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
《伤寒大白》:下利
下利当分阴阳、表里。在表有寒湿、风湿、湿热;在里有积热、伤食、脏寒、冷冻饮料、外感、寒湿、下利、恶寒身痛、无汗、脉浮、泻下清水、色如屋漏、口不作渴,此寒湿伤于太阳也,北方麻黄桂枝汤,江南用羌胡败毒散,先散毒邪。利未止,五苓散分利小便,若头额眼眶痛,六脉长大,此寒湿伤于阳明也,苍防干葛汤解表,后用猪苓汤利小便。若时寒时热,六脉弦大,此寒湿伤于少阳也,以柴苓汤主之。外感风湿下利,则骨节烦疼,恶风身痛,自汗脉浮,此风湿伤于太阳也,北方用桂枝防风汤,江南羌活防风汤。小便不利,苍防四苓散。若额痛目痛,手足拘痛,身热多汗,六脉长大,此风湿伤阳明也,苍防干葛汤。利未止,合猪苓汤。若寒热往来,呕而口苦,此风湿伤于少阳也,苍防柴胡汤主之。外感湿热,下利,发热恶寒,六脉浮大,此湿热伤于太阳也,先用羌独败毒散发表,后用清湿热。若发热自汗,六脉长数,此湿热伤于阳明也,先用干葛石膏汤,后用川连枳壳汤。若寒热口苦,此湿热伤于少阳也,先用柴胡汤,后用黄芩芍药汤,河间芍药黄连汤。脐腹作痛,里急后重,大柴胡汤、香连丸。又有发热汗出,烦躁口干,头痛身痛,时寒时热下利,脉大,三阳挟热下利,俗名漏底伤寒,此湿热先伤肠胃。又因早晚风露外束,湿热不得外泄,下流大肠而下利,宜以羌防柴苓汤,先散表邪,后以猪苓汤,分利湿热。若寒热往来,口苦而呕,症兼少阳,宜柴胡汤。此症若不先散表邪,即用清里,则表邪内缩,不死不休。又有表邪已解,里热不散而下利,当用清里治法,如黄芩黄连汤、香连丸等。若痛而即利,利后稍减,少顷复痛复利,宜川连枳壳汤。欲便不得便,腹痛有下症,承气汤下之。又有饮食不节,损伤肠胃,腹中常痛常利者,此伤食成利症也,宜保和平胃散。家秘消积散。又有本是积热,日发热口干,过食生冷,以致肠鸣下利,此因热伤冷症,宜大顺饮等。另有初起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大便滑泄下利,六脉沉迟,此三阴脏寒下利也,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汤。
夫三阴寒利,脉宜沉小;三阳外感下利,脉忌沉小。内伤下利,左关弦大者,主死。外感下利,左关弦大,反不作死论,以人迎脉大,正合外感身热症耳。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利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表症误下,若不见表邪,变下利,痞满结胸者,用泻心汤、陷胸汤。今下后表里不解,故仍用桂枝解表,加人参和中气。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此因误下多下,以致下焦不固,又以理中误治中焦,故用固下焦药。设利不止,又当分利小便,以此条是水谷利耳。
二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发热,阳邪也。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而下利,里症也。故以此方双解表里。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宜治少阳,故用黄芩汤。若见呕,加半夏、生姜。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者,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承气汤。
木邪乘克,肠胃下利,若少阳脉大,则阳明受病重。设阳明脉滑数,方可下之。此关防下利,忌阳明脉弱,更不可误下。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而腹自痛,非阳明下症腹痛,若误下之,则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上章以腹满吐食自利定真太阴,此章以自利不渴承明太阴寒症,《尚论书》皆注热邪,误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
脉浮,阳脉也;脉缓,太阴也。上章以自利不渴,定其太阴寒症下利;此章以脉浮,手足自温,定其太阴湿热下利。太阴湿热,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不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结硬,此外传阳明,湿热变燥而为脾约等症。若不外传而发暴烦下利,虽每日十余行,湿热去尽,必自止而愈,以脾热秽腐当去者也。同一太阴热邪,以湿热系住太阴下利,则入太阴篇。以外传阳明湿热变燥,大便干结,则入阳明篇。此千古未白。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此言少阴火虚滑脱便脓血,宜用桃花汤。旧注阳邪传入,误也。
少阴病便脓血者,可刺。
此言少阴热病便脓血,不可用桃花汤,但可刺,泄血中之热。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上二条,皆少阴热症。详注渴门。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先厥后发热,则真阳回而利止。若反汗出,咽中痛,则回阳太过,上冲其喉必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阳经发热无汗,利必不止;阴经发热无汗,利必自止。若不止而无汗,则回阳太过,下移大肠,而必便脓血,热邪下泄,故喉不痹。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言里寒之人,外冒表邪之症。下利腹胀满,是里寒;身体疼痛者,是表邪。下利腹胀之身痛,必以四逆汤先救里,后以桂枝汤再发表。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此重申下利清谷,必先救里。若先发其汗出,必胀满不治。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前条言下利清谷,外冒表寒之利。此条言微热而渴,又见脉弱,则邪衰正复,故令自愈。
