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痈
《保婴撮要》:腿痈
腿痈之症,所主之经不同,而所治之法亦异。发于内侧者,属肝脾二经;发于外侧者,属胆胃二经;漫肿坚硬者,元气虚弱也,用内补黄 汤。肿势高 者,元气未虚也,用内托柴胡黄 汤,外并用隔蒜熨法。若瘀血凝结而不消,或不作脓者,用活命饮。血气虚弱而不能溃,及不生肌肉者,用托里散。此其梗概云尔。
一小儿内 肿痛,恶寒发热,此属肝胆经分,乃用神效解毒散加柴胡、白芷二剂,漫肿顿消,惟中央一块尚肿,又二剂而成脓,以托里消毒散,溃脓而愈。
一小儿腿内侧前 患毒,溃后肿硬,色黯脓清不敛,面色青黄,此脾虚肝旺,兼寒邪袭于患处也,当壮元气为主,先用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及葱熨法,脾气渐复,患处渐愈,佐以八珍汤、豆豉饼而愈。
一小儿腿内 赤,大肿发热,此血热内郁,而欲为脓耳,当先杀其大势,用隔蒜灸法,灼艾试蒜热移患处二十余炷,痛始减,再三十余炷,肿渐消;又用仙方活命饮,疮头出水而愈。
一小儿腿内侧患此,脓内溃,恶心倦怠,面色萎黄,右关脉弦大,按之微细,此脾胃虚弱,肝木所乘也,先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剂元气渐复,乃佐以托里散而愈。
一小儿腿外侧痛肿,肉色如故。用托里消毒散,二剂而肿始赤,又四剂而肿赤亦退,又六剂溃而脓出清稀,食少体倦;用异功散加芎、归,仍用托里散,补其元气而愈。
一小儿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此阳气虚而不能成脓也,用托里散、如圣饼,肿起色赤;用托里消毒散,而脓成针之;
用八珍汤加肉桂渐愈。因伤食吐泻,患处夭白,饮食少思,先用六君、干姜,次用八珍汤及葱熨法而愈。
一小儿患此,久不愈,脓水清稀,面色痿黄,腹大青筋,此脾气虚而肝所侮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元气稍复,乃佐以四味肥儿丸,及葱熨之法,两月余而愈。
一小儿腿外 肿一块,服消毒之药,其肿益甚,肢体羸瘦,饮食少思,更加作痛。余曰∶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当补接阳气。不信,仍投疏泄之药,后果殁。《机要》云∶荣卫之气充满,抑遏不能行,故闭塞气血,腐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若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消薄,故荣卫之气短促而涩滞,故寒搏腠理,闭郁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信矣!
四味肥儿丸 治肝脾不和,患疮疡久不愈,或兼疳症,腹胀作泻;或食积脾疳,发热瘦怯,遍身生疮。
黄连(炒) 芜荑 神曲 麦芽(炒。各等分)
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附子饼 治溃疡,气虚不能收敛,或风邪所袭,气血不能运于疮口,以致不能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以唾津和为饼,置疮口上,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至热痛,如饼炙干,用唾津再和灸之,以疮口活润为度。
