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囟陷

囟陷者,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泻,则气血虚弱,不能上交脑髓,故囟陷成坑也。古法用参苓白术散(如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桔梗、薏苡、莲肉、炙甘草,引用姜、枣),或八味地黄丸(如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外用黄狗头骨炙黄为末,以鸡子清调敷,渐渐自平。


〔真按〕囟陷乃胃虚脾弱之见证。若与枕骨同陷,则尤甚于囟陷。有因禀受父精不足,母血虚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肾元不固,急宜培补气血。必使气血充足,方能上交脑髓,而陷自平。但用补气生血之法,以参与远志二味,药虽简单,久服有益。参品不一。须视小儿之寒体热体为取裁耳。外敷之药,与解颅相同。


一论囟陷。乃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痢。久则血气虚弱。不能上交脑骨。故囟如坑。不得满平。宜用黄狗头骨炙黄为末。鸡蛋清调敷之即合。


小儿缘何囟下陷,泻久脾亏虚弱见,面目青黄四肢凉,六脉沉缓神惨淡。补中益气汤最宜,固真汤进有奇验,外用乌附膏摊贴,温中理脾功无限。


【注】小儿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泻痢,久则脾气虚寒,不能上充脑髓,故囟陷成坑,名曰囟陷。现证面目青黄,四肢逆冷,六脉沉缓,神气惨淡。先以补中益气汤升提其气,再以固真汤温补其脾,外用乌附膏摊贴于陷处极效。


补中益气汤(方见飧泻)


固真汤(方见慢脾风)


乌附膏


雄黄(二钱) 川乌 附子(生,各五钱)


上为细末,用生葱和根叶细切,杵烂入前药末,同煎作成膏,每早空心贴陷处。


巢氏云∶小儿脏腑有热,渴引水浆,致成泄利,久则血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满也。《圣济》用当归散(方见腹痛)地黄丸。(见前)


〔曾〕囟陷者,虚之极也,胃气虚寒则囟陷,慢惊中有之。胃寒脾困吐泻者为虚极,急以金液丹、固真汤(俱慢惊)及诸救元等药治之,外则贴以乌附膏。有后枕陷者,其证尤重,治法以囟陷药同,不效,亦为难疗,此大虚极,百无一活耳。


乌附膏 理囟门陷。


绵川乌(生用) 绵附子(生用。各五钱) 雄黄(二钱)


上件为末,用生葱和根叶细切,烂杵,入前药末同煎,空心作成膏,贴陷处。


《圣惠》生干地黄散 治小儿脏腑壅热,气血不荣,致囟陷不平者。


生干地黄(二两) 乌鸡骨(一两,酥涂,炙令黄)


上捣,细罗为末,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


又治小儿囟陷方上,取猪牙车骨髓,煎如膏。涂囟上良。


又方以狗头骨炙令黄,捣罗为末。以鸡子清调涂。


又方以天灵盖炙令黄,捣罗为末,以生油调涂。


《千金》小儿囟陷,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


婴儿囟门成坑,名曰囟陷。此因脏腑中有热,烦渴引饮,致成泄泻,则气血虚弱,不能上交脑髓,故囟陷如坑,不得平满。宜用黄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