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瘫痪

论曰瘫痪之辨。瘫则懈惰而不能收摄。痪则弛纵而不能制物。故其证四肢不举。筋脉关节无力。不可枝梧者。谓之瘫。其四肢虽能举动。而肢节缓弱。凭物方能运用者。谓之痪。


或以左为瘫。右为痪。则非也。但以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耳。推其所自。皆由气血内耗。肝肾经虚。阴阳偏废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之药过度。亦使真气内动。营卫失守治瘫痪一切风疾伤寒等。双丸子方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 天麻 蝎梢(全者) 天南星(炮) 原蚕蛾(炒) 犀角(镑)羚两) 牛黄(爪肠肚于瓷罐内烧为


上一十七味。除别研外。捣罗为末。与别研者和匀。炼蜜和杵三五百下。用瓷器盛。每服二丸。薄荷汤下。大人丸如白豆大。小儿如绿豆大。卒患并三服。瘫痪中风。入腻粉少许。水调同药化下。小儿惊风。金银薄荷汤下。妇人血风产前产后中风。手足拘挛。当归红花酒下。伤寒豆淋酒下。


治瘫痪风疾如圣煎丸麻黄(去根节锉四两) 桑根白皮(半斤锉) 桃心 柳心(各四两锉) 黑豆(二升)童后药)天南星(生用二两) 天雄(去皮脐生用二两) 干蝎(去土炒二两半) 天麻(二两) 天蓼花(一两) 麝香(三分) 腻粉(一钱) 乳香(半斤) 木鳖子(去壳一两以上九味捣研为末以生地黄汁入在前药水中再用文火同熬成膏以不津器密收) 丹砂(一两)云母末(一两半) 金薄 银薄(各十片)


上二十味。将后四味研如粉。用瓷合盛之。用益母草固济。于地坑子内。用火五斤。


令通赤。用湿土盖。候冷取出。如粉红色为验。服时先取清酒三升。膏子秤一两。 者。丹砂研秤半两。同入银石器中。熬酒至一升。取分作五服。先日午一服。温服之。日晚一服。


更后一服。如人行二十里后。取下恶物为候。随病患虚实加减用之。虚者少与。实者稍多。


服药后。如汗出不止。煎麻黄根节汤令服。且于密室中将理二十日全安。


治瘫痪口眼 斜。涎多语涩。筋骨无力。行履艰难。遍身疼痛。大圣花蛇牛黄丸方


白花蛇 乌蛇(二味并酒浸去皮骨炙) 磁石( 醋淬) 赤箭 半夏(生姜汁浸一宿切焙) 威灵仙(去苗土) 防风(去叉) 自然铜( 醋淬七遍各四两) 羌活(去芦头)海桐皮(锉) 干蝎(去土炒) 白僵蚕(炒) 白藓皮 蔓荆实(各三两) 当归(切焙)芎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蒺藜子(炒各三两) 五味子 远志(去心) 萆 桂(去粗皮) 木香(各一两半)生一半炒) 荆芥穗 白头翁 肉(别研) 牛黄(别研各半两) 麻黄(去根用黑锡一两结作沙子) 龙脑(研三分)


上四十味。除别研外。并捣罗为细末。再与研者和匀。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用豆淋薄荷温酒下。不拘时。


治瘫痪风。手足不遂。言语不正。僵蚕丸方


白僵蚕(炒) 乌头(炮裂去皮脐) 没药(各一两) 蜈蚣(炙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酒下。日三。


治瘫痪风神妙槐胶丸槐胶(半斤细捣好酒五升浸一宿后入锅内煎滤汁一升) 苏枋木(四两细锉用长流水五升煎至各一分以上六味将后四味再研匀入前二味药汁内慢火再熬数沸住火次入后药) 白花蛇(一全条酒浸一宿取肉炙一两半) 天麻 天南星(炮) 白附子(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一十二味。将后六味捣罗为末。与前药膏和捣五七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生姜酒嚼下。日三四服。


治中风瘫痪。手足 曳。紫金天麻丸方


天麻 没药(研) 乳香(研) 牛膝(酒浸切焙) 白术 当归(切焙各半两) 牛黄(研三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取三家井华水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先用生姜汁化开。次用温酒调下。如中风瘫痪、手足 曳、言语謇涩、口眼 斜、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或手足搐搦、筋骨疼痛、皮肉麻痹。并宜服之。


