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本草求真》:气
气者。人身之宝。凡人五脏六腑。筋骨皮肉血脉。靡不本气以为迭运。则气关人甚重。又曰。百病皆生于气。又曰。气之源。发于肾。出于肺。统于脾。护于表。行于里。又曰。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又曰。诸气郁 。皆属于肺。则气之见病甚多。而其治气之药亦复不少。姑以补气之剂为论。如人参黄 。是补肺气之不足也。白术。是补脾气之不足也。杜仲鸡肉山茱萸续断。是补肝气之不足者也。龙眼肉。是补心气之不足者也。附子肉桂沉香鹿茸阳起石仙茅胡巴硫黄远志石钟乳蛤蚧益智补骨脂丁香。是补肾气之不足者也。但蛤蚧则兼肺气以同理。益智则兼心脾冷痰以为逐耳。此补气诸药之各异也。诸气缺陷不升。(气陷宜升。)在肺。则有桔梗白党以为用。在脾。则有苍术以为理。在胃。则有干葛升麻檀香白附以为投。在肝。则有柴胡薄荷以为散。此升提诸气诸药之各异也。至于诸气不通。(气塞宜通。)在心与肺。则有宜于薰香安息香。在脾。则有宜于甘松木瓜菖蒲红豆蔻木香大蒜胡荽。但木香则合肝气而皆通。大蒜则合胃气以同理。胡荽则合心气以皆治也。在肝。则有宜于川芎香附。在表与胃与肺。则有宜于生姜烟草。在诸窍。则有宜于麝香苏合。在血脉。则有宜于诸酒。在通阳辟阴。则有宜于雄黄。此通气诸药之各异也。若使诸气窄胀。其言脾肺与肾。则有乌药可投。脾胃。则有藿香神曲荞麦可治。膀胱与肾。则有荔枝核可入。小肠。则有橘核小茴可采。肝经寒窒。则有艾叶吴萸可进。表里中外有形之气。则有槟榔可理。无形之气。则有大腹皮可施。此宽诸气诸药之各异也。气滞不通而泄。(气滞宜泄。)于肺。不得不用丁香冬花白牵牛白前女菀。于脾。不得不用山楂郁李姜黄。于肝。不得不用青皮鹤虱玄胡索。但须相症酌用。气逆不下而降。(气升宜降。)在肺。无有过于马兜铃青木香旋复花栝蒌葶苈苏子莱菔子杏仁枇杷叶补骨脂。在肠。无有过于荞麦。在肾。无有过于沉香黑铅。在胃。无有过于续随子。但补骨脂降肺而更降肾。莱菔子降脾而更降肺之为异耳。气结不解而破。(气坚宜破。)在肺上膈。无有若于枳壳。在肺下膈。无有若于枳实。在肝气闭。无有若于三棱。在肝胃经络。无有若于山甲之为捷耳。他如气散气浮不敛。(气散宜敛。)有言粟壳乌梅于肺最宜。龙骨枣仁白芍于肝最宜。蛤蜊牡蛎于肾最宜。木瓜则于脾胃肺又最宜也。气走不固。(气脱宜固。)则病皆属于肾。凡治所用胡桃菟丝覆盆补骨脂莲须金樱子山茱萸五味子葡萄阿芙蓉没石子龙骨牡蛎沉香灵砂秦皮石斛桑螵蛸芡实诃子石钟乳无不皆于肾理。惟有恶气内入。(气恶宜辟。)在胃与肾。则必用以良姜甘松大蒜苍术山柰以辟。在肺。则必用以生姜以辟。在肝。则必用以虎骨蛇蜕蜈蚣胡荽薰香及酒以辟。在诸窍。则必用以樟脑苏合香以辟。在胃与肝。则有雄黄以辟。在外。则有排草以辟。若使时行瘴毒。则又更有草果烟草槟榔贯众以辟矣!仍须分其寒恶臭恶湿恶毒恶邪恶以治。大约寒不外于生姜良姜为辟。臭不外于胡荽薰香为辟。湿不外于苍术为辟。邪不外于樟脑苏合雄黄为辟。毒不外于蛇蜕蜈蚣虎骨为辟也。至于气浮不镇。(气浮宜镇。)总不越乎金石重坠之药以为之压。气急不舒。(气急宜缓。)总不越乎甘草等药以为之缓。凡此皆当审实以投。他如气寒宜散宜温。气热宜表宜清。气湿宜燥宜利。气燥宜滋宜润。气挟痰至宜开。气挟暑至宜消。亦何莫不本此理以为审治。昔人云。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能损真气。木香调诸经之气。兼泻肺。能使上焦之气下达。阴火上冲禁用。砂仁醒脾气而能上升。然后滞气得以下通。白豆蔻能泻肺气而使下行。然后阳气得以上达。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乌药紫苏俱能散气。使浊从汗散也。浓朴升胃气。前胡推陈。槟榔泻至高之气。能使浊气下坠。后重有积者宜之。藿香薰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诸气。脑麝散真气。苏子杏仁润燥。气滞有火者宜之。豆蔻丁沉檀麝俱辛热。能散郁气。暴怒者宜用。积久成火者忌之。禀壮气实。气不顺而刺痛。枳壳乌药可用。不愈。加木香。肥人气不顺而刺痛。二陈加浓朴枳壳。气虚脉弱。异功散加枳壳木香。若使药性不审。病症不识。而徒用以香燥。是殆速其毙耳!
