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
- 《本草便读》:南星
- 《本草分经》:南星
- 《本草分经》:南星
- 《本草分经》:南星
- 《得配本草》:南星
- 《顾松园医镜》:南星
- 《雷公炮制药性解》:南星
- 《医学入门》:南星
- 《药鉴》:南星
- 《玉楸药解》:南星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南星
《本草便读》:南星
南星(图缺)
温燥能行.逐风痰于肝脏.苦辛有毒.散坚结于脾家.性刚善走夫阳明.妊娠忌用.制法须藏乎牛胆.惊痫宜求.(南星一名虎掌.其根大如掌.四围有子.形皆扁.故名.苦辛温有毒.入太阴阳明厥阴.治风痰.散坚结.但性燥而紧.猛于半夏.能散血堕胎.用牛胆套之.制其燥烈之性.善治肝胆经风痰.为小儿痫痉等证要药.)
《本草分经》:南星
见肝攻。
《本草分经》:南星
见肝攻。
《本草分经》:南星
辛苦温燥,入肝脾肺,治风散血,胜湿除风痰,性紧毒而不守,能攻积拔肿堕胎,得防风则不麻,制用。胆星用黄牛胆汁和,南星末入胆中风干,功用同。
《得配本草》:南星
即虎掌
得火、牛胆良。蜀漆为之使。畏附子、干姜、防风、生姜。恶莽草。伏雄黄、丹砂、焰硝。
辛、苦、温。有毒。入手足太阴经。主风痰之流滞,(半夏走肠胃,南星走经络。)祛四肢之麻痹。散血攻积,下气堕胎。敷疥癣疮毒,并蛇咬损伤。得防风,治麻木。配川柏,使下行。配苍术、生姜,治痰湿臂痛。配荆芥、姜汁,治风痰头痛。配石菖蒲,涂口 舌糜。佐天麻,疗吐泻惊风。君琥珀、朱砂,除痰迷心窍。配冰片,等分,五月五日午时合之,以指粘末揩牙齿左右,开中风口噤目瞑,无门下药危症。
白矾汤或皂角汁浸三日夜,晒干,再酒浸一宿,蒸至不麻而止,或生姜渣、黄坭包煨熟,去坭焙用。得火炮则不毒。虚痰、燥痰禁用。
造南星曲法∶以姜汁、矾汤,和南星末作小饼子,安篮内,楮叶包盖,待上黄衣,乃取晒收之。造胆星法∶以南星生研末,腊月取黄牯牛胆汁和匀,纳入胆中,悬风处干之。年久者弥佳。
虽曰南星主痰,半夏主湿,然湿痰横行经络,壅滞不通,至语言费力,身手酸疼者,惟南星为能,合诸药开导其痰,而湿气顿消。其有湿生火、火生痰,痰火相搏而成风象,口眼 斜,手足瘫痪,诸症悉见者、惟半夏为能,从清火之剂,以降其湿,而风痰悉化。总在用之者得当耳。
《顾松园医镜》:南星
〔辛苦温有毒,入肝经。火炮则毒性缓。〕入肝祛风痰,九制则燥性减。〔性烈而燥,须用牛胆九制。〕因痰凝结核,〔不据何处,或大或小,或软或硬,不痛不痒,其色白者,乃痰块也。〕频涂则块渐消。〔同半夏、海藻、昆布、大黄等为末,醋涂自消。〕非西北方真中风,大忌。破血堕胎,孕妇戒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南星
味苦辛,性平有毒,入脾肺二经。主中风牙关紧闭,痰盛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气坠胎,捣敷疥癣疮毒,并蛇虫咬伤。沸水泡七次,以牛胆汁收其沫入胆,久悬风处更佳,畏附子干姜、生姜。
按∶肺受风邪,脾多痰饮,南星专主风痰,故并入二经。味辛主散,所以消痈坠胎,及疗疥癣等疾。大抵与半夏同功,但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其燥急之性,甚于半夏。
故古方以牛胆苦寒之性制其燥烈,且胆又有益肝镇惊之功,小儿尤为要药。丹溪曰∶南星欲其下行,以黄?引之。
《医学入门》:南星
南星苦辛利风痰,破伤惊搐紧牙函,麻痹疮肿寒咳嗽,消瘀破积蛇虫含。
生南方,形圆色白如星。有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利中风痰壅胸膈、不省人事及破伤风、小儿惊搐、身强如尸、口噤牙关紧闭、头目肢体麻痹、疥癣恶疮痈肿、金疮扑损瘀血。又破坚积、堕胎、蛇伤虫咬。丹溪云∶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腊月置水中冻去燥性,入灰火中炮裂去皮。治惊痫,取为末,用牛胆汁拌匀,再入胆中,阴干为末;或用姜汁、白矾煮至中心无白点亦好。畏附子、干姜、生姜。
《药鉴》:南星
气温,味苦辛,有毒。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坠诸风不省之痰毒,主破伤如尸之身强。削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乃肺经之本药也。欲下行,以黄柏引之。
欲上行,以桔梗载之。抱龙丸用之以镇惊,豁痰丸用之以开迷。大都姜制亦可,不若胆浸为上。孕妇禁用。
《玉楸药解》:南星
味辛,性温,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降气行瘀,化积消肿。
南星辛烈开通,治胃逆肺阻,胸膈壅满,痰涎胶塞,头目眩晕。磨积聚癥瘕,消痈疽肿痛,疗麻痹拘挛,止吐血便红,及疥癣疣赘,喉痹口疮、金疮打损、破伤中风之类。功同半夏,而猛烈过之。
水浸二三日,去其白涎,用牛胆丸套者,治痰郁肺热甚佳。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南星
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其用有二∶坠中风不省之痰毒;主破伤如尸之身强。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