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伏
《张氏医通》:陷伏
发生聚散而彰于外者。阳之德也。灌溉滋润而守于内者。阴之德也。阴不足则阳不长。而枯萎之变出焉。阳不足则阴不生。而陷伏之变出焉。痘疮正当长发灌浆之时。平塌不起。谓之伏。出而复没。谓之陷。有紫黑白三者不同。虚实寒热之异。今人乃谓变黑归肾。欲用钱氏宣风散、百祥丸下之。不知牵牛、大戟。峻利之药。有伤元气。非质坚便实者。不可轻用。大抵血热之证。初必深红。失于解散。必变紫变黑。甚至干焦。自然之理。治者当于干红之时。急用解毒凉血。顶虽平陷。断不可以气虚例治。而用参、 补剂。则气盛而血愈涸矣。丹溪曰。疮干宜退火。只用轻剂。荆、防、牛蒡之类。若其人能食便秘溺赤者。当用解毒防风汤发散其毒。有黑疔。挑出恶血。内服犀角消毒饮。外以珍珠散涂之。触犯寒邪。肌表固闭。毒瓦斯伏而不发。致黑陷者。神应夺命丹发之。热毒内攻。神昏闷乱。寒战切牙而黑陷者。神授散救之。便秘气实。四顺清凉饮。小便不利。导赤散。减食气弱。加味四圣散。兼扶脾以胜肾水自愈。阎孝忠不达钱氏本意。妄言黑陷为寒。及云斑疮终始不可服凉泻之药。后人因之。反致热甚黑陷而死者多矣。观斑疮之陷者。无不腹满喘急。小便赤涩不通。岂非热极所致耶。间有胃气虚寒而陷伏不起。则用至宝丹。毒邪伤胃。无价散。毒邪窜入肾经。
人牙散。毒邪伏于心肾。珍珠人牙散。但人牙发痘最猛。用之不当。则有痘顶迸裂之虞。不可不慎。若因虚热毒盛而陷。急用桑虫浆、地龙酒、鸡冠血等方选用。盖气虚白陷。用桑虫。血热黑陷。用地龙。疮干紫陷。用鸡冠血。不可混也。朱济川曰。毒壅心肺二经。用鸡冠血以发之。毒壅脾经。用桑虫浆以酵之。毒壅肝经。用紫草茸以松之。毒壅肾经。用人牙散以攻之。毒滞经络。用穿山甲以透之。叶子蕃云。毒壅于肺。则用桑虫。毒壅于肝。则用鸡冠血。毒壅脾胃。则用地龙。毒壅心肾。无药可治。惟寒闭毒邪于肾。则用人牙。与济川稍异。古方牛李膏、宣风散、枣变百祥丸、独圣散、周天散。皆治毒盛黑陷之药。咸可取用。如外触秽气。当用胡荽酒喷其衣被。并烧红枣、乳香辟之。若瘙痒者。茵陈蒿为末。枣膏和。晒干烧烟熏之。在大江以北。则用水杨汤浴之。凡见灰白陷者。此必不能食乳。或先因吐泻。脾胃虚弱。毒匿不起。而变虚寒白陷者。白花蛇散最捷。盖气虚则为痒为陷。血热则为痛为燥。痘色白者。必至于灰惨。灰惨者。必至于痒塌。此皆气虚而不能起胀。血虚而不能华色也。参 内托散加归、芍。使血活气行。白者可变为红矣。若虚寒甚者。陈氏异功散加养血药救之。若单行补气。则气燥血虚。必致发痒抓破灰惨倒塌。为不治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