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
《陈氏幼科秘诀》:吐
吐症有五。一曰 ,乳哺过多,口角流出,满而溢也,勿与乳,则以陈米煮粥与食,勿药可也。二曰逆(上升为逆),气贵下降,消食顺气为主。三曰吐,为顿出有物无声,以苍术、藿香、二陈汤等。四曰呕,为渐出有物有声,亦用上方,五曰哕,即干呕也,有声无物,乃属火,最为恶候。生姜为呕家圣药,若儿伤食为多,不可与乳。乳味甘,令中满,且动舌筋,起胃火。初生小儿便吐,由拭口中秽血不尽,或食胞浆,故令吐多。用甘草、黄连汁或吾家小黑丸,不止服正胃散。伤食吐、冷吐可服温胃调气汤。
温胃调气汤
苍术(正胃气) 浓朴(泄中气) 半夏 香附(正气) 山楂 神曲 麦芽 藿香(正气) 干姜 茯苓
服此不止,若见是冷,可加木香、丁香、浓朴,次第加之。若是伤食,以枳实、青皮、槟榔次第加之。用前药又不止,是胃气因吐而虚,面青白,唇淡,精神少,可加人参。此症必眼眶陷下,方可用参,若不用参,恐虚极生风,传为慢惊。
暑月有热吐者,因冒暑或伤热食,致热气入胃,吐也。食与气相搏而吐也,其症眼眶陷,唇燥,舌有刺,大便焦黄,射出如臭鸭蛋腥气,用水泼地令儿卧上,用黄瓜同卧。宜服清热之剂,如后吐泻论中清胃止渴汤可加减用之。初生小儿吐,余家小黑丸最妙。
《傅青主男科》:吐
此症虽胃气之弱,亦脾气之虚,小儿恣意饱食,不能消化,久之上冲于胃口而吐也,方用止吐速效汤
人参 白朮( 各壹钱) 砂仁( 壹粒) 茯苓( 贰钱) 陈皮( 贰分) 麦芽( 伍分)半夏 干姜( 各壹分) 山查( 参个)
水煎服。
《冷庐医话》:吐
《千金方》治粥食汤药皆吐不停者,灸手间使穴三十壮。穴属手厥阴,在掌后三寸。今人罕知用此法者,治吐汤药,虞天民方最善,用顺流水二盏,煎沸,汤泡伏龙肝研细搅浑,放澄清取一盏,入参、苓、白术各一钱,甘草二分,陈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曲一钱,陈米一合,加姜枣同煎至七分,稍冷服,别以陈米煎汤时时咽之,此法治胃虚不能纳食者皆效。
又黄退庵治胃阴受戕,纳食即吐者,用人乳同糯米饮缓缓服之,亦应验如神。
《卫生宝鉴》:吐
(有物无声名曰吐)
【阳证】
吐而身热或不热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小半夏加橘皮汤.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五两) 生姜(八两) 茯苓(三两) 白术陈皮 甘草(各二两)
上锉.水煎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橘皮汤】
半夏(一两) 陈皮(半两) 白术 茯苓甘草(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渣.温服.