观此可为妄用气药者一箴。
〔气虚宜补〕
人参(肺) 黄 (肺) 白术(脾) 杜仲(肝) 山茱萸(肝肾) 鸡肉(肝)续断(肝肾) 龙眼(心脾) 附子(肾) 肉桂(肝肾) 鹿茸(肾) 沉香(肾) 阳起石(肾) 仙茅(肾) 胡巴(肾) 硫黄(肾) 远志(肾) 蛤蚧(肾肺) 益智(心脾肾) 补骨脂(心脾肾)丁香(肺胃肾) 石钟乳(肾胃大肠)
〔气陷宜升〕
桔梗(肺) 苍术(脾) 干葛(胃) 升麻(脾胃) 柴胡(肝) 檀香(肺胃脾)白附(胃) 白党参(肺) 薄荷(肝) 荷叶(胆)
〔气塞宜通〕
薰香(肺) 安息香(心肝) 烟草(肺胃) 大蒜(脾胃诸窍) 雄黄(胃肝) 木香(脾肝) 附子(肾) 芎 (肝) 甘松(脾) 木瓜(脾肺肝) 菖蒲(心) 胡荽(心肺) 麝香(诸窍) 生姜(胃肺) 红豆蔻(脾) 酒(肝血) 苏合香(诸窍)
〔气窄宜宽〕
乌药(胃肾) 藿香(脾胃肺) 槟榔(肠胃) 大腹皮(肠胃) 神曲(脾胃) 橘核(小肠) 荞麦(肠胃) 荔枝核(膀胱肾) 小茴(肝胃) 艾叶(肝脾) 吴萸(肝)
〔气实宜泄〕
丁香(肺胃肾) 冬花(肺) 白牵牛(肺) 白前(肺) 山楂(脾胃) 广皮(脾肺) 郁李仁(脾) 青皮(肝) 女菀(肺) 鹤虱(肝) 姜黄(脾) 玄胡索(心肝)
〔气升宜降〕
马兜铃(肺) 青木香(肺) 旋复花(肺肠) 栝蒌实(肺) 花粉(肺) 葶苈(肺) 续随子(胃) 麦荞(肠胃) 苏子(肺) 黑铅(肾) 杏仁(肺) 炒莱菔(肺脾) 枇杷叶(肺) 沉香(肾) 补骨脂(肾)
〔气坚宜破〕
枳壳(肺) 枳实(脾胃) 三棱(肝) 山甲(肝肺胃)
〔气散宜敛〕
栗壳(大肠肺) 木瓜(脾肺肝) 乌梅(肺肠肝) 龙骨(肝肾大肠) 枣仁(胆肝) 炒芍药(肝脾) 蛤蜊粉(肾)
〔气脱宜固〕
胡桃肉(肾) 菟丝子(肝肾) 覆盆子(肾) 补骨脂(肾) 莲须(心肾) 五味子(肺肾) 山茱萸(肝肾) 金樱子(脾肝肾) 葡萄(肾) 阿芙蓉(肾) 没石子(肾)龙骨(肝肾大肠) 牡蛎(肾) 沉香(肾) 灵砂(肾) 秦皮(肝胆肾) 石斛(脾肾) 芡实(脾肾)诃子(大肠肺) 桑螵蛸(肝肾膀胱) 石钟乳(大肠胃)
〔气恶宜辟〕
良姜(胃寒) 生姜(肺寒) 蛇蜕(肝毒) 蜈蚣(肝毒) 樟脑(关窍邪) 甘松(脾湿臭) 山柰(胃湿臭) 排草(脾臭) 大蒜(脾胃诸恶) 虎骨(肝毒) 胡荽(心脾臭) 薰香(肺臭) 雄黄(胃肝邪) 酒(肝血诸恶) 苍术(脾湿) 苏合香(诸窍邪) 草果(胃瘴) 烟草(肺胃瘴) 槟榔(肠胃瘴) 贯众(肝胃瘴)
〔气浮宜镇〕
磁石(肾) 铁粉(肝) 金银薄(肝) 禹余粮(大肠) 密陀僧(脾) 代赭石(肝) 云母石(脾) 珍珠(心肝) 辰砂(心) 龙骨(肝肾大肠) 龙齿(肝肾大肠)
〔气急宜缓〕
甘草(脾) 合欢皮(心脾)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气
(附∶心闷、手生疮)
劳宫穴在掌中心,满手生疮不可禁。
心闷之疾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
劳宫∶在掌心,屈无名指,尽处是穴。针三分,灸七壮。太陵见前。
《食鉴本草》:气
【橘饼】
一切气逆恼怒.郁结胸膈不开.用好橘饼或冲汤,或切片细嚼.最有神效.