治瘫痪风脱臼。臂膊不收。无比膏方


仙茆(一两) 蓖麻子(二十粒去皮细研) 独颗蒜(三枚去皮膜研膏) 浮萍草(半两) 桃胶(一分温汤研化入蒜膏内同研) 自然铜( 醋淬七遍半两)


上六味。除研外。捣罗为末。入蒜膏内拌和匀。涂臼子上。绵被盖之。汗出为效。日三


上。


治瘫痪风。手足不遂。或时麻木。口眼 斜。头昏脑闷。海桐皮丸方


海桐皮(锉二两) 白芥子(研半两) 乳香(研半两) 芸苔子(研) 地龙(炒) 甜瓜子(各一土一两半) 蔓荆壳一两半) 没药(研半两) 续断(一两) 自然铜( 醋淬七遍) 乌药(各二两半)


上一十八味。除研外。捣罗为末。和匀醋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木瓜温酒下。空心食前服。


治卒中瘫痪。手足挛急。浑身疼痛。妙圣丸方


蛴螬(三十个) 麻黄(去根节二两) 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 木鳖子(去壳半两)


上四味。捣罗三味为末。用酒二升。刺蛴螬破取汁。不用皮。熬成膏。和药末。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不拘时。


治瘫痪及一切风大圣黑神丸方


木香(一两) 踯躅花 紫威花(各半两) 乌头(炮裂去皮脐) 乌蛇(酒浸去皮骨慢火炙麻黄(去根节三两(去粗皮二两) 芍药(汤浸焙炒一两半) 自然铜


上一十九味。捣罗十八味为末。入自然铜末。和匀炼蜜。和杵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大。


每服一葱粥投治瘫痪风。不计深浅。久在床枕。天麻浸酒方


天麻 骨碎补(各半两) 松节(锉) 败龟(醋炙各一两) 龙骨 虎骨(酒炙) 乌蛇(酒浸去脐一枚) 羌活(去(各一两) 大麻仁(二二两)


上一十九味。 咀如麻豆。用酒二斗浸密封。春夏三日。秋冬七日。每服一盏。不拘时温服。


治瘫痪风。手足不遂。口眼 斜。头目昏重。腰膝少力。及风气凝滞。筋骨疼痛。虎骨丸方


虎胫骨(酥煮半两) 当归(切焙一两) 安息香(酒研半两) 海桐皮(锉) 独活(去芦头)脊(去毛) 续断(灵脾 乳香(研各半两)松节(锉酒炒) 细辛(去苗叶


上二十二味。除别研外。捣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或荆芥汤下。不拘时。


治一切风。瘫痪卒中。铁弹丸方


乌头(炮裂去皮脐) 五灵脂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四两) 野狼毒(半两) 防风(去叉) 地遍三两) 乳香(研半(半两) 当归(切焙) 芎 (各麻(一两)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


上二十味。除研者外。捣罗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樱桃大。每一丸分作四服。瘫痪风、生姜热酒化下。 麻、薄荷酒下。皮肤风毒。结聚肿痛。温酒下。偏头疼、夹脑风、腊茶清下。妇人血风攻注、四肢或痒或痛、心腹刺疼、当归酒下。并早晚食后服。


治瘫痪中风。及妇人血风等疾。黑附子丸方


附子(生去皮脐) 乌头(生去皮脐) 虎胫骨(涂酥炙) 五灵脂(炒) 防风(去叉) 桂(然铜( 醋淬七遍


上一十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烂嚼温酒下。空心日午临卧服。


治风气瘫痪等疾。天麻丸方


天麻(二两) 玄参 防风(去叉) 干浮萍(紫背者洗焙) 地榆 干薄荷 乌头(炮裂去冷用半两细研


上一十一味。除别研外。捣罗为细末。和匀炼蜜。和杵百余下。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温酒嚼下。


治瘫痪风金虎丸方


天南星 天麻 白附子 乌蛇(酒浸去皮骨焙) 附子(去皮脐) 干蝎(去土) 野狼毒白僵蚕(各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 槟榔(锉三两) 五灵脂(三两) 乌头(去皮脐三两) 牛


上一十五味。并生用。除别研外。捣罗为末。共和匀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茶酒下。若用牛胆丸尤妙。