六君子汤 治疮疡,因脾气虚弱,不能生肌,以致疮口不敛。若脾气既充,而疮口不能生肌肉者,此寒邪所袭也,更用豆豉饼或附子饼熨之。
仙方活命饮
托里消毒散(二方见热毒疮疡)
葱熨法
如圣饼(二方见流注)
内托羌活汤(方见臀痈)
五味异功散(方见用败毒之药)
附子饼(方见腹痈)
十全大补汤(方见便痈)
补中益气汤(方见肌肉不生)
八珍汤(即四君、四物)
豆豉饼(方见腋痈)
《续名医类案》:腿痈
薛立斋治一男子,年逾二十,禀弱,左腿外侧患毒,三月方溃,脓水清稀,肌肉不生,以十全大补汤加牛膝,二十余剂渐愈。更以豆豉饼灸之,月余而痊。
滁州于侍御髀胛患毒,痛甚,服消毒药,其势未减。即以槐花酒一服,其症大去。再以托里消毒而愈。
丁兰年二十余,股内患毒,日久欲求内消。诊其脉滑数,知脓已成,且气血虚,不溃,遂刺之,脓出作痛,以八珍汤治之少可。但脓水清稀,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炮姜、附子五分,数剂渐愈。仍服十全大补汤,三十余剂而痊。
一僧患股内肿一块,不痛不溃,治以托药二十余剂,脓成,刺之作痛。谓肿而不溃,溃而反痛,此气血虚甚也,宜峻补之。彼云∶痛无补法。曰∶正气不足,不可不补,补之则气化而痛邪自除。遂以参、 、归、地、白术治之,两月而平。
一男子腿内患痈,漫肿作痛,四肢厥逆,咽喉闭塞,发寒热,诸治不效,乃邪郁筋络而然也。用五香连翘汤一剂,诸症少退。又服之,大便行二次,诸症悉退而愈。
薛立斋治一男子,先腿痛,后四肢皆痛,游走不定,至夜益甚,服除败毒之剂,不应。其脉滑甚,兼湿痰浊血为患。以二陈汤加苍术、羌活、桃仁、红花、牛膝、草乌,治之而愈。凡湿痰湿热,及死血流注关节,非辛温之剂,开发腠理,流通隧道,使气行血和,焉能得愈?
上舍李通甫腿患疮作痛,少食作呕,恶寒。此痛伤胃气,用六君子汤加当归,四剂疼痛少止,饮食加进。又以十宣散加白术、茯苓、陈皮,数剂脓成,针而出之。又以前散去防风、白芷,数剂而痊。
一老人腿患痈自溃,忽发昏瞀,脉细而微,此气血虚极也,以大补之剂而苏。
一男子患腿痛而不 肿,大小便利调和,用托里荣卫汤,数剂而消。
一男子内股患毒,肿硬痛甚,不作脓,隔蒜灸五十余壮,势退七八。以仙方活命饮,四剂而脓成。
用十宣散六剂,脓溃而愈。凡疮或大痛,或不痛,麻木,灸最良。
一男子腿内侧患痈,未作脓而肿痛,以内托黄 、柴胡,二剂少愈,又二剂而消。
一男子腿外侧患痈,漫肿大痛,以托里黄 酒煎汤,二剂少可。更以托里散数剂,溃之而愈。
一妇人腿痈,久而不愈,疮口紫陷,脓水清稀。以为虚,彼不信,乃服攻毒之剂,虚症蜂起。复求治,令灸以附子饼,服十全大补汤百余剂而愈。凡疮肿脓清不敛者,再或陷下,皆气血虚极也,最宜大补,否则成败症。若更患他症,尤难治疗。
一男子腿痈内溃,针之脓出四五碗,恶寒畏食,诊脉如丝,此阳气微也。以四君子汤加炮附子一钱,服之寒少止,又四剂而止。以六君子汤加桂,数剂饮食顿进。乃以十全大补汤及附子饼,两月而愈。
一男子患腿痈,兼筋挛痛,脉弦紧,用五积散加黄柏、柴胡、苍术,治之而痊。
一男子腿痛,兼筋挛骨痛,脉弦紧,以大防风汤二剂,挛少愈,又二剂而肿消。但内一处尚作痛,脉不紧,此寒邪已去,乃所滞瘀浊之物欲作脓,故痛不止。用托里药数剂,肿发起,脉滑数,乃脓已成矣。针之,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而安。
一男子右腿赤肿 痛,脉沉数,用当归拈痛汤,四肢反痛。乃湿毒壅遏,又况下部,药难达,非药不对症也。遂砭患处去毒血,仍用前药,一剂顿减,又四剂而消。