【木香酒】
治病同上条.用广木香研细末.熟酒冲服.
【杏仁粥】
治上气咳嗽.用扁杏仁去皮尖二两,研如泥.或用猪肺同米三合煮食.
《医碥》:气
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主护卫于外,故名之曰卫;血为阴,主营运于中,故名之曰营。血阴有质,故其行也必次第循经,而入于脉道之中,充于内而后达于外。气阳无形,故其行也 疾,不循经而出于脉道之外,实于表而后返于里。观(《内经》谓饮酒者,气先行皮肤,先充在外之络脉,而后满于在内之经脉。可见矣。)此二者之行,所以有不同也。(《经》谓营气之行,寅时起,由肺经而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诸经,复返于肺,如是者每日五十周。卫气之行,每日早至暮,行阳分二十五周,每周由太阳而少阳、阳明、足少阴,复返于太阳。暮至晓,行阴分二十五周,每周由肾而心、肺、肝、脾,复返于肾。二者之行不同如此。按《经》言营气,是言血中之气,非单言血,盖血中之气,既负血而行,则亦不及卫气之 疾也。)《经》言卫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度,即遍也。)夜行阴二十五度,大概如此。盖昼则阳动,而气行于表者多,夜则阴静,而气敛于内者多,非昼全不行于内,夜全不行于外也。至谓一昼夜必行五十周,则凿矣。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
《经》谓营气出于中焦。又谓心生血。不过以胃受谷气,蒸化成血,血色之赤,禀于心火为言耳。要之血即天一之水,(观血味咸可知。)气为坎中之阳,同根于肾,无岐出也。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气不归元,则喘咳不得卧。)肺司呼吸,气之出入,于是乎主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
肾主纳气,故丹田为下气海;肺为气主,故胸中为上气海。肾水为坎中之阳所蒸,则成气,上腾至肺,所谓精化为气,地气上为云也。气归于肺,复化为水,肺布水精,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水之精者行于经永。)所谓水出高源,天气下为雨也。阴阳互根,于此可悟矣。肾以闭藏为职,虽子半阳生,而气发渊泉,机犹未畅,故气之升发,不属肾而属肝也。藏属肾,泄属肝,(升则泄矣。)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肺肝之分也。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肾主静,此心肾之分也。而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也。然则升降动静,苟失其中,虽为肝、肺、心、肾之不职,亦即脾之不职。而但知气之不升,或有升无降,为肝木克脾土者,陋也。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调和矣。故补脾不如补肾,不过举要之词,故不若补肾不如补脾之论,为得其全也。老人、小儿尤以脾胃为主。《经》言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又曰风气通于肝,故气病往往称风,如肝风、肠风、胃风之类,(饮食在胃,则胃实肠虚,气下于肠,饮食在肠,则肠实胃虚,气上于胃,往来鼓动有声,所谓肠风、胃风即此。)皆气之往来,鼓动若风耳,非必外来之风也。以上明气之理,至其病证脉治,详下。
《医碥》:气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煎服,加姜枣。
□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
□
(即异功加半夏。)
□
(即四君以黄 易炙甘草。)
□
乌药(二两) 香附米(八两) 陈皮 紫苏叶 干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盐汤调服。
□
半夏(汤泡五次,一钱五分) 茯苓(去皮,一钱二分) 紫苏叶(六分) 浓朴(姜制,九分) 水一盏,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
紫苏子(炒) 半夏(汤泡,各二钱半) 前胡(去芦) 甘草(炙) 浓朴(去皮,姜制) 陈皮(去白,各一钱) 川当归(去芦,一钱半) 沉香(七分) 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虚冷人加桂五分、黄 一钱。
□
半夏(汤洗七次,焙,二两) 青皮(去白) 浓朴(姜制,去粗皮) 紫苏(去梗) 香附(去毛,炒) 甘草(炙,各一斤) 陈皮(去白,二斤)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莪术(煨) 丁香皮(不见火) 大腹皮(制)麦门冬(去心) 槟榔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各六两) 木通(去节,八两) 白芷 藿香叶 赤茯苓(去皮)白术 干木瓜 人参(去芦) 石菖蒲(各四两) 上 咀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热服。
