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龟胸龟背
《慈幼便览》:小儿龟胸龟背
取龟尿摩其胸背,久即瘥。法取龟置瓦盆中,以镜照之,即失尿,急以物收之。或以猪鬃刺其鼻即尿。龟胸者,肺热作胀,胸骨高起,有用桑皮钱半、地骨皮一钱,合白虎汤∶生石膏四钱、知母钱半、糯米一撮、甘草五分,服数剂。间用六味丸加龟鹿二仙膏而见效者。
气喘则难治。龟背不可治,因禀赋不足,惟常服六味地黄汤加桂附、及十全大补汤加鹿茸龟版为丸,俟长养气血,再用外治之法,庶可十全二三耳。
六味地黄汤
熟地(四钱) 山药 茯苓(各二钱) 山茱 丹皮 泽泻
再加肉桂、附片各一钱,名八味地黄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 白术(土炒) 熟地 当归(各二钱) 茯苓 酒芍 川芎 炙草(各一钱) 炙黄 (三钱)肉桂(去粗,八分)
加重等分,可用炼蜜为丸。
【二便不通简便方】
症治并详“内科”。
罨脐法∶治中下二焦热,大小便秘。连须葱七根(不洗),生姜一大块,淡豆豉三钱,同捣烂,作一饼,入铫子烘热,掩肚脐,以帛扎定,良久气通,二便自利。
蜜导法∶治二便不通。用冬蜜八两,炼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皂角细末二钱,和匀,稍冷,捻如小指大一条,外以葱涎涂上,轻轻插入谷道中,气通则大便行而小便亦利矣。又方∶猪胆一个,以小竹筒套住,蘸葱涎插入谷道七八分,用手挤胆汁入内,移时即通。
大小便不通经二三日危急者∶以皂角烧灰研末,米汤调下二钱,立通。又方∶以小竹筒抹以葱涎,插入谷道,以芒硝五钱,研细,香油半盏,皂角末少许,令人口含灌入谷道中,少时即通。
【小便简便方】
(三条)
凡小便不通服药无效∶用商陆五钱,研末,入麝香少许,先以旧夏布盖于脐上,将药放布上,药气入腹即通。
小便数日不通,遍身手足肿满,诸药不应者∶用苏叶一斤,煎浓汤,入脚盆内,令患者坐盆上熏之,冷则又添热汤,外用炒盐熨脐上及遍身肿处,良久便通肿消而愈。又方∶用连须葱白一斤,捣烂炒热,分作二处,各以布包,轮转热熨脐下即通。又方∶用食盐半两,调温水服之,良久以指入喉中探吐,一吐即通。盖上窍不通,下窍闭也。又方∶以皂角末少许,吹入鼻内,得嚏即通。
小儿小便白浊色∶生怀山药为末,和粥食数次即愈。澄之旋变白色者,脾虚有食积,用异功散,见“非搐”,加神曲、山楂肉。
《回生集》:小儿龟胸龟背
取龟尿摩其胸背。久久即瘥。
法取龟置瓦盆中。以镜照之。即失尿。急以物收之。或以猪鬃刺其鼻即尿。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