第二段言脉数而渴,较之上段则里有热,故设不瘥,必下脓血。第三段言脉数微热,是表热内陷,故自汗出令自愈。设复紧,则表邪伏而未散。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寸脉主气,尺脉主血。今寸脉浮数,气中有热。尺中自涩,血分受伤。热胜于血,故必圊脓血。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弦,则邪满于里,故下重。若脉太过而大,为未愈。必得微弱而数,乃为自止。
即或脉数发热,乃沉弦转阳,亦不主死。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言热利,以明上条皆寒利,下条皆热利也。热利下重,火热下迫,故用清火。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此申明宜用白头翁汤方法。言阴症下利,口不渴,今欲饮水者,以上焦有热故也,亦以前方清热。
下利谵语,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上条以渴欲饮,水定热在上焦;此以下利谵语,定肠胃有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上条以谵语,故定肠胃实热;此条以利后,心下濡而不坚,故定虚烦也。
羌活败毒散 见发热。
五苓散 见小便不利。
干葛汤 见似疟。
猪苓木通汤
猪苓 白茯苓 泽泻 木通
太阳热结下焦,用五苓散。若阳明热结,家秘用此方。
柴苓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茯苓 猪苓
少阳湿热,每多协热下利,故用此方。家秘加干葛,兼治阳明大肠;加木通佐其分利。
桂枝防风汤
桂枝 防风 桔梗 浓朴 苍术 甘草
此治风寒湿热三气下利,故用桂枝、防风去太阳风寒,用苍术去阳明风湿。若风热、湿热,当以羌活易桂枝。
苍术四苓散 即四苓散加苍术防风。
此方表有风湿,里有湿热,故以苍防散在表之风湿,以四苓利在里之湿热。家秘加木通汤调服,功力更大。
苍防干葛汤
苍术 防风 干葛 白芷 浓朴 甘草
风湿内传,每多下利。河间云风邪内缩,以此方治之。
猪苓汤
猪苓 泽泻 茯苓 滑石 阿胶
湿热下利,先散表邪,随利小便。热结太阳,用五苓散;热结阳明,用此方。
苍防柴胡汤
苍术 柴胡 黄芩 半夏 广皮 甘草 防风
此方治风湿伤于少阳下利者。若见太阳表症,加羌活;见阳明表症,加干葛。
羌防柴苓汤
羌活 防风 柴胡 茯苓 黄芩 半夏 广皮 甘草
外感下利,皆从毛窍而入,必当仍从毛窍而出,故用此方。
黄芩芍药汤
黄芩 白芍药 川黄连 甘草
燥火利,以大黄、归、芍同用,则清血分之火;与枳壳同用,则清气分之火。今湿火伤血,故以黄连、芍药同用,加枣肉,又名芍药黄连汤,兼治内伤血利。
香连丸
木香 川连 等分枣肉为丸
湿火伤血,用当归黄连清血中之火。今湿火伤气,故以木香、黄连同用。家秘加枣肉为丸,则不损中州。
三乙承气汤 见大便秘。
保和丸 见发狂。
平胃散 见谵语。
理中汤 见呕吐。
四逆汤 见身痛。
大顺饮 见腹痛。
温中汤
草豆蔻 干姜 浓朴 甘草
此方与大顺饮,同治伤冷冻饮料者。若液干有热,反为害。
大柴胡汤 见潮热。
白通汤
葱白头 干姜 熟附子
此即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以通阳气,少阴下利,脉微厥冷,方可用。
白通加猪胆汁汤 即白通汤加人中黄、猪胆汁温服。
真武汤
白茯苓 生姜 熟附子 白术 白芍药
土虚不能制水,以此方补土中之火。
四逆散 见厥冷。
白头翁汤
白头翁 黄柏 秦皮 黄连
热利下重,乃是火势下迫,故以此方主治。
栀子豉汤
山栀 淡豆豉 加薤白 葱头
下利心烦,故以此方先治上焦。
《伤寒六书》:下利
下利者,伤寒下利多属于热。热邪传里,里虚协热,亦为下利。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其大概耳。夫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恶寒,脉沉迟无力,此皆寒证也。若渴欲饮水,溺色如常,泄下黄赤,发热后重,此皆热证也。寒者,理中、四逆汤;热者,小柴胡、猪苓汤。寒因直中阴经,热因风邪入胃,水来伤土,故令暴下。或温或攻,或固下焦,或利小便,随证施治,但不宜发汗耳。若汗之,便邪气内攻,复泄其津液,胃气转虚,必成胀满也。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葛根汤。太阳少阴合病,下利干呕,脉实者,承气汤。太阳表未解,数下之,遂协热利,心下痞者,桂枝人参汤。太阴自利,不渴,与夫厥逆,无脉而利者,四逆汤。少阴咽痛,下利,胸满心烦者,猪肤甘桔汤。渴而自利纯清水,心下硬痛,口干燥者,此不可温,急用大承气汤下之无疑矣。伤寒,续得下利清谷,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四逆汤;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桂枝汤。下利谵语,脉沉有力,为有燥屎,急当下之,大承气汤。肠鸣腹痛,下利,脉沉迟无力,急当温之,小建中汤。
寒毒下利而戴阳者,下虚也,附子理中汤。若夫下利谵语,目直视,下利厥冷,躁不眠,下利发热,厥而自汗,下利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至者,下利一日十数行,脉反实者,皆为不治也。
《伤寒六书》:下利
伤寒表邪传里,里虚助热,则自下利。又有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亦为下利,要当别其阴阳。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大概也。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恶寒,凡此皆寒。渴欲饮水,溺色如常,泄下赤黄,发热后重,凡此皆热。盖因风邪入胃,水来侮土,故令暴下。或温或攻,或清下焦,或利小便,随证施治,但不宜发汗耳。邪气内攻,复泄其津液,胃气转虚,必成胀满。若夫下利谵语而目直视,下利厥躁不得眠,下利发热,厥而自汗,下利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而脉不出,下利日数十行,其脉反实,皆为不治之证,五者最忌者也。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头目痛,鼻干,脉浮,葛根汤。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头痛胸满,干呕,脉浮弦,黄芩汤;呕甚,加半夏、生姜。