□
紫苏茎、叶(三两) 半夏(制) 枳壳(制,各一两半) 青皮(去白) 陈橘红 大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去节) 赤茯苓 南木香 槟榔 蓬莪术(煨) 麦门冬(去心) 桔梗 辣桂 香附藿香(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灯心十茎,煎七分,不拘时服。
□
黄 (一钱) 当归 人参 炙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此方东垣所制,止有黄 一钱,其余各三分。薛立斋常用参、 各钱半,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东垣取清轻上升,故分数少。立斋每用以济危急,故随证加多,然亦相所主以为轻重。)进退加减,神应无穷。如病甚者,参、 或三钱、五钱,随证加用。
凡脾胃(此方本主脾肺,脾运则阳明之气上达而胃开,然不得肺药之力,则不能亲上也。)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东垣此方,原为感证中有内伤一种,故立此方,以补伤寒书之所未及,非补虚方也。今感证家多不敢用,而以为调理补虚服食之药,则谬矣。调理补虚,乃通其义而转用者耳。)
□
白豆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两) 藿香叶 炙甘草(各八两) 缩砂仁(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不拘时点服。
□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 上四味,各浓磨,水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尤佳。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实,名五磨饮子,白酒磨服。
□
水银 黑锡(去滓,净秤,与水银结砂子) 硫黄(研) 朱砂(研细,各一两) 上用黑盏一只,火上溶黑铅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条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极细,煮糯米糊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盐汤、枣汤下。
□
沉香(二钱八分) 缩砂仁(七钱半) 甘草(炙,五钱五分) 香附子(盐水炒,去毛,六两二钱五分)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不拘时。淡姜汤下亦得。
□
黑牵牛(二百四十两,炒香取末,一百二十两) 补骨脂(炒香) 华澄茄(各四十两) 木香(二十两) 槟榔(用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四十两) 上为细末,清水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菜汤、熟水任下。
□
人参(去芦)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焙干,五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八分,食远服。
□
人参 桔梗(各一两) 秦艽 鳖甲(炙) 茯苓(各二两) 知母(三钱五分) 半夏(汤洗) 桑白皮(各一两五钱) 紫菀 柴胡(各二两五钱) 黄 (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寿世传真》:气
气有禀于天地者,有受于父母者,禀天地之气谓之真气,受父母之气谓之凡气。
真气者,人才成胎,便禀天地之气,与人身之气以类感类,合化以成人身。气有清浊浓薄,人因之有强弱刚柔。
凡气者,人初受形,因父精母血蕴结而成胎,自有温暖之气,至十月气足,然后降生。一点凡气,藏于下丹田气穴,一身之气,呼吸皆出于此。
先天元气为阳气,后天谷气为阴气。常使元气内运,阳气若壮,则阴气自消,阳壮阴衰,百病不生。
简 曰∶人若贪睡,则神离于气,气无所主,奔溃四溢。
食气胜元气者多肥,故人肥甚者多不寿。人借水谷之气以养身。水谷之清气,行于脉中者,为营气,水谷之浊气,行于脉外者,为卫气。营气利关节,卫气充皮肤。
《张氏医通》:气
沙篆曰。经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子和曰。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动。人并天地之气。五运佚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谓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也。盖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餐泄。故气上矣。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气收。