以益其虚。况各经气血多寡不同,心包络、膀胱、小肠、肝经,多血少气,三焦、胆、肾、心、脾、肺,少血多气。前症正属胆经少血之脏,人年四十以上,阴血日衰,且肝症俱属不足,肿疡内外皆壅,宜托里表散为主。乃补气血药而加以行散之剂,非专攻之谓也。若肿痛甚,烦躁脉大,辛热之剂,不但肿疡不可用,虽溃疡亦不可用也。凡患者须分经络气血,地步远近,年岁老幼,禀气虚实及七情所感,时令所宜而治之。常见以流气、十宣二散概治结肿之症,以致取败者多矣。(此案与旧案东侍御一则正同,而此之发明,最为紧要,而旧案节之,故重录于此。)
马元仪治沈氏妇,左胁患肿疡,长五寸许。治已两月,发表托里,剂多功少。诊其两脉弦数兼涩,肿处低陷作痛,寒热,经行不止,口燥艰食。此症颇危,必得之劳郁且怒,邪热结聚厥阴之位,荣卫不行,周身火邪,独彻上下,表敛俱所不宜。用生首乌一两,滋其内燥;柴胡一钱,疏其气血;枳壳、桔梗各一钱,舒通肺气,以制肝木;杏仁、苏子各二钱,调气化痰,以清上焦;丹皮一钱,清其血;半夏曲一钱,和其中。两剂寒热减而经止,患处 肿,溃稠脓,饮食少进。疡医以溃后当行大补,投、术之属,后致疮口内陷,食少。曰∶痈疽已溃,当补,此其常耳。今两脉迟涩,迟则气滞,涩则血滞,郁而得补,其郁弥甚。始犹肝木自伤,既乃转戕脾胃,以不循常度,分肉不温,经隧不行,而欲疮之敛也,其可得乎?夫荣不通,须以血药和之,当归、桃仁、红花、延胡索是也。白术、枳壳,一补一泻,所以推陈气以致新气,干姜暖胃而和血,楂肉消滞而和中。服二剂,复大溃出稠脓碗许,食进神旺而安。(名言至理,须细参之。)
朱丹溪诊李兄,年四十余,而面稍白,神气劳甚,忽胁下生一痈,肿如桃。一人教用补剂,众笑阻之,于是流气饮、十宣散杂而进之。旬余召视之,曰∶非惟不与补药,抑且多得解利,血气俱惫,不可为矣。已而果然。
立斋曰∶一男子因怒,左胁肿一块,不作痛,脉涩而浮,此肝经邪火炽甚,而真气不足为患,宜培养气血为主。乃用草药数帖,遂致不救。
一男子因劳发热,胁下肿痛,脉虽大而按之无力,此气血虚,腠理不密,邪气袭于肉里而然也。
河间云∶若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消导,荣卫之气短促而涩滞,故寒搏腠理而痈肿也,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遂以补中益气汤加羌活,四剂少可。去羌活,又十余剂而愈。又一男子,年二十,遍身微痛,腰间作肿痛甚,以前药加茯苓、半夏并愈。
一朝士腹胁间病疽经岁,或以地骨皮煎汤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惧,欲止之。病者曰∶疽似快。更淋之,有五升许,血渐淡乃止,以细穣贴之,次日结痂而愈。(同上。)
张子和治襄陵马国卿,左乳二肋间期门穴中,发痛硬而不溃,痛不可忍。疡医皆曰乳痈,或曰红丝漏,或曰 心疮,使服内托数百日,又服五香连翘汤数月,皆无验。张曰∶此马刀也,足少阳胆经之病。出《灵枢》十二经以示之,其状如马刀,故曰马刀,坚而不溃。乃邀之于食肆中,使食浸汤饼,稍觉缓。次日先以沧盐上涌,又以凉剂涤去热势,约十数行,肿已散矣。
朱葛黄家外家,左胁病马刀,憎寒发痛,已四五日矣。张曰∶此足少阳胆经病也,少血多气,坚而不溃,不可急攻,当以苦剂涌之。以五香连翘汤托之,既而痛止,然疮根未散。有一道人过见之,曰∶我有妙药,可溃而为脓,不如此,何时而愈?既 毒药,痛不可忍,外寒,内呕血不止,大便黑色,饮食不下,号呼闷乱,几于死。再求治,张曰∶胁间皮薄肉浅,岂可轻用毒药?复令洗去,以凉剂下之,痛立止,肿亦消。
《证治准绳·幼科》:胁痈
〔薛〕胁肋者,足厥阴、少阳之经,相火之司也,乃木之主,肝胆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郁,热聚为脓,而痈肿之所由生也。亦有禀赋母气肝胆之热,恚怒之火而致。然初患 肿作痛者,宜用柴胡栀子散。未消者,用仙方活命饮。其热既杀而肿不消者,则必成脓也,乃用托里消毒散。其脓既成,以代针膏决之,仍用托里散自愈。若脓出而痛止肿消,则不必用药也。
加味归脾汤 治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证,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疮口不敛等证。
人参 黄 (炒) 茯神(去木) 甘草(炒) 白术(炒。各一钱) 木香(五分)远志(去心) 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炒。各一钱)
上,水煎,乳母服,儿亦服之。
小柴胡汤 治肝胆经分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饮食少思。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方见发热)
柴胡清肝散 治肝经风热,或乳母怒火患一切疮疡。(见肝热)
栀子清肝散(一名栀子柴胡散) 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生疮,或发热耳内生疮作痒,或出水疼痛。(见肾热)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