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
《慈幼新书》:胎黄
胎黄者,生下遍体面目皆黄如金色,或面赤眼闭,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皮肤生疮,不思乳食,啼哭不止,母子同服地黄汤。
地黄汤
生地 赤芍 川芎 当归 花粉 甘草 赤茯 猪苓 茵陈 泽泻
《冯氏锦囊秘录》:胎黄
胎黄者,是母受热毒传入于胎而成也。其候生下面目遍体俱黄,大便不通,身发壮热,尿如枝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当用酿乳生地黄汤之类,仍忌食热毒为要。更有小儿身皮面目皆黄者,此黄病也。如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面目指甲皆黄,小便如黄尘色,着物皆黄者,此黄胆也。渴者,难治。然此二症多成于大痛之后,更有生下半周,或及百日,不因病后而身微黄者,此胃热也。又有面黄而腹大多积,食土而渴者,此脾疳也。若自生下而身黄者,此胎疸也。然诸疽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必胃怯或胃不和耳。
《景景医话》:胎黄
癸丑五月十二日,五孙钦尚生,生而面目身皆黄,此胎黄也。以其小便清长,疑是虚寒,然身体壮盛,啼声载路,唇色红紫,察其瞳于,黑而有神,且伊父系木火体质,伊母系湿痰体质,因决其为湿热无疑,但质小不能服药,思吴尚先云:“内服之方,皆可移作外治,遂用绵茵陈、赤小豆、海螵蛸、马鞭草、紫花地丁、生草梢、仙半夏、大腹皮、小青皮、炒白术、赤白芍,赤苓、白颈蚯蚓等,共研细末,酒调敷脐上,日再易,两旬而全愈。”可见小儿之不能服药者,类推可以改外治,如病在头目,则敷两太阳,病在臂腿则敷手足心,病在胸脯则敷胸间,病在肺则敷肺俞等穴,病在肝则敷期门等穴,病在脾胃则敷脐腹,视何病则用何药,温凉攻补,因病而施,想亦有效也。
《寿世保元》:胎黄
一论胎黄者。皆因乳母受热而传于胎也。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黄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如栀子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宜用地黄汤主之。
地黄汤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当归 天花粉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茵陈 甘草(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食前乳母服。并略滴些少与儿口中。
《医述》:胎黄
胎黄者,因乳母受热而传于胎,儿生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宜地黄汤主之。(《寿世保元》)
《医宗金鉴》:胎黄
儿生□体色如金,湿热熏蒸胎受深,法当渗湿兼清热,地黄犀角二方神。
[注]胎黄者,□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故生则有是证也,法当渗湿清热,须分轻重治之,色微黄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
(生地黄汤)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赤茯苓泽泻猪苓甘草生茵陈蒿引用灯心水煎,食前服。
(方歌)
胎黄须用地黄汤,四物花粉赤苓良,泽泻猪苓甘草等,茵蔯加入水煎尝。
(犀角散)犀角镑茵蔯蒿栝蒌根升麻甘草生龙胆草生地寒水石煅水煎不拘时服。
(方歌)
胎黄又有犀角散,甘草犀角与茵蔯,升麻胆草生地共,寒水石同栝蒌根。
《幼科心法要诀》:胎黄
儿生遍体黄如金,湿热熏蒸胎受深,法当渗湿兼清热,地黄犀角二方神。
【注】胎黄者,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故生则有是证也。法当渗湿清热,须分轻重治之,色微黄者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
生地黄汤
生地黄 赤芍药 川芎 当归 天花粉 赤茯苓 泽泻 猪苓 生甘草 茵陈蒿
引用灯心,水煎,食前服。
【方歌】胎黄须用地黄汤,四物花粉赤苓良,泽泻猪苓甘草等,茵陈加入水煎尝。
犀角散
犀角(镑) 茵陈蒿 栝蒌根 升麻 甘草(生) 龙胆草 生地黄寒水石( )
水煎,不拘时服。
【方歌】胎黄又有犀角散,甘草犀角与茵陈,升麻胆草生地共,寒水石同栝蒌根。
《证治准绳·幼科》:胎黄
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敷于胎也,凡有此证,母子皆宜服地黄汤及地黄饮子。有生下百日及半周,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若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经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犀角散主之。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白术散主之。
生地黄汤 治小儿生下胎黄。
生地黄 赤芍药 川芎 当归 栝蒌根(各等分)
上, 咀。每服半两,水煎。乳母服,时时少抹入儿口中。
地黄汤
生地黄 赤芍药 天花粉 赤茯苓(去皮) 川芎 当归(去芦) 猪苓 泽泻 甘草 茵陈(各等分)
上,锉散。用水煎,食前服。
地黄饮子 治小儿生下满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或面赤身热,眼闭不开,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满身生疮。
生地黄 赤芍药(各二钱) 羌活(去芦) 当归(去芦) 甘草(一钱)
上为极细末。用灯心煎汤,食前服。乳母宜服,仍忌酒面五辛之物。
犀角散 治小儿胎黄,一身尽黄。
犀角 茵陈 栝蒌根 升麻(煨) 甘草 龙胆草 生地黄 寒水石( ,等分)
上, 咀。用水煎,不拘时候服。
《竹林女科证治》:胎黄
婴儿初生,遍身金黄,此母受热而传胎也。若身热,便闭口不饮乳,啼哭不止,宜用生地黄、当归、天花粉、白芍、川芎各一钱。水煎母子同服。(一方无白芍、川芎、当归、有茵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