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尝考其为病之详。变化多端。如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餐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怒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痈疽。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革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悲气所至。为阴缩。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热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凡此数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识之人。亦不能用此法耳。
丹溪云。冷气滞气逆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则转成剧病。局方类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咎将谁执。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其为病。痞满闷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云。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气属阳。无寒之理。上升之气。觉恶寒者。亢则害。承乃制也。气有余。便是火。自觉冷气从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肾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也。
喻嘉言曰。人之体中肌肉丰盛。乃血之荣旺。极为美事。但血旺易致气衰。久而弥觉其偏也。
夫气与血。两相维附。何以偏旺耶。盖气为主则血流。血为主则气反不流。非真气之衰也。气不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一切补气之药。皆不可用。而耗气之药反有可施。缘气得补而愈锢。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动之势。久之血仍归其统握之中耳。
七气所致。三因方论最详。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少痰在咽喉间。如绵絮相似。
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为末。炼蜜和姜汁为丸噙化。及局方乌沉汤、诸七气汤。分虚实选用。盛怒成疾。面色青黄。或两胁胀满。沉香降气散、木香调气散。或四七汤加枳壳、木香。虚加人参、石菖蒲。肥人气滞。必有痰。以二陈、苍术、香附。燥以开之。瘦人气滞。必有火且燥。宜苏子、山栀、当归、芍药、丹皮。降以润之。老人胸膈气滞。痞满不舒。或作痛。或不能食。脉虽数实滑大。当作虚治。慎不可用耗气药。宜理中丸。或六君子加香、砂之类。气不归源。补骨脂为主。白术、沉香佐之。一切冷气。及妇人血气攻击。心腹撮痛。局方乌沉汤最捷。妇女性执多偏属阴。气易于动。如痞闷胀痛。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一切气候。先用加味逍遥散。或苏子降气、沉香降气、四磨、六磨选用。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刺痛。皆属火。当降火药中加枳壳。气郁不舒而痛者。木香调气散。忧而痰郁。导痰汤加香附、乌药。因死血而痛者。桃仁、红花、归头。食积寒痰流入胁下背膂刺痛。诸药不效者。神保丸。久患气结。诸药不开者。先服沉香化气丸三五服以开其结。后用六君子送降气散调之。暴怒气厥。不省人事者。苏合香丸灌之。诸气为患。须分暴病久病。暴怒伤阴。阳气独亢。气厥不省者。可用辛香破气以通阴闭。若久抱抑郁。气不宣通。营卫不和者。又当辛温散结以调营卫。始为合宜也。
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能损真气。木香调诸经气兼泻肺。能使上焦之气下达。阴火上冲禁用。砂仁醒脾气而能上升。然后滞气得以下通。白豆蔻能温肺气而使下行。然后阳气得以上达。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乌药、紫苏、川芎俱能散气。使浊气从汗散也。浓朴泻胃气。前胡下气推陈。槟榔泻至高之气能使浊气下坠。后重有积者宜之。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诸气。脑麝散真气。苏子、杏仁下气润燥。气滞有火者宜之。豆蔻、丁沉、檀、麝俱辛热。能散郁气。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之。禀壮气实。气不顺而刺痛。当用枳壳、乌药。不已。加木香。若肥人气刺痛。用二陈加浓朴、枳壳。气虚脉微弱者。即当用异功加枳壳、木香。