丹溪诊东阳李兄子,年逾三十,形瘦肤浓,连得忧患,又因作劳过于色,忽足腿外侧 上红肿,其大如栗。一医问其大府坚实,与承气汤,两帖不效。又一医教以大黄、朱砂、生粉草、麒麟竭,又二三帖。半月后召视之,曰∶脉实大,事去矣。后果殁。
马铭鞠治江都尹子,九岁,患腿痈。治弥月,势渐盛。按之坚如石,幸儿气浓,可内消,用牛膝、米仁、地榆、生地、牛蒡、银花、连翘、甘草。初剂加利药微利之,即稍宽。后两剂加汗药微汗之,势益宽。至数剂,取穿山甲末五钱,半入煎,半调药送下。儿善饮,令一醉,自此顿消,半月地下行矣。初一医欲开刀,遇马中止。凡外科宜以开刀为戒。(《广笔记》)
薛立斋治一男子,患腿痈,脓已成,针之出二碗许,饮以托里药一剂,大发热。更以圣愈汤,二剂而止。翌日恶寒不食,脉细如丝,以人参一两,熟附子三片,姜、枣煎,再服而愈。但少食不寐,更与大补黄 汤而平。
一男子腿肿发热畏寒,以补中益气汤治之。彼以为缓,乃服芩、连等药,热愈甚。复请治,与人参养荣汤,二十余剂而溃。更以参、 、归、术、炙草、肉桂,又月余而敛。夫火之为病,当分虚实。
芩、连苦寒,能泻心肺有余之火。若老弱或饮食劳倦而发者,此为不足,当以甘温之剂治之。未尝有实热而畏寒,虚热而喜寒者,( 按∶二语却未然。)此其验也。
陆封公养质患腿痈,医用忍冬花、角刺、连翘、白芷、贝母、花粉、陈皮、乳香、没药,治之不效。仲淳即前方加棉地榆、炙甘草、紫花地丁,服三四剂愈。
《证治准绳·幼科》:腿痈
〔薛〕腿痈之证,所主之经不同,而所治之法亦异。发于内侧者,属肝脾二经,发于外侧者,属胆胃二经,漫肿坚硬者,元气虚弱也,用内补黄 汤。肿势高 者,元气未虚也,用内托柴胡黄 汤,外并用隔蒜熨法。若瘀血凝滞而不消,或不作脓者,用活命饮。血气虚弱而不能溃,及不生肌肉者,用托里散。此其梗概、云尔。
一小儿腿内侧前 患毒,溃后肿硬色黯,脓清不敛,面色青黄。此脾虚肝旺,兼寒邪袭于患处也。当壮元气为主,先用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及葱熨法,脾气渐复,患处渐愈,佐以八珍汤、豆豉饼、而愈。一小儿腿外侧痛肿,肉色如故,用托里消毒散二剂而肿始赤,又四剂而肿赤亦退,又六剂溃而脓出清稀,食少体倦,用异功散加芎、归,仍用托里散补其元气而愈。一小儿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此阳气虚而不能成脓也,用托里散、如圣饼,肿起色赤,用托里消毒散,而脓成,针之,用八珍汤加肉桂渐愈。因伤食吐泻,患处夭白,饮食少思,先用六君、干姜,次用八珍汤及葱熨法而愈。一小儿患此久不愈,脓水清稀,面色痿黄,腹大青筋,此脾气虚,为肝所侮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元气稍复,乃佐以四味肥儿丸及葱熨之法,两月余而愈。一小儿腿外 肿一块,服消毒之药,其肿益甚,肢体羸瘦,饮食少思,更加作痛。余曰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当补接阳气。不信,仍投疏泄之药,后果殁。《机要》云∶荣卫之气充满,抑遏不能行,故闭塞气血,腐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若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消薄,故荣卫之气短促而涩滞,故寒搏腠理,闭郁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信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