治瘫痪风天麻丸方


天麻 白附子 附子(去皮脐) 乌头(去皮脐) 羌活(去芦头) 荆芥穗(各一两)


上六味。并生用。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鸡头大。每服半丸。或一丸。用生薄荷三叶同嚼。茶酒任下。


治一切风及瘫痪。言语謇涩。搜风镇心。牛黄丸方


牛黄(一分) 龙脑(一钱) 麝香(一钱) 雄黄(一分) 丹砂(半钱五味同研) 天麻乌风(去叉) 细辛(去苗叶) 白芷 赤茯苓 蝉蜕 麻黄(去根节) 牛膝(酒浸切焙) 芎五加皮(各半两) 白


上二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一千下。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嚼破。温酒或荆芥茶下。日三。


治瘫痪风。手足不遂。骨筋疼痛。麻黄丸方


麻黄(去根节) 白花蛇肉 乌蛇肉(各一斤) 巴豆(一两去皮心研如膏与前三味同于釜内用水一石缓缓煎两复时熬水及三四斗以来漉出麻黄并蛇再以生绢滤过入锅内以慢火熬令稀稠得所盛于净器中入后药末) 桂(去粗皮) 干蝎(去土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防风(去叉) 天麻 犀角(镑) 沉香 羌活(去芦头) 天南星(炮) 天雄(炮裂去皮脐) 羚羊角(镑)槟榔(锉) 白附子(炮) 白僵蚕(炒) 当归(切焙各一两) 牛黄龙脑 麝香(三味各半两同研)


上二十四味。除研药并药汁外。捣罗为末。同和匀。与前煎汁和。杵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二丸。以豆淋酒嚼下。日三。


治瘫痪并一切风。口眼 斜。语言謇涩。手足不便。大通丹方


雄黄 硫黄 丹砂(三味同研) 水银 金 银(二味用水银结沙子) 铅丹 胡粉 硝石


上一十味。共一处和匀。入固济瓷瓶内。瓶子上注一小眼。用火养之。渐渐加火。若窍内有烟出。便用盐泥塞住。更养一日。


铅霜(二两) 龙脑(研半两) 麝香(研一两) 王屑(半两) 犀角(镑半两) 乌蛇(一条高良姜 蝉蜕


上一十六味。捣研为末。并前十味末。再研匀。糯米饭和丸。如小弹子大。阴干。若初得患。先洗浴。豆淋酒化下一丸。心膈不烦。津液俱生。如人行十里以来。用稀粥饮投之。


须臾汗出便解。日三服一丸。


治瘫痪风。脚膝无力。行履艰难。筋骨麻痹。威灵仙丸方


威灵仙(去苗土五两) 草乌头(炒锉七两) 骨碎补(去毛二两半) 地龙(去土炒)天南星(炮各三两) 自然铜(烧醋淬研一两半) 苍耳 仙灵脾 侧子(炮裂去皮脐)防风(去叉各四两) 羌活(去芦头) 蔓荆实(揉去皮) 泽泻 本(去苗土) 萆 独活(去


上一十六味。捣罗十五味为末。合自然铜末研令匀。用好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五丸。空心温酒下。才服后。忌便吃热物。觉唇口麻者。痹渐减也。


治中风瘫痪。肢节沉重。筋骨无力。荆芥散方


荆芥穗 防风(去叉) 桑寄生 羌活(去芦头) 独活(去芦头) 芍药 干蝎(去土炒)黄(去根节) 木香 蔓荆实(去白皮) 芎 白僵蚕(炒各半两) 龙脑(研) 沉香(锉) 麝香(研) 丹砂(研各


上二十二味。捣研为散。再同研匀。每服二钱匕。浓煎生姜薄荷汤调下。食后服。


治瘫痪不收。体重无力。肢节缓弱。运动不能。沉香煎丸方


沉香(锉) 丁香 葫芦巴(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牛膝(去苗锉酒拌炒) 骨碎补(炒)粗皮) 肉苁蓉


上一十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炒生姜盐汤下。酒亦得。


治偏风瘫痪。香港脚等疾。羌活汤方


羌活(去芦头)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各一两) 防风(去叉三分) 木香 槟榔(锉)浸去白焙) 牛膝(酒浸一宿切焙) 当归(酒浸一宿切焙) 杏仁(去皮尖双仁生用) 人参白茯苓 甘草 芎