石顽曰。举世皆言气无补法。局方三因七气、四磨、六磨等方。其中俱用人参。能无助气为患乎。古人立方用参。非尽为补而设也。如局方七气。原以肉桂、半夏为主。而借人参引入气分以散气。岂用补之谓耶。其三因七气。纯是辛散。即用一味人参。但可随诸药建行气之功。不致伤气足矣。何暇逞其补性乎。至于四磨、六磨。不过赖以资应敌之需。尚恐不及。安能望其补益哉。
〔诊〕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极则伏。涩弱难治。皆由大气郁滞不舒。以故脉显沉伏。大都沉实有力。则宜辛散。沉弱少力。则宜温养。气主煦之。总不离乎辛温散结也。
汪石山治一孀妇。年四十余。患走气遍身疼痛。或背胀痛。或胁插痛。或一月二三发。发则呕尽所食方快。饮食不进。久伏床枕。或用流气饮、二陈汤。益甚。汪诊之。脉皆细微而数。右脉尤弱。曰。此忧思伤脾而气郁也。当补脾散郁。以人参三钱。黄 二钱。归身一钱半。川芎八分。香附、黄连、甘草、干姜、砂仁各五分。数剂稍缓。再以参、 、川芎、香附、山栀、甘草、神曲糊丸服而愈。
飞畴治一妇。平昔虚火易于上升。因有怒气不得越。致中满食减。作酸嗳气。头面手足。时冷时热。少腹不时酸痛。经不行者半载余。其脉模糊。快而无力。服诸破气降气行血药不效。不知此蕴怒伤肝。肝火乘虚而克脾土。脾受克则胸中之大气不布。随肝火散漫肢体。当知气从湿腾。湿由火燥。惟太阳当空。则阴霾之气自散。真火令行。则郁蒸之气自伏。又釜底得火则能腐熟水谷。水谷运则脾胃有权。大气得归而诸证可愈矣。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十日而头面手足之冷热除。间用异功而中宽食进。如是出入调理。两月经行而愈。
《证治准绳·类方》:气
正气天香散(河间) 治九气。
乌药(二两) 香附末(八两) 陈皮 紫苏叶 干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盐汤调服。
沉香降气散(《约说》)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喘促短气。又治脾胃留饮,噫醋吞酸,胁下妨闷。
沉香(二钱八分) 缩砂仁(七钱半) 甘草(炙,五钱五分) 香附子(盐水炒,去毛,六两二钱五分)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不拘时,淡姜汤下亦得。
四七汤(《和剂》) 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为也。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恶心,并皆治之。
半夏(汤泡五次,一钱五分) 茯苓(去皮,一钱二分) 紫苏叶(六分) 浓朴(姜制,九分)
水一盏,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丁沉透膈汤(见反胃。) 木香调气散(见中气。) 补中益气汤 调中益气汤(并见劳倦。)
十全大补汤(见虚劳。) 清暑益气汤(见伤暑。) 四君子汤(见虚劳。) 四物汤(见鼻衄。)
七气汤(《和剂》) 治七情之气,郁结于中,心腹绞痛不可忍者。
人参(去芦)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焙干,五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八分,食远服。
《指迷》七气汤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疼。
香附子(二钱)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桔梗 蓬术 官桂 藿香 益智仁 半夏(汤洗七次) 甘草(炙。各一钱)
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盅,食远服。
《三因》七气汤(见霍乱。)
流气饮子 治男子妇人五脏不和,三焦气壅,心胸痞闷,咽塞不通,腹胁膨胀,呕吐不食,上气喘急,咳嗽痰盛,面目浮,四肢肿,大便秘涩,小便不通。忧思太过,郁结不散,走注疼痛,香港脚肿痛,并皆治之。
紫苏叶 青皮(去白) 当归 芍药 乌药 茯苓(去皮) 桔梗 半夏(汤洗) 川芎 黄枳实(麸炒,各一钱) 防风(去芦) 陈皮(去白) 甘草(炙) 木香 大腹子(连皮) 槟榔 枳壳(麸炒。各半钱)
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服。
大七气汤(见积聚。)
苏子降气汤(《和剂》)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胸膈噎塞,并久年肺气至效。
紫苏子(炒) 半夏(汤泡,各二钱半) 前胡(去芦) 甘草(炙) 浓朴(去皮,姜制炒) 陈皮(去白,各一钱) 川当归(去芦,一钱半) 沉香(七分)
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虚冷人加桂五分,黄 一钱。
秘传降气汤 治男子妇人上热下虚,饮食过度,致伤脾胃,酒色无节,耗损肾元,水火交攻,阴阳关隔,遂使气不升降。上热则头目昏眩,痰实呕逆,胸膈不快,咽喉干燥,饮食无味。下弱则腰脚无力,大便秘涩,里急后重,脐腹冷疼。若治以凉,则脾气怯弱,肠鸣下利。治以温,则上焦壅热,口舌生疮。及香港脚上攻,与久痢不瘥,宜先服此药,却以所主药治之。气壅耳聋,泛热咽疼,亦效。
