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厥
《保幼新编》:痰厥
(痰随气火而上升成厥也)
夏术天麻汤(治痰厥,脾胃虚弱,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呕吐眩晕,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下)
半夏曲 陈皮 麦芽(炒,各一钱) 白术 神曲(姜炒,各七分) 人参 苍术 黄 (蜜炙) 天麻 白茯苓 泽泻(各五分) 黄柏(酒炒,二分) 干干(三分) 姜(三片)
如瘦人多火血燥,去苍术、泽泻,加当归、白芍药(酒炒)各七分为妙。半夏性燥,不可久服,代入贝母一钱。枳实,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宜加五、六分。
如火降则痰自消,加山栀子五分。(山栀能降火,从小便出故也)
如气降则痰自下,加乌药、附子各五分。
如脾胃虚弱,倍入参、 加白豆蔻(面炮煨)三分。
如腹痛如裂,加白芷五分,川芎、细辛各三分。
如身重如山,倍入泽泻、干干。
如呕吐甚,加藿香(酒洗)、砂仁(碎,炒)各五分。
如眩晕甚,倍入天麻,加川芎五分。
如四肢厥冷,加官桂五分。
白附子能引诸药上行头部,且有引痰之力,痰在头部者,非白附不能除,治痰厥者,宜略入二、三分可也。新得此症者,以行气降火消痰为主,久者以补气血,顺气为主可也。
如头痛如裂,灸百会、上星各五壮,针太渊、列缺,泻。凡痰疾,吐为上,宜服雀舌茶,探吐甚妙,但虚弱之人不可试。余儿时患急惊,多服诸方而持久不瘥。过九岁后转成痰厥,头痛如碎,眩晕亦甚,多服导痰之剂而终未见效,渐至戍削肉脱骨立。余想痰厥之治未暇论,而血气枯竭似难枝梧,遂服八物二陈汤五十余帖,肌肤稍胜,病势自减,得免为病废之人。古云∶正气实则邪气退者,此之谓也。
《凌临灵方》:痰厥
朱右(市陌路,年十六岁,六月) 暑湿风邪酿痰化热,自肺胃扰动肝阳,痰随气升,徒然厥逆,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指搐搦,脉弦滑数,蒲清心涤痰平肝宣窍。
元参 连翘心 纯钩 陈胆星 鲜竹沥 鲜细叶石菖蒲汁(同冲) 羚角片 川郁金 石决明(青黛拌打) 牛黄清心丸 薄荷梗 丹皮 朱茯苓 青荷梗
《奇效简便良方》:痰厥
白矾一两,水一碗,煎半碗,入蜜少许,再煎少时,温服。须臾得吐,如不吐,再饮热开水一盏,即吐自安。或清油一盏灌之,吐痰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