上一十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一两。水三盏。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取七分温服。


大肠不通。加大黄末一钱。量老少加减。久不通者。加至三五钱。小肠不通。心腹胀。加葶苈并滑石末各一钱。滑石汤调下。上膈壅滞。咳嗽气急。加半夏升麻天门冬知母末各二钱。


服治中风瘫痪。并柔风。一切风疾。通明赤丸方


乌蛇(去头骨并皮不用) 麻黄(去根节) 白僵蚕(各一两) 白附子(生用) 半夏(汤洗一分)


上一十味。并生用。捣为末。以汤浸槐胶。研和为丸。如大麻子大。以生绢袋盛。不得置合之。


丸。


治中风瘫痪。口眼 斜。青金丹方


丹砂 水银 胡粉 雌黄 曾青 白矾 铅丹 硫黄


上八味。等分。各细研别盛。用固济瓶子一个。先入丹砂。次入硫黄。次入水银。次入曾青渐渐于丸。空心薄荷汤下。或温酒亦得。


治瘫痪风手足不遂方


椿皮(如无用枝叶亦得干为末) 枸杞根(细锉) 益母草 苦参 枣木皮(生取锉各一斤) 五灵脂(研五两)


上六味。捣研为末。每用时。约渗一人身长阔浓半指许。于上更如鱼鳞砌新好者牛马驴骨于药上面。以草火匀烧。直候骨透匀为灰。却急扫除去骨灰令净。就热药急铺席荐。看浓薄得所。令患人卧。欲卧时。先服镇心散一服。


治瘫痪风。四肢缓弱无力。镇心散方


白牵牛(半生半炒) 防风(去叉) 甘草(锉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匕。新汲水调下。服了后便令患人就所患一边。卧于铺


上。才上铺。便用追魂散三钱匕。酒一盏煎沸。和滓服尽。当有汗出如胶水。


治瘫痪风。追魂散方


五灵脂(三两杵碎以水浸搅匀先倾去上黑浊者后去下沙石者取中间细者于灰盆中纸上干用)


上一味。捣研为末。每服三钱匕。酒一盏。煎两沸服。继服续命汤。


治瘫痪风。续命汤方


山茵陈(一两拣择净) 麻黄(去节四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十钱匕。水三盏。煎至二盏。入好酒一盏半。更煎三五沸。去滓服尽后二治瘫痪风。乌灵丸方


乌头(削去皮脐一两) 五灵脂(炒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于五月五日。日未出时。以东南井华水拌和。面南坐。入臼杵一千下。


稍愈治中风手足无力。口中涎出。多在右边。枳壳散方


枳壳(去瓤麸炒二两) 牛黄(研) 白芷(各一两)


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温酒调下。


治瘫痪风久服山栀子丸方


山栀子(去皮) 草乌头(炮) 干姜(炮各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煮枣肉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渐加至七丸。常服二丸。不嚼茶酒任下。


治中风瘫痪排风散方


白附子 麻黄(去根节) 天麻 骨碎补(去毛) 白僵蚕 羌活(去芦头各一两)


上六味。并生用。捣罗为散。每服五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


窦材治一人,病半身不遂,先灸关元五百壮,一日二服八仙丹,五日一服换骨丹,觉患处汗出,来日病减四分,一月全愈。再服延寿丹半斤,保元丹一斤,五十年病不作。《千金》等方不灸关元,不服丹药,惟以寻常药治之,虽愈难久。


一人患左半身不遂,六脉沉细无力。窦曰∶此必服峻利之药,损其真气,故脉沉细。病者云∶前月服捉虎丹,吐涎二升,此后稍轻,但未全愈耳。窦叹曰∶中风本因元气虚损,今服吐剂,反伤元气,目下虽减,不数日再作,不复救矣。不十日果大反,复求治,虽服丹药竟不能起。


余尝行衡州道中,遇醴陵尉自衡阳方回,以病归。问其得疾之由,曰∶某食猪肉,入山既深,无肉可以食,偶从者食穿山甲肉,因尝数脔,旧有风疾,至是复作,今左手足废矣。因以箧中风药遗之,后半月闻其人顿愈。及至永州,观《图经》曰∶穿山甲不可杀于堤岸,血一入土,则堤岸不可复塞,盖能透地脉也。如此尉因误食致病,而旬日痼疾尽愈,亦可怪也。今人用以通妇人脉甚验。


