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哮喘


老夫自服风哮有年,遇寒劳秋而发,咳逆痰稠,甚且不能平卧,脉弦滑浮,治宜降气豁痰。


方见肝气痰饮,同王姓之方。


肺风痰喘宜从《指掌》。肺伤痰喘之法加羚角犀黄竹沥,或用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射干麻黄汤。


每早空心吃薏苡仁粥一碗。


【因】


哮喘主于内,痰宜吐之。


【治】


哮积丹 鸡子略敲不损膜,浸尿缸内四五日夜,吃之有效。盖鸡子能去风痰。萝卜子丸,姜汤送下妙。


先寒后热.不饥不食.继浮肿喘呛.俯不能仰.仰卧不安.古人以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今由气分 郁.以致水道阻塞.大便溏泻.仍不爽利.其肺气不降.二肠交阻.水谷蒸腐之湿横趋脉络.肿由渐加.岂乱医可效.粗述大略.与高明论证.至肺位最高.主气.为手太阴脏.其脏体恶寒喜热.宣辛则通.微苦则降.若药气味重浊.直入中下.非宣肺方法矣.故手经与足经大异.当世不分手足经混治者.特表及之.


麻黄 苡仁 茯苓 杏仁 甘草



色痿腠疏阳虚体质.平昔喜进膏粱.上焦易壅.中宫少运.浓味凝聚蒸痰.频年咳嗽.但内伤失和.薄味自可清肃.医用皂荚搜攒.肺伤气泄.喷嚏不已.而沉锢胶浊.仍处胸背募俞之间.玉屏风散之固卫.六君子汤之健脾理痰.多是守剂.不令宣通.独小青龙汤.彻饮以就太阳.初服喘缓.得宣通之意.夫太阳但开.所欠通补阳明一段工夫.不得其阖.暂开复痹矣.且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病细诊色脉.是上实下虚.以致耳聋鸣响.治下之法.壮水源以熄内风为主.而胸次清阳少旋.浊痰阻气妨食.于卧时继以清肃上中二焦.小剂守常调理.百日图功.至于接应世务.自宜节省.勿在药理中也.


熟地 萸肉 龟甲心 阿胶 牛膝 茯苓 远志 五味 磁石 秋石



脉细尺垂.形瘦食少.身动即气促喘急.大凡气出不爽而喘为肺病.客感居多.今动则阳化.由乎阴弱失纳.乃吸气入而为喘.肾病何辞.治法惟以收摄固真.上病当实下焦.宗肾气方法意.


熟地 萸肉 五味 补骨脂 胡桃肉 牛膝 茯苓 山药 车前子 蜜丸



望八大年.因冬温内侵.遂至痰嗽暮甚.诊脉大而动搏.察色形枯汗泄.吸音颇促.似属痰阻.此乃元海根微.不司藏纳.神衰呓语.阳从汗出.最有昏脱之变.古人老年痰嗽喘症.都从脾肾主治.今温邪扰攘.上中二焦留热.虽无温之理.然摄固下真以治根本.所谓阳根于阴.岂可不为讲究.


熟地炭 胡桃肉 牛膝炭 车前子 云茯苓 青铅



疮毒内攻.所进水谷不化.蒸变湿邪.渍于经隧之间.不能由肠而下.膀胱不利.浊上壅遏.肺气不降.喘满不堪着枕.三焦闭塞.渐不可治.议用中满分消之法.必得小便通利.可以援救.


葶苈 苦杏仁 桑皮 浓朴 猪苓 通草 大腹皮 茯苓皮 泽泻



老年冬季喘嗽.是元海不主收摄.卫阳升举.饮邪上泛.阻遏流行.喘嗽愈甚.阅古都主八味肾气.温养坎中之阳.收纳散失之真.不主消痰清肺.意谓非因六气所致.奈体质不受桂附.年前议进柔阳通摄.若以创建上中之阳.乃心脾甘温之剂.与下焦不纳无关.


紫衣胡桃肉 茯苓 补骨脂 鹿茸 肉苁蓉 五味子 远志肉 青盐 柏子霜 蜜丸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河间曰∶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是以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束而致之者欤。外有阴虚发喘,气从脐下起,直冲清道而上者。又有气虚发喘,而短气不能以接续者。是故知喘之为证,有实有虚,治法天渊悬隔者也。若夫损不足而益有余者,医杀之耳,学人不可不详辨焉。


脉法


喘急,脉滑而浮者生,涩而数者死。


脉宜浮迟,不宜急数。


脉数有热,喘咳吐血上气,不得卧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躁而喘者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一云∶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沉,心下有水气也。(《要略》《千金》、《外台》沉作浮。)