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身热,胸胁满,干呕,往来寒热,脉长大而弦,弦而为负,负者死;长大不弦为顺,大承气汤下之。滑而数,为有宿食,亦从下之。
太阳病未解而欲下之,遂协热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
太阴自利,不渴,四逆汤、理中汤、术附汤。
少阴下利,不渴,肾虚,饮水自救,脉微者,白通汤;厥逆无脉者,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汤。
少阴下利,渴而呕,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
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中干燥,此不可温,宜用下,大承气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胃热,利白腹垢,脐下必热,便下垢腻赤黄,或渴,黄芩汤、白头翁、柏皮汤通用之,白虎汤。
胃寒,利白鸭溏,脐下必冷,腹胀满,便中清白,或清谷,四逆汤、理中汤。寒毒下利,面戴阳者,下虚也。下利谵语,有燥屎也;脉不微细,小承气汤。
尺脉弦,肠鸣泄利,腹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汤。三部平,心硬而下利者,肠胃积结也,宜下之,大承气汤。
下利,脉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大承气汤。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当归四逆汤。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宜下之,大承气汤。
《医学纲目》:下利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甘草(一两) 干姜(三钱) 附子(半个)
上 咀,水煎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干姜一两半。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活人》云∶四逆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能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孙〕窦大郎患伤寒,经十余日,口燥舌干而渴,心中疼,自利清水。众医皆相守,但调理耳,汗下皆所不敢,窦氏亲故相谓曰∶伤寒邪气害人性命甚速,安可以不决之疾,投不明之医乎?召孙至,曰∶即日不可下,明日正当下。投小承气汤,遂大便通,得睡,明日平复。众皆曰∶此症缘何下之而愈?孙曰∶不深于书,徒知有书耳,不知书之奥也。口燥舌干而渴,岂非少阴症乎?少阴症固不可下,岂不知少阴一症,自利清水,心下痛者,下之而愈,仲景之书,明有是说也。众皆钦服。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宜白头翁汤。
白头翁 黄柏 秦皮 黄连(各三钱)
上 咀,水煎,去渣温服。不瘥,再服。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满痛,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宜真武汤。
茯苓 芍药(各三钱) 附子(一个) 白术(半两。加减法从本方)
上 咀,每服五钱,生姜五片,煎至八分,温服,日三。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各一分。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去附子,加生姜七片。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用猪肤四两,以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渣,加白蜜二合半,白粉一合二勺半,熬煮和相得,温服。(海藏云∶猪肤即猪皮。)
大汗利而厥冷者,宜四逆汤。少阴病,但欲寐,下利,若兼手足厥逆者,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方论见后厥利。)兼便脓血者,宜桃花汤。(方论见后便脓血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故也。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温其上,(义见前条。)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必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下不止者,为难治,宜麻黄升麻汤。
麻黄(去节,二两半) 升麻(二两) 当归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石膏(碎) 白术 干姜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相次一炊时,又进一服,汗出愈。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汗,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凡厥利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试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也。(论见厥。)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者,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