万 家贫,拆字度日,得末疾以帛络臂于项,左手执杖而行,服药不效。一日遇吕纯阳,谓曰∶汝少饶今涩,怒盛于肝,以致生火,其如雷击风旋。二气不合,是以火不生土而土焦,土不生金而金铄,金不克木,木反克之。子孙拂意,方致汝蹶,血气停滞于脉络,乃致如此。因以手扪腰臂,曰∶酸乎?曰∶不。又再扪至膝。曰∶酸矣。曰∶此乃环跳穴所在,汝既知酸,他日将弃此杖矣。又见 手有悬帛,又将手向衣内上下扪者三。曰∶幸瘦,可愈。汝五脏俱火,不必饵药,惟武夷茶能解之,茶以东南枝者佳,采得烹以涧泉,则茶竖立,若以井水则横。还居数日,忽不知手举足步矣。(《续金陵琐事》。雄按∶茶专清肃肺金。)


李时珍治一人偏风,手足不举,用蓖麻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即穿山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本草纲目》。外治法甚佳,不可不知。)


薛立斋治一妇人,性善怒,常自汗,月经先期,以为肝火血热,不信,乃泛用降火之剂,反致月经过期。复因劳怒,口噤呻吟,肢体不遂,六脉洪大,面目赤色,用八珍、麦冬、五味、山栀、丹皮,数剂渐愈。兼用逍遥、六味丸各三十余剂全愈。


一妇人因怒患痰厥而苏,左手臂不能伸,手指麻木,口 眼斜,痰气上攻,两腿骨热,或骨中酸痛,服乌药顺气散之类,诸症益甚,不时昏愦,更加内热晡热,此肝经血虚,内热生风,前药复耗肝血,虚火炽盛而益甚也。先以柴胡栀子散,调养肝经气血。数日后用八珍汤加钩藤钩散,诸症稍愈。又用加减八味丸料,少加酒炒黄柏、知母黑色者,数剂诸症顿退。乃服八珍、柴胡栀子散,半载而痊。后劳役即有复作之意,服柴胡栀子散遂安。


至正十二年某月,括苍叶仲刚氏,居天台郡为府史且三岁。一日病肢体不随,众医皆以为洞风,谓风洞彻四肢也。疗之不能愈,请于施敬仲。敬仲诊其脉曰∶病积于身有日矣,为大剂饮之,不旬日遂愈。人咸神异其故。敬仲曰∶某所以知仲刚病者,切其脉大而来徐,是积热盘郁于内,久不得发,卒与风遇,其病当作,吾以脉治之而愈,何神异焉?(白云集《医说续编》。)


王肯堂治一人,右手足偏废,不起床三年矣,久服顺气行痰之药不效。至夜神志辄昏,度不可支,服十全大补即觉清明,数日能扶策而起,无何能舍策而步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也。


此等语最误后人。此人因多服顺气化痰药,致虚本元,故以十全大补取效。若不论邪之有无,但以纯补为祛邪妙法,则大谬矣。


李东垣治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以长针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药三月,病良愈。(《试效方》。)


冯楚瞻治于某患偏枯症,右臂浮肿,或麻或痛,难于步履。或者谓痰、谓火、谓风,多与清凉消克发散之剂。一日忽昏迷不省,痰喘溃汗,脉之六部沉微。此中气久虚,不为峻补,反肆克伐,非重剂无以挽回。乃用人参六两,炒黄白术四两,生附子一枚,去皮,姜汁炒,水煎一碗灌之,汗渐收,脉渐起,痰喘定而神清,调补一月而愈。


吴孚先治王季衡,患左半身不遂。或作痛风与发散,或作痰治与滚痰丸,下数行,精神困惫。左部沉细而弱,此非湿痰死血,乃血虚也。左属血,然非气以统之则不流,法当从阳引阴。上午用四君子汤加黄 、桂枝、首乌、制附,下午用四物汤加秦艽、续断、炮姜,并加新绛少许,取丝有棉棉不绝之形,绛有入心化赤之义也,治左半身不遂尤宜用之。四十帖,手能运动。倍之,足能步履如初。(近时吴门专以此法,欣动愚昧。)