寸口伏,胸中有逆气。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方法


丹溪曰∶喘急者,气为火所郁而稠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气短而喘者。


哮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谨之。


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药,必兼散表。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坠下其痰,喘则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也。


昔叶都督患此证,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气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又有胃虚喘者,抬肩拮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痰者,降痰化气为主。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


阴虚痰喘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一云∶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以降气补阴。白芍药须以酒浸,日干,忌火。


气虚发喘,以参、 补之而愈。


凡人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


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药,火盛故也,宜温劫之。劫药用椒目五、七钱,研为极细末,生姜汤调服。喘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千缗汤 治痰喘不得卧,人扶而坐数日,一服而安。(方见痰门。)


一方 用导痰汤合千缗汤服。


一方 用莱菔子二两蒸熟,皂角五钱烧存性,栝蒌仁、海粉、南星(用白矾一钱半,研细入水,浸一宿,曝干,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噙化。一方无南星、栝蒌、海粉。)


一方 治喘而嗽,用南星、栝蒌、半夏、香附、橘红、莱菔子、青黛、皂角为末,神曲糊丸,姜汤送下。(一方有杏仁。)


喘用阿胶,须分虚实。若久病发喘,必是肺虚,故用阿胶、人参、五味子之类补之。若新病肺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葶苈子、麻黄、杏仁之类泻之。(东垣曰∶久嗽郁热在肺,不用人参;新病未成郁热者,用人参。未知孰是。)


气实人,因服黄 过多而喘者,宜服三拗汤以泻气。


三拗汤 治肺感风寒,喘急不已。(方见咳嗽门。)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四条)



葶苈大枣泻肺汤(河间) 治肺壅胀,胸膈满闷,上气喘急,身体面目浮肿等证。


葶苈子(不拘多少,炒黄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上以水三盏,大枣十枚,煎至二盏,去枣,入葶苈一丸,再煎至一盏,温服之。


葶苈散(济生) 治过食煎 ,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


甜葶苈子(炒) 桔梗(去芦) 栝蒌子 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蜜炙) 葛根(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泻白散 治大人小儿,风寒伤肺,喘急咳嗽。


桑白皮(一钱) 地骨皮(一钱) 生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一方,加防风、荆芥各七分半。又方,加麻黄、杏仁各五分,其效尤捷。



(祖传方)


治远年喘急。


桑木内蠹虫粪(炒,一升) 莱菔子(炒,半升) 杏仁(不去皮尖,炒,半升) 甘草(生,二两)


共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姜汤送下。


又方 治哮喘,用苎麻根和砂糖烂煮,时时嚼咽下,永绝病根,神效。


又方 用猫儿头骨烧灰,酒调二、三钱,一服便止。


又方 用郭公 刺根煎服,即止而不发。



(医案)


东阳一羽士,年五十余,素有喘病,九月间得发热恶寒证,喘甚,脉洪盛而似实。一医作伤寒治,而用小柴胡汤加枳壳、陈皮等药,六日后欲行大承气。一医曰∶不可,当作伤食治,宜用枳实导滞丸。争不决,召予视之。二医皆曰∶脉实气盛,当泻。予为诊后,晓之曰∶此火盛之脉,非真实也。观其气短不足以息,当作虚治。乃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煎服。二帖脉收敛,四帖而病轻减,六帖病痊安。


哮喘实因肺中有实邪。脉浮紧,喘而无汗,能食不得倒卧,大青龙汤;有汗,越脾汤;其效如神。稍遇挟虚,祸不旋踵。予每仿其制而轻其剂,用苏叶、前胡、防风、杏仁、连翘、黄芩。若热甚者,用石膏、橘红、甘草。痰多加浮海石、半夏、莱菔子、枳壳等味。宜加减各味列于下∶如桑皮、地骨皮、花粉、青黛、芦根、茅根、桑叶、竹叶、枇杷叶、川贝、象贝、款冬花、紫菀、马兜铃、茯苓、泽泻、苡仁、通草诸味。随其症而采入之可也。稍挟虚者,佐以生甜冬术、麦冬、沙参、元参。寒而无热者,屏去一切寒凉,加老姜、桂枝木。俟其病去六七,宜疏补并施。若痊愈后,必得补土生金,兼固表调里之药。如异功散合玉屏风,再加甜杏仁、苏子、梨汁。或莱菔汁熬膏为丸,以杜不发。华真人曰∶哮喘似乎肺实,乃肺虚也。信然。故用补剂,多见其效,用清疏久而愈甚,亦可验矣。凡治肺病,能用补母收功,可谓万全,再不复作。其有肾虚喘而不哮者,宜贞元饮,用熟地、归身二味,其应如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