上 咀,每服五钱,入葱白二寸,同煎温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
干姜(一分) 葱白(一茎) 附子(一枚) 童便(一合二勺半) 猪胆(一个)
上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渣,入童便、胆汁相和得所,温服。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病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炙) 干姜(各二两) 附子(一个,生用)
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未瘥,急更作一剂,其脉续续出者愈。
少阴病,但欲寐,四肢逆而利,若下重者,四逆散加薤白也。(论见厥。方见但欲寐。)若恶寒身蜷者不治。(论见欲寐。)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伤寒表不解,干呕发热,咳而下利者,此为水气,宜小青龙去麻黄加芫花汤。(方论见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见太阳病。)《活人》云∶下利而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其脉浮大而长者,是其症也。)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下利而头疼胸满,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其脉浮大而弦是也。)
黄芩汤
黄芩(三分) 甘草(炙) 芍药(各二分)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温服。若呕加半夏六钱,生姜五片。
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芩连汤。
葛根(三两) 黄连 黄芩(各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进二三服。
下利清谷,脉沉微,手足厥逆者为阴,宜通脉四逆汤。(论见前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下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桃花汤。
赤石脂(四两,一半全,一半取末) 大米(二合半) 干姜(二钱半)
上水二大盏,煮三味,米熟去渣,纳赤石脂细末一方寸匕,温服,日三。愈,勿服。
少阴病,下利脓血者,可刺。下利便脓血,若厥而发热,厥少热多者,病当愈也。(论见厥。)先厥后发热无汗者,利不止也。(论见前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者,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利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必挟热而便脓血也。(论见蓄血。)
下利谵语,若脉微,手足厥,但欲寐,小便难者,为阴,宜补剂和之。
若脉和,手足温,及不欲寐,小便利者,为阳,宜调胃承气汤。(论见谵语及前少阴下利欲寐条。)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微者,白通汤也。若微涩,呕而汗出,数更衣者,当温而灸之。(方论见少阴不利条。)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故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四肢逆而泄利下重,四逆散加薤白主之。(论见前厥利条。)
下利身体疼痛,若但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前条真武汤症也;若四肢疼,厥逆恶寒者,四逆汤;若通身疼痛者,先以四逆汤温里,后用桂枝攻表也。(方论见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后,心下痞硬者,此非结热,但胃虚,客气上逆,故使硬,甘草泻心汤主之。(论见痞。)
下利咽喉痛,若兼胸满者,猪肤汤;兼厥逆者,通脉四逆汤。
若下利不止,厥逆,下部无力,咳唾脓血者,麻黄升麻汤。(方论并见前条。)
下利十余行,胸中痛,寸口脉滑者,宜吐之,则利止。(论见胸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后,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宜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各四两)
上锉碎,每服五钱,水煎温服。不瘥,再服。
下后心下痞硬,腹中雷鸣,干呕而利者,甘草泻心汤。(方论见痞。)下后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而利者,桂枝人参汤。(方论见痞。)下利脉促,表不解,喘汗而利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论见前下利有表条。)