韩贻丰治孔学使尚先,患半身不遂,步履艰难,语言謇涩,音含糊,气断续,为针环跳、风市、三里各二十一针,即下床自走,不烦扶掖,筋舒血活,无复病楚,意惟语言声音如旧。翌日又为针天突、膻中十四针,遂吐音措词,琅然条贯矣。


穆大司农和伦,先是左手患木风,指不能伸屈,此半身不遂之兆也。召韩治,为用七针,指即伸缩无恙。逾两月,复患腿疾,必恃杖而行,因力辞乞休,已而韩为针环跳、风市、三里,针数次而疾顿瘳,遂视事如故。


喻嘉言治季蘅翁,年将七旬,半身不遂已二载,病发左半口往右 ,昏厥遗尿。初服参、 颇当,惑于左半属血,不宜补气之说,几至大坏。云间施笠泽以参、附疗之稍安。然概从温补,未尽病情也。脉之软滑中时带劲疾,盖痰与风杂合之症,痰为主,风为标也。又热与寒杂合之症,热为主,寒为标也。平时手冷如冰,故痰动易厥,厥已复苏,呕去其痰,眠食自若。冬月颇能耐寒,可知寒为外显之假寒,热为内蕴之真热。热蒸湿以为痰,阻塞窍隧,故卫气不周,外风易入。加以房帏不节,精气内虚,与风相召,是以杂合而成是症耳。今欲大理右半脾胃之气,以运出左半之热痰虚风,要非温补一端所能尽也。夫治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而随时令以尽无穷之变。如冬月严寒,身内之热为寒所束,不得从皮肤外泄,势必深入筋骨为害矣。故用姜、附以暂撤外寒,而内热反得宣泄。若时令之热与内蕴之热相合,复助以姜、附,三热交煽,有灼筋腐肉而已。


夫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故肝胆居左,而其气常行于右,脾胃居右,而其气常行于左,往来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肝木主风,脾湿为痰,风与痰之中人,原不分于左右。但翁过损精血,是以八八天癸已尽之后,左半先亏,而右半饮食所生之痰,与皮毛所入之风,以渐积于空虚之府,而骤发始觉耳。风脉劲疾,痰脉软滑,故病则大筋短缩,即舌筋亦短而謇于言。小筋弛长,故从左而 于右,是可知左畔之小筋弛而不张矣。若左筋之张,则左矣。凡治一偏之风,法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左引右,从右引左。以参、术为君臣,以附子、干姜为佐使,寒月可恃无恐。以参、术为君臣,以羚羊、柴胡、知母、石膏为佐使,而春夏秋三时可无热病之累。然宜刺手足四末,以泄荣血而通气,恐热痰虚风久而成疠也。门人问曰∶半身不遂之病,原有左右之分,岂左右分属之后,病遂一往不返乎?若答曰∶风与痰之中人,各随所造,初无定体。病成之后,亦非一往不返也。盖有往有复者天运、人事、病机,无不皆然。如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而入,脾胃之湿所结,地之气也。势本相辽,亦尝相兼,全似内伤之与外感,每挟杂而易眩。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相等则治风兼治痰,此定法也。《内经》曰∶风之中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肉。由此观之,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者,肺主之;肌肉者,胃主之;筋脉者,肝主之;骨髓者,肾主之。从外入者,转入转深,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湿之中人也,先从足始,此则自下而之上,无分于左右者也。但内风素胜之人,偏与外风相召;内湿素盛之人,偏与外湿相召。内风之人,大块之噫气未动,而身已先惕;内湿之人,室中之础磉未润,而体已先重。是以治病必从其类也。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之于下。如治风用大小续命汤,方中桂、附、苓、术、麻黄,表里庞杂,今人见为难用,不知用桂、附所以驱在里之邪,用苓、术所以驱在中之邪,用麻、防等表药独重者,正欲使内邪从外而出也。至于病久体虚,风入已深,又有一气微汗之法,一旬微利之法,平调半月十日,又微微驱散,古人原有规则。若任其一往不返,安贵其为治乎?至于治痰之规则,不见于方书。如在上者,用瓜蒂散、栀豉汤等方。在左者,用龙荟丸。在右者,用滚痰丸。以及虚人用竹沥达痰丸,沉寒锢冷用三建汤之类,全无奥义。吾今为子明之,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总司,人之饮食太过而结为痰涎者,每随脾之健运而渗灌于经隧,其间往反之机如海潮然,脾气行则潮去,脾气止则潮回。所以治沉锢之法,但取辛热微动寒凝,以后止而不用,恐脾得热而过动,痰得热而妄行,为害不浅也。


