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源总论
《保幼新编》:小儿病源总论
小儿之病,皆出于热,何也?盖男多肾火,女多肝火,肾有火则精热,肝有火则血热。小儿禀受父母之精血而成胎,故小儿之病,皆由于胎热也。
经曰∶热生风。又曰∶热生痰。盖胎热挟风上升则为头疮、 耳、齿疳、雀目之证;外散则为丹毒、瘾疹、遍身胎肿之证。胎热挟风与痰而流注于头项、胸背、腋胁、肢节,则为瘰 、瘿瘤、走马、飞□、痰厥、不仁、不遂、龟胸、龟背之证。风痰火乘虚(气□所虚,邪□凑焉)。而聚合于五内,则为急惊(实热)、慢惊(虚热)、狂(实热)、癫(虚热)、痫、钓、 (柔)、痉(强)、疝、淋、浮、胀之证。是以胎热变生六证(风、热、痰、火、燥、湿),六证养成百病,百病根委不过曰胎热而已(热生痰者,热多则津液煎熬而成痰也)。
凡小儿禀气有虚实。气实则热亦实,气虚则热亦虚。虚热甚而痰多风小,则为慢惊(气虚则热愈增势,热甚则痰愈增势);实热甚而痰少风多,则为急惊。凡治急惊,先以清热为主;治慢惊,先以补气消痰为主。
惊有三证∶急惊、慢惊、慢脾风也(眼半开半合,将成脾风之候。惊风三次复发则为痫也)。
惊有八候∶一搐(臂肘伸缩)、二搦(十指皆合)、三掣(势如提掣)、四颤(头身颤动)、五反(身首反张)、六引(手如挽弓)、七窜(目直上窜)、八视(晴露斜视)。
搐有五证∶身热力大者,急惊;身冷力小者,慢惊;仆地作声,醒时吐沫者,痫;头仰视者,天吊;角弓反张者,。
脾风有五证∶头虽热,眼珠青白而足冷;头虽热,或腹胀而足冷;头虽热,或泄泻而足冷;头虽热,或呕吐而足冷;头虽热,或渴而足冷者,脾风之候。(凡头热足冷者,皆真元不足,而虚热上升之致)
惊搐无声者,顺;有声者,逆。男为阳属木,故发搐之时,左视水位(肺)则无声,右视金位(肺)则有声。女人反是。盖金木相击故也。
心主惊,实则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心气热则合面而卧;热实则仰卧目上窜,舌强不能语,虚则困卧惊悸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视,大叫,呵欠,项急,烦闷。甚则两 俱紧,不转目睛,发惊切牙,手循衣乱捻物,身强反张。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泄泻赤黄色,不思饮食,睡不露睛;虚则吐泻白色,睡露睛或有痰。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或渴,虚则哽气长,出气短,唇白色。
肾主无虚,实则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虚劫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颅解颅开,面色 白。肾虚者下窜,或胫寒足热,不喜覆衣。
五脏传变皆痰为患,盖痰乃风苗,火静则伏于脾,火动则壅于脾,痰火交作则为惊风,结滞则为痫、钓,来去则为泻青,皆由脾湿而成。(保元汤,加白芍药以养血,为使。乃慢惊之养剂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