桑白皮(二两,炒) 枳壳(汤浸,去瓤,麸炒) 柴胡(去毛芦,洗) 陈皮(炒黄色) 甘草(炒,各一两)五加皮(酒浸半日,炒黄) 骨碎补(燎去毛,锉,炒) 地骨皮(炒黄) 桔梗(炒黄) 草果(去皮膜,净洗,炒黄) 诃子(炮,取肉) 半夏(生姜自然汁和成饼,再碎炒,以上各半两)
上锉散,和匀,以碗盛,饭甑上蒸一伏时,倾出摊令冷收之,每服二钱,紫苏三叶,生姜三片,水一盏,同煎七分,食后通口服。痰咳加半夏曲,心肺虚每料加人参、茯苓各一两,上膈热加北黄芩五钱,下部大段虚加少许炮附子煎,如使附子,多加生姜,妇人血虚加当归一两。
四磨汤(《剂生》) 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妨闷不食。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尤佳。
养正丹(《和剂》) 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元阳亏损,气短身羸,及中风涎潮,不省人事,伤寒阴盛,自汗唇青,妇人血海久冷。
水银 黑锡(去滓净秤,与水银结砂子) 硫黄(研) 朱砂(研细,各一两)
上用黑盏一只,火上熔黑铅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条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极细,煮糯米糊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盐汤、枣汤任下。
养气丹(《和剂》) 治诸虚百损,真阳不固,上实下虚,气不升降,或喘或促,一切体弱气虚之人,妇人血海冷备诸证。
禹余粮(火 醋淬七次,半斤,为末) 代赭石(如上法,一斤) 紫石英(火 一次) 赤石脂(火 一次) 磁石(火 醋淬十次,各半斤)
以上五石,各以水再研,挹其清者,置之纸上,用竹筛盛,滴尽水,候干,各用瓦瓶盛贮,以盐水纸筋和泥固济阴干,以硬炭五十斤,分作五处, 此五石末,以纸灰盖之,火尽再 ,如此三次,埋地坑内两日出火毒,再研细,入后药∶附子(炮、二两) 肉苁蓉(酒浸一宿,焙,一两半) 香(炒) 破故纸(酒炒) 木香(不见火) 肉桂肉豆蔻(面裹煨) 巴戟肉(盐汤浸) 丁香 沉香 山药 当归(酒浸一宿,焙干) 白茯苓 鹿茸(酥炙)远志(去心) 阳起石( ,别研) 钟乳粉 乳香 没药(并另研) 朱砂(或 或蒸,或黄 、当归煮熟) 五灵脂(主补虚,虚者须保胃气。此品要精制净去砂土,若过用令人膨饱伤胃。以上各一两净作末)
上入前药同研极匀,有糯米糊丸,每一两作五十丸,阴干,入布袋内擦光,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姜盐汤任下,妇人艾、醋汤下。
撤消通气散(《和剂》) 治气不宣流,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气滞疼痛。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蛤粉炒,去粉用。各二两) 玄胡索(去皮) 白牵牛(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两) 南木香(不见火,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饮酒者,煎南木香汤调。
木香流气饮(《和剂》) 治诸气痞塞不通,胸膈膨胀,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口苦咽干,大小便秘。
半夏(汤洗七次,焙,二两) 青皮(去白) 浓朴(姜制,去粗皮) 紫苏(去梗) 香附子(去毛,炒) 甘草(炙。各一斤) 陈皮(去白,二斤)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蓬莪术(煨) 丁香皮(不见火) 大腹皮(制)槟榔 麦门冬(去心)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各六两) 木通(去节,八两) 藿香叶 白芷 赤茯苓(去皮) 白术 干木瓜 人参(去芦) 石菖蒲(各四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热服。
蟠葱散(《和剂》) 治男妇脾胃虚冷,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膀胱小肠肾气,及妇人血气刺痛。
延胡索(三两) 肉桂(去粗皮) 干姜(炮。各二两) 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 甘草(炙。各半斤)缩砂(去皮) 丁皮 槟榔(各四两) 三棱(煨) 蓬术(煨) 茯苓(去皮) 青皮(去白。各六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连根葱白一茎,煎七分,空心热服。
分心气饮真方(《直指》) 治忧思郁怒诸气,痞满停滞,噎塞不通,大小便虚秘。
紫苏茎叶(三两) 半夏(制) 枳壳(制。各一两半) 青皮(去白) 陈橘红 大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去节) 赤茯苓 南木香 槟榔 蓬莪术(煨) 麦门冬(去心) 桔梗 辣桂 香附 藿香(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灯芯十茎,煎七分,不拘时服。