人身之痰既由胃以流于经隧,则经隧之痰亦必返之于胃,然后可从口而上越,从肠而下达。此惟脾气静息之时,其痰可返。故凡有痰症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养脾气不动,使经隧之痰,得以返之于胃,而从胃之气上下,不从脾之气四迄,乃为善也。试观人痰病轻者,夜间安卧,次早即能吐出泄出。痰病重者,昏迷复醒,反能呕出泄出者,岂非未曾得食,脾气静息,而予痰以出路耶?从来服峻补之药者,深夜亦欲得食,人不知其故,反以能食为庆,不知爱惜脾气,令其昼运夜息,乃可有常,肯因俚言而三思否?(雄按∶戚鹤泉云∶左阳位东南,右阴位西北,天有余于阳,故不满西北,而人身头以上应天,左耳目常明于右。其感于邪也,必右甚于左。


地有余于阴,不足于阳,故不满东南,而人身头以下应地,右手足常便于左。其感于邪也,必左甚于右,所谓邪乘虚而入也。在上右甚,虚在血。在下,下左甚,虚在气。凡半身不遂,头面无过者,当以左阳右阴。地道右强于左之义权之,如病在左,此自阳不足而然为顺。如反病在右,而阴血大亏,并其有余者损之,病为逆也。左阳右阴为天地定理,不得肝位左为主血,肺位右为主气,遂以左为血病,右为气病,错阴阳之道路也。


更推言之,则男子法乎天,女子法乎地。天道左盛,男上病不可在左。若身以下属地道,则东南阳常不足,左病非逆也。地道右盛,女下病不宜在右。若身以上属天道,则西北阴常不足,右病非逆也。)


朱丹溪治一肥人,忧思气郁,右手瘫,口 ,与补中益气汤。有痰加半夏、竹沥、姜汁,煎服。


程云来曰∶里中一老医,右手足废,不能起于床者二年矣。忽遇诸涂,询之曰∶吾之病几危,始服顺气行痰之剂了无应,薄暮则神志辄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进十全大补汤,即觉清明,遂日服之,浃数月能杖而起,无何则又能舍杖而步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吾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获全也。余曰∶有是哉?使进顺气疏风之剂不辍者,墓木拱矣。然此犹拘于成方,不能因病变通,随时消息,故奏功稍迟。使吾为之,当不止是也。(程云来《医眼卮言》。 )


据程说只用大剂人参,有痰者宜竹沥,少加姜汁佐之。其用四物、二陈、胆星、天麻者大谬。俞东扶曰∶偏枯之症,昔人谓左属血虚,右属气虚,自得喻氏之论,其理始明。而随时换药及刺四末,尤见巧妙。因思幼读《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又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又曰,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确指虚人而后中于虚风也。然犹是因虚受风,故《灵枢》又有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之说。偏枯难疗,二语尽之。再读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扑击,(扑击者,如人被击而扑,即今之卒倒也。)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此条暗包痰饮湿热,阴虚阳虚诸候,未尝偏中于邪风矣。盖肥贵人自然慎避邪风,而膏粱之变,风从内生,刘、李、朱三家从此悟入。大凡治病必求于本,击扑偏枯,以虚为本也。从读刘宗浓《玉机微义》暨王宇泰《灵兰要览》二书,益信塞外多真中,江南多类中。至缪仲淳立论,谓真阴亏而多热,甚者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亦致卒然僵扑,类乎中风,此即内虚暗风。初用清热顺风化痰,次用治本,或益阴,或补阳。其药以二冬、二地、菊花、枸杞、胡麻、桑叶、首乌、柏仁、蒺藜、花粉、参、 、归、芍、鹿茸、虎骨胶、霞天膏、梨膏、竹沥、人乳、童便等,出入互换、另出机轴。今《临证指南》中风一门,大半宗此,又可补刘、李、朱、张所未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