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祟论
《冯氏锦囊秘录》:邪祟论
《内经》十八卷,未尝有短语及邪祟。其言邪气盛则实者,指六淫之邪耳,非世俗所谓神鬼妖怪也。丹溪云∶虚病痰病,有似邪祟,盖神既衰乏,邪因而入,血气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为虚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有因思想郁结太过,以致心灵真神虚损,运用精气,偏聚一脏,即所谓邪气胜则实,乃有大力倍于平时,癫狂日久不倦、惊惕如痴,如中鬼邪者,或阳明内实,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杀人不避水火,骂詈不避亲疏者,此皆神明摇乱之症。古人有祝由一科,龙树咒法之治,皆移情变气之卫,但可解疑释惑,使心神归正耳。何邪祟之可祛哉!虽然山谷幽阴,时有猿精狐怪,生房日久,或多怨鬼愁魂,花木精多为孽,鸡犬岁久与妖,然必因虚而入,盖正气虚,则阳明之气不足以胜其幽潜,更必因心而客。盖邪心起,则淫乱之神适足以招其类聚,或畏惧深,则疑似之念,适足以惑其心灵,乃致面黄肌瘦,或无端骂詈,或昏倦嗜卧,或语言锗乱,或嗜好失常,或饮食久绝,而神色不变,或危笃垂毙,而忽尔康强,或妄言祸福,而明征不谬,或叫号震击,而猛悍非常,或两脉而如出两人,或一脉而浮沉不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或促或结,或滑或实,凡遇此症,但以补虚安神为主,祛邪逐祟为佐。有痰者吐之消之,有积者下之攻之,用禁咒灸法,以治其外,正言激论,以醒其心,未有不愈者。若张皇无主,纯用攻击,不惟不能去病也。
五脏所藏,乃魂魄神意智耳。五脏和则所藏安,气血调和,何病之有?若或多思想,或多脑怒,或多惊恐,或多悲哀,或多忧抑,七情偏胜,五脏失和,则偏害之病生矣。《经》曰∶邪气胜则实,所以发也。逾墙上屋,力强不倦,及将愈也,乃有倦色,始能寐矣。《经》所谓上气夺则虚也。然究其源,莫不由气血之衰,正气之弱而得,故有虚极之症,误投寒凉峻削则虚,虚火上乘,狂跳不止者,得虚火归源则已。有妇人肝肾素虚,一受胎孕即发,产后便愈者,有小儿先天心肾不足,或后天病中调理失宜,因成是病,情窦既开,所发愈密者,观此正虚邪实可见矣。治法凡当邪气盛时,暂为清理,以衰其邪,即《内经》夺食之意。及其稍缓,便培本元,调和气血。若徒事克伐,不惟癫狂难瘳,抑且难保其生命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