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软
《保婴撮要》:五软
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夫头软者脏腑骨脉皆虚,诸阳之气不足也。乃天柱骨弱,肾主骨,足少阴太阳经虚也。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气不足,不能营养四肢,故肉少皮宽,饮食不为肌肤也。口软者,口为脾之窍,上下龈属手足阳明,阳明主胃,脾胃气虚,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源其要总归于胃。盖胃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凡此症必须多用二药。仍令壮年乳母饮之,兼慎风寒,调饮食,多能全角。
治验吴江史万湖子七岁,患吐泻,囟目顿陷,天柱骨倒,兼面赤色。余适在彼,先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一剂,其泻止,而诸症愈。又用钱氏地黄丸料煎服顿安。
一小儿七岁,夏间过食生冷之物,早间患吐泻,面赤作渴,手足并热,项软囟陷,午后面色顿白,手足并冷,脉微欲绝,急以六君子汤加附子一剂,诸症顿除,囟顶顿起而安。小儿易虚易实,故虽危症,若能速用对病之药,亦可回生者。
一小儿九岁,因吐泻后,项软面白,手足并冷,脉微细,饮食喜热。余先用六君子汤加肉桂五剂,未应,更加炮姜四剂,诸症稍愈,面色未复,尺脉未起,佐以八味丸,月余面色微黄,稍有胃气矣。再用前药,又月余,饮食略增,热亦大减。乃朝用补中益气汤,食前用八味丸。又月余元气渐复,饮食举首如常。又月余而肌肉充盛,诸病悉愈。
一小儿十二岁,疟疾后项软,手足冷,饮食少思,粥汤稍离火,食之即腹中觉冷。用六君子汤加肉桂、干姜,饮食渐加,每饮食中加茴香、胡椒之类,月余粥食稍可离火;又用前药百剂,饮食如常,而手足不冷;又月余其首能举。后饮食停滞,患吐泻,项乃痿软,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及加减八味丸,两月余而项复举。毕姻后眼目昏花,项骨无力,头自觉大。用八味丸、补中益气汤,三月余元气复而诸症退,后每入房劳役,形气殊倦,盗汗发热,服后二药即愈。
一小儿十五岁,手足痿软,齿不能嚼坚物,内热晡热,小便涩滞如淋。服分利之剂,小便如淋;服滋阴之剂,内热益甚;服燥湿之剂,大便重坠。余谓∶此禀肾气不足,早犯色欲所致。故《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老人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涩痛如淋。若阴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正谓此也。遂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各三十余剂,诸症渐愈。后梦遗诸症复作,手足时冷,痰气上急,用十全大补汤、加味八味丸料各八剂,二便稍利,手足稍温,仍用前二药,三月余元气渐复,饮食如常。又饮食停滞,吐泻腹痛,按之不疼,此脾胃受伤也,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肉豆蔻治之,其吐未已,左尺右关二脉轻诊浮大,按之如无。经云∶肾开窍于二阴。用五味子散四服,大便顿止。后又伤食咽酸作泻,大便重坠,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加木香、干姜而痊。
一老年得子,四肢痿软,而恶风寒,见日则喜。余令乳母日服加减八味丸三次,十全大补汤一剂,兼与其子,年余肢体渐强,至二周而能行。
一小儿五岁,禀父腿软,不便于行,早丧天真,年至十七,毕姻后,腿软头囟自觉开大,喜其自谨,寓居道舍,遂朝服补中益气汤,夕用地黄丸料加五味子、鹿茸煎服,年余而健。
一小儿项软,服前二药而愈。毕姻后患解颅,作渴发热,以二药作大剂,煎熟代茶恣饮,两月余而渴热减,年余而颅囟合,又年余而肢体强,若非慎疾,虽药不起。
星附膏 治项软。
天南星 附子(各等分)
上为末,用生姜自然汁调敷项间,干则润之。
六君子汤(方见天钓)
加减八味丸(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方见肾脏)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地黄丸(方见肾脏)
五味子散
《保幼新编》:五软
健骨散(治头项软、脚软、手软、身软、口软)
白僵蚕(去嘴炒,为末,五分或一钱) 薄荷(泡) 酒调下三次。如五硬,乌药顺气散主之(方见中风)。
《慈幼新书》:五软
小儿生后,头项手足肉口皆软,乃先天诸阳之气不足也,头项症地黄丸(见囟)服之,甚者星附膏贴之。手足肉口症,补中益气汤主之(见保产)。有因吐泻之久,囟目顿陷,天柱骨倒,补中加附子治之,地黄丸料兼服之。