凡药下后,潮热胁满,呕而利者,先用小柴胡汤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论见潮热。)凡药下后,谵语,脉调和,小便利,而下利不厥者,调胃承气汤。(论见谵语。)下后脉大浮革,肠鸣而利者,当归四逆汤。(论见前下利脉治条。)下后脉数不解者,必便脓血。(论见前便血条。)下后成阴症,厥逆,咽不利,唾脓而利者,麻黄升麻汤。(论见厥利条。)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伤寒脉浮缓,手足温,至七八日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者,必自止。(论见黄门。)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少阴病但欲卧,不烦,至五六日,忽自利,烦躁不得寐者死。(论见但欲寐。)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今自愈。下利脉数而渴者,自愈。设不瘥者,必清脓血。(论见前。)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末解。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沉者死。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损脉来至,为难治。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医学心悟》:下利
问曰∶自下利,何以是太阴证?答曰∶下利出于肠胃,热传脾脏,熏灼肠胃,故有下利又问曰∶三阳合病,以及少阳阳明合病,俱有下利,何也?答曰∶三阳合病有下利者,外合三阳之经,内合阳明之腑也。少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亦合阳明之腑也。阳明内主胃腑故有下利。若不入腑,必无下利。今少阳之邪,传入太阴,太阴为脏,与腑相连,故有下利也。但宜分传经、直中。传经则下利肠垢;直中则下利清谷。寒热之药,由此而分,不可不谨。
《伤寒说意》:下利
少阴病,其脉微涩,呕而汗出者,必病下利,以胃逆则呕,胃逆则阳泄而不藏,是以汗出,胃逆为呕,则脾陷为利,利亡肝脾之阳,是以脉涩。此法当泄利不止,而乃泄利反少者,是脾阳渐复,不必温下,当温其上。缘其过呕伤胃,汗出阳亡也,宜灸之以回胃阳。
若少阴下利六七日,咳呕并作,燥渴心烦,不得眠睡,是阳衰土湿,肝脾郁陷,下为泄利,胆胃冲逆,上为咳呕烦渴,眠食俱废。宜猪苓汤,二苓、滑、泽,泻水而燥土,阿胶滋木而清风也。
若四肢逆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疼痛,或泄利下重者,是水土湿寒,木郁欲泄。宜四逆散,甘草、枳实,补中而泻土郁,柴胡、芍药,疏木而清风燥也。
【100】四逆散 九十二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伤寒指掌》:下利
少阴病.下利属于热者.四症.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
邵评∶阳郁不达于四肢.故逆.下重者热之征也.此阳邪下陷而入阴中.用四逆散泄热散邪.
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邵评∶此虚热下焦有水.治以导水泄热.
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大承气.
邵评∶阳明燥实.热利旁流.故急下以存阴.
下利咽痛.猪肤汤.
邵评∶阳邪传入少阴.虚火上升.治以滋阴泄热.
少阴病.下利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四逆汤.四肢逆者不治.少阴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汤.
邵评∶大汗则亡阳.下利则亡阴.阴阳俱虚.厥冷而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
少阴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
邵评∶肾中阳虚.复受寒邪.肾火衰而不能化水.致水积下焦.用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水.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邵评∶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散于外.故显假热之象.而实非热也.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邵评∶阳邪入里.便脓血者.为协热下利.是白头翁汤症.此少阴病便脓血而下利.为下焦不约而里寒也.因桃花汤固下而散寒.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邵评∶用白通汤通阳散寒.姜附之辛温.破阴固里.葱白之辛通.入脉引阳也.此方最合.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邵评∶白通汤中加人尿胆汁之咸、苦、寒、为反佐.从阴引阳.使不格拒.脉暴出.是无根之阳.发露无遗.故死.脉微续者.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生.
下利死证.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邵评∶此肾气下绝.无根之阳泛上.神气散乱.阴阳俱脱.是以死也.
少阴病.自下利.汗出烦躁不得寐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邵评∶躁不得寐.则阴阳尽虚.邪气独盛.正不胜邪.扰乱不宁.顷刻离散而死.下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死.
邵评∶下利发热.阴不内守.汗出阳从外亡.是谓有阴无阳.故死.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邵评∶厥利不止.脏腑气绝矣.躁不得卧.精神不治矣.微阳不能久留.故死.下利十余日.脉反实者死.
邵评∶利十余日.正气受伤.其脉反实.邪未衰也.正虚邪盛.不克支撑.故死.
《伤寒指掌》:下利
热者.下利谵语.有燥矢也.宜小承气汤.热利下重.欲饮水者.白头翁汤.
邵评∶此热利分阳明厥阴.最为精确.
寒者.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下利汗出而厥者.亦四逆汤.
邵评∶寒利以扶阳为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