一人瘴疟经年,虚肿腹胀,食不知饱,以此药吞温白丸,初则小便数次,后则大便尽通,其病顿愈。
分气紫苏饮 治男子妇人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胁疼,气促喘急,心下胀满,饮食不思,呕逆不止。
紫苏 五味子(去梗) 桑白皮(炙) 陈皮(去白) 桔梗(去芦) 草果仁 大腹皮 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一钱半)
水二盅,生姜三片,煎一盅,入盐少许,食远服。
沉香升降散(《御药》)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 槟榔(各二钱半) 人参 大腹皮(炒) 诃子(各半两,煨,去核) 白术 乌药 香附子(炒) 紫苏叶 浓朴(去粗皮姜制) 神曲(炒) 麦 (炒,各一两) 三棱(煨) 蓬术(煨) 益智仁(各二两) 陈皮(去白) 姜黄 甘草(炒。各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沸汤调服。一方,加红花。
木香槟榔丸(《御药》) 疏导三焦,宽利胸膈,破痰逐饮,快气消食。
木香 槟榔 枳壳(麦炒) 杏仁(去皮尖,炒) 青皮(去瓤,各一两) 半夏曲 皂角(去白,酥炙)郁李仁(去皮。各二两)
上为细末,别以皂角四两,用浆水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许,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青木香丸(《和剂》) 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中水声,呕哕痰逆,不思饮食。常服宽中利膈。
黑牵牛(二百四十两,炒香,取末一百二十两) 补骨脂(炒香) 荜澄茄(各四十两) 木香(二十两)槟榔(用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四十两)
上为细末,清水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熟水任下。
沉香化气丸 专攻赤白青黄等色痢疾,诸般腹痛,饮食伤积、酒积、痰积、血积,跌扑损伤,五积六聚,胸膈气逆痞塞,胃中积热,中满腹胀,疟痞茶癖,及中诸毒恶气,伤寒大便不通,下后遗积未尽,感时疫气瘴气,并诸恶肿疮疡肿毒,及食诸般牛畜等物中毒,不问妇人男子小儿并皆治之。
大黄(锦纹者) 黄芩(条实者。各一两) 人参(官拣者,去芦) 白术(去芦,肥者,各三钱) 沉香(上好角沉水者,四钱,另为末)
上将前四味锉碎,用雷竹沥七浸七曝,候干为极细末,和沉香末再研匀,用竹沥入姜汁少许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晒干,不见火。每服一钱,淡姜汤送下,小儿六分。
王氏博济利膈丸 治三焦气不顺,胸膈壅塞,头眩目昏,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牵牛(四两,半生半熟) 皂角(不蛀者,涂酥炙,二两)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汤临卧送下。
一块气丸
官桂 玄胡索 蓬术(炮) 姜黄 砂仁 枳实 枳壳 黑牵牛(取头末) 槟榔 大黄(醋煮) 雷丸 使君子(取肉) 白豆蔻 丁香(各半两) 芫花(酒浸,炒) 香附子(醋浸) 京三棱(炮)陈皮(去白) 胡椒(各一两) 糖球 青皮(各一两半)川乌(二钱半,酒浸,炒) 锡灰 大麦芽(用江子炒熟,去江子。各四两) 萝卜子(一两,用江子炒熟,去江子) 江子(一两,去油) 沉香 木香(各四钱) 皂角(半斤,去皮,醋浸,炒)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诸般病证各随后项汤使下。孕妇不可服,忌一切热物。妇人一切血气当归酒下,血崩燕子泥汤下。小儿脱肛艾汤下,小儿奶脾橘皮汤下,小儿惊风,一岁一丸,薄荷汤下,白痢干姜汤下,小儿脾积,使君子、猪胆、芦荟汤下,赤痢甘草汤下。一切吐逆生姜汤下,心膈膨胀新汲水下,下元冷好酒下,风热闭塞,大小便不通,井花水、豆粉调下。妇人经脉不通,红花、当归酒下,赤白带下,蔓荆子汤下,血昏当归酒下。胎前产后,吴茱萸一两重,酒一升,煎至二沸下,血块气血等,生姜、橘皮煎汤,入醋少许下,常服者淡姜汤下,小女红脉不通,红花、当归酒下。
男子小肠气茴香汤下,咳嗽乌梅汤下,腰疼牵牛汤下,伤寒葱白汤下。
神保丸 治诸气刺痛,流入背膂及胁下,诸药不能治者。(见伤食。)
清咽屑(自制) 治喉中如有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俗名梅核气,仲景所谓咽中如有炙脔者是也。四七汤是其主方,但汤药入咽即过病所,今推展为屑,取其缓下。
半夏(制,一两) 橘红 川大黄(酒制。各五钱) 茯苓 紫苏叶 风化硝 真僵蚕(炒) 桔梗(各二钱半) 连翘 诃子肉 杏仁 甘草(各一钱二分)
上为末,姜汁、韭汁和捏成饼,晒干,筑碎如小米粒大。每用少许置舌上,干咽之,食后临卧为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