余子敬曰,肉软者,肉少皮宽,口软者,食少舌舒,皆脾胃之症。又有初生,遍身赤肉,全无皮壳,或有皮如鱼胞,如水晶,亦产母脾气不足所致。无皮者,以粳米粉拌黄土敷之。鱼胞水晶者,蜜陀僧碾细末敷之。更有 赤发热者,石膏碾细敷之。
星附膏
南星 附子
等分为末,用生姜自然汁调敷。
《活幼心书》:五软
禀赋元虚髓不充,六淫之气易来攻,头兼手足身羸弱,此证名为五软同。
《活幼心书》:五软
戴氏论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诚哉是言。以愚推之,有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见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苟或有生,譬诸阴地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者鲜矣。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炊。治法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渐次调养,日久乃安。若投药不效,亦为废人。有小儿体肥容壮,不为瘦瘁,忽然项软倾倒,此名下窜,皆因肝肾气虚,客邪侵袭风府,传于筋骨,故成斯疾。盖肝主乎筋,肾主乎骨,筋骨俱弱,则项软垂下无力又名天柱倒。与五软相类不远,治同前药。有解颅一证,其囟缝不合,此肾气不足。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脑髓不满,故不合也,名曰解颅。凡得此候,不及千日之内,间有数岁者,偶因他疾攻激,遂成废人。若气色精明,能饮食者,多服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旬月内颇见效者,次第调理,或有可治。若投药后如故,亦难疗矣。世言囟肿皆以为热,殊不知有阴阳二证,切宜详辨,坚硬为阴,红软为阳,故《婴孩宝书》云∶寒气上冲则牢 (音报),热气上冲则柔软。正此之谓。若阴证,以匀气散、理中汤主之,阳证,用玉露饮、当归散、防风汤为治。有囟陷者,虚之极也。胃气虚寒则囟陷,慢惊中有之。胃寒脾困吐泻者为虚极,急以金液丹、固真汤及诸救元等药治之,外则贴以乌附膏。有后枕陷者,其证尤重,治法以囟陷药同,不效亦为难疗,此大虚极,百无一活耳。
《医宗金鉴》:五软
五软禀赋不足证,头项手足口肉肌,地黄丸与扶元散,全在后天调养宜。
[注]
五软者,为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是也,头软者,项软无力,手足软者,四肢无力也,肉软者,皮宽不长肌肉也,口软者,唇薄无力也,此五者,皆因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骨脉不强,筋肉痿弱,治宜补气为主,先以补肾地黄丸补其先天精气,再以扶元散补其后天羸弱,渐次调理,而五软自强矣。
(补肾地黄丸)熟地黄一两五钱山萸肉一两怀山药炒茯苓各八钱牡丹皮泽泻各五钱 牛膝八钱鹿茸五钱酥炙
以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用盐汤下(扶元散)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熟地黄茯神黄耆蜜炙山药炒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石菖蒲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五软扶元散堪尝,参术茯苓熟地黄,茯神黄耆山药草,归芍川芎及石菖。
《幼科心法要诀》:五软
五软禀赋不足证,头项手足口肉肌,地黄丸与扶元散,全在后天调养宜。
【注】五软者,谓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是也。头软者,项软无力也;手足软者,四肢无力也;肉软者,皮宽不长肌肉也;口软者,唇薄无力也。此五者,皆因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骨脉不强,筋肉痿弱,治宜补气为主,先以补骨地黄丸补其先大精气;再以扶元散补其后天羸弱。渐次调理,而五软自强矣。
补肾地黄丸
熟地黄(一两五钱) 山萸肉(一两) 怀山药(炒) 茯苓(各八钱) 牡丹皮 泽泻(各五钱)牛膝(八钱) 鹿茸(酥炙,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用盐汤下。
扶元散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熟地黄 茯神 黄 (蜜炙) 山药(炒) 炙甘草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石菖蒲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五软扶元散堪尝,参术茯苓熟地黄,茯神黄 山药草,归芍川芎及石菖。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