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枯
《灵素节注类编》:血枯
《素问·腹中论》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之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四乌贼骨一 茹,二物合并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出清液者,时吐清液,脾虚不能摄涎故也;四肢清者,手足逆冷也;前后血,大小便皆有血也,此名血枯,而男女皆有是病,后世名劳损也。中气竭,故四肢无阳和以温之而逆冷;肝伤,故目眩而唾血、便血;肝不能藏血,故病至先闻腥臊臭,俗言血腥气也;肝气逆,则胸胁支满;而胃气不顺,则妨于食也。
乌贼骨丸,吴门王晋三《古方选注》解义甚精,当考之。
《黄帝内经太素》:血枯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七。
黄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以入房中气竭肝伤,故使月事衰少不来也。
血枯病形有八:一胸胁支满;二妨于食;三病将发,先闻腥臊臭气;四流出清液;五病先唾血;六四肢冷;七目眩;八大小便时复出血。有此八状,名曰血枯之病。此得由于少年之时有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绝伤肝,遂使月经衰少,或不复来,以在此血枯之病也。
平按:《甲乙》“支满”作“榰满”;“清液”作“清涕”。
黄帝曰:治之奈何?以何术?答曰:四乌贼鱼骨、一□茹,二物并令三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鲍鱼汁,利胁中及伤肝。
四,四分。一,一分。捣以雀卵为丸,食后服之,饮鲍鱼汁,通利胁及补肝伤也。
平按:《素问》“以何术”作“复以何术”;“贼”作“鰂”;“□”作“藘”,新校正云:“《太素》藘作□。”“并令三合”作“并合之”。《甲乙》“乌”上无“四”字;“骨”下无“一”字。“并令三合”作“并合”。《素问》、《甲乙》“鲍鱼”上有“饮以”二字;“胁中”作“肠中”。
《医经原旨》:血枯
病有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何以名之?(支满者,满如支膈也。肺主气,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肺其不能平肝,则肝肺俱逆于上,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闻腥臊而吐清液也。口中唾血,血不归经也。四肢清冷,气不能周也。头目眩运,失血多而气随血去也。气既乱,故于前阴、后阴,血不时见,而月信反无期矣。)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血枯者,月水断绝也。致此之由,其原有二∶一则以少时有所大脱血,如胎产既多,及崩、淋、吐、衄之类,皆是也;一则以醉后行房,血盛而热,因而纵肆,则阴精尽泄,精去则气去,故中气竭也,夫肾主闭,脏肝主疏泄,不惟伤肾,而且伤肝。及至其久,则三阴俱亏,所以有先见诸证如上所云,而终必至于血枯,则月事衰少不来也。此虽以女子为言,丈夫有犯前证,亦不免为精枯之病,则劳损之属皆是也。)治之何术?以四乌 骨、一 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后饭者,先药后饭也,乌 ,即乌贼也,骨名海螵蛸,其气味咸温下行,故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闭、血枯,其性涩,故亦能令人有子。 茹,亦名茹芦,即茜草也,气味甘寒无毒,能止血治崩,又能益精气,活血通经脉,作 茹者非,盖 茹有毒,岂血枯者所宜?未之详耳。雀,即麻雀也。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主男子阴痿不起,故可使多精有子,及女子带下、便溺不利。鲍鱼,即今之淡干鱼也。诸鱼皆可为之,惟石首鲫鱼者为胜。其气味辛温无毒。鱼本水中之物,故其性能入水脏,通血脉,益阴气,煮汁服之,能同诸药通女子血闭也,以上四药,皆通血脉,血主于肝,故凡病伤肝者,亦皆可用之,血枯一症,与血膈相似,皆经闭不通之候。然而枯之与膈,则相反有如冰炭。夫枯者,枯竭之谓,血虚之极也。膈者,阻隔之谓,血本不虚,而或气,或寒,或积,有所逆也。膈者,病发于暂,其证则或痛或实,通之则血行而愈,可攻者也,枯者,其来也渐,冲在内竭,其症无形,必不可通者也。今人每用四物加桃仁、红花,甚至硝、朴、棱、莪之类,无所不至,夫血既枯矣,只当补养阴气,使其血充则勿招自至,奚俟通也?若勉强逼之,则枯者愈枯,不危何待?)
《医述》:血枯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及伤肝也,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素问》)
妇人血枯经闭,此病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如唾血、时时前后血便是。若酒醉入房,气因之而竭,肝因之而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内经拾遗》)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