【阴证】
吐而手足寒或烦躁.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医学纲目》:吐
□
〔丹〕万安膏 调脾顺气,定惊,脾胃不足,吐乳黄胆,治小儿一切等疾。
木香(三钱) 沉香(二钱) 檀香(三钱) 香附(一两) 槟榔(半两) 白术(二两) 肉蔻(半两)薄荷(二两) 人参(半两) 甘草(二两) 辰砂(三钱) 琥珀 真珠 青黛 犀角(各二钱半) 黄 (一两)麝香(五分) 使君子(一两) 天竺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临卧服,薄荷汁或蜜水米饮化下。
□
〔世〕万安膏 治小儿脾胃虚弱,腹生疳虫, 瘕,食积泄泻,常服消疳去积,助胃气,和中,疏气滞。
人参(一两) 木香 沉香 藿香(各半两) 浓朴(姜制,一两) 甘草(半两) 陈皮 青皮 干姜 肉桂(各一两,夏不用) 使君子(炮,十个) 泽泻(冬不用,春秋减半用)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食前米饮化下。如热,薄荷汤下。一方无木香、沉香、藿香、青皮、使君子,有白术、苍术、茯苓、猪苓。
□
〔钱〕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热,久则虚。吐痰涎冷者,温之。
□
〔田〕朱沉丹 治小儿呕吐不止。
朱砂(二钱半) 沉香(二钱) 藿香(三钱) 滑石(半两) 丁香(十四粒)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用新汲水一盏,芝麻油滴成花子,抄药在上,须臾坠,滤去水,却用别水空心送下。
定吐紫金核 治小儿一切呕吐不止。
半夏(汤洗七次,姜制) 人参 白术 木香 丁香 藿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李核大,后用沉香一钱为末,朱砂一钱水飞,二味同研匀为衣,阴干,每服一丸,用小枣一枚,去核,纳药在内,湿纸裹,烧熟,嚼与小儿服,后以米饮压之。
□
〔钱〕香银丸 治吐。
丁香 干葛(各一钱) 半夏(汤浸,切,焙) 水银(各半两)
上上三味同为细末,将水银与药研匀,生姜汁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至五七丸,煎金银花汤下,无时。
□
〔《本》〕白术散 治小儿吐呕,脉迟细有寒。
白术 人参 半夏曲(各二钱) 茯苓 干姜 甘草(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二三。(一方无半夏曲,有木香、藿香。)
□
〔汤〕小儿寒吐者,由乳母当风取凉解脱,致令风冷,入乳变败,儿若饮之,故呕吐也。乳母当食后捏去旧宿败乳,急服理中汤,次用酿乳法。其候是寒,清痰夹乳吐出是也。凡有此候,服药不效,胃气将绝,药不能下,当服灵砂丸,如大便通,宜来复丹。二药常用,验。
□
〔丹〕吐乳。寻田中蚯蚓屎研如泥,食前米饮下五分,不过三四次,妙。(《圣惠方》)
□
〔钱〕藿香散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及转过度者宜服。
麦门冬(去心,焙) 半夏曲(炒) 甘草(炙。各半两) 藿香(一两,用叶) 石膏(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
〔《本》〕治小儿呕吐,脉数有热,麦门冬散。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渣温服,日二三服。
钱氏玉露散(方见吐泻。)
□
〔汤〕治小儿伏暑呕吐,清膈饮子。
香薷 淡竹叶(各一两) 白茯苓 人参 半夏 檀香 甘草(炙。各半两) 白粳米(一合)
上 咀,姜煎温服,大小加减。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其吐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或赤而少,乃热吐也,或干呕而无物,宜香薷饮。(方见中暑。)
□
〔《本》〕治小儿疳积,黄瘦吐食。
川乌(一钱) 定粉(三钱) 艾灰(二钱) 龙骨(二钱)
上为末,滴水丸如龙眼核大。捏作饼子,每服一饼,米饮磨下。
□
〔钱〕铁粉丸 治涎盛潮搐吐逆。
水银(砂子,二钱) 朱砂(一分) 铁粉 天南星(各一分,炮去皮脐,取末) 轻粉(二分)
上同研,水银星散尽为度,姜汁糊丸如粟米大。煎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无时。
田氏朱沉煎 紫金核(方见上寒条。)
□
〔《经》〕治小儿吐不定。用五倍子二个,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湿纸裹,炮过,同捣为末,每服米泔调下半钱匕,瘥。
□
〔钱〕二气散 治虚实冷热,霍乱吐逆。
硫黄(不夹石者,细研,半两) 水银(一分,与硫黄同研)
上同研如墨煤色,不见星为度,每服一字至五分,干姜水调下,不拘时,量儿大小加减。此散浮泛难调,先洒少水,以指缓缓研之,稍稍增汤调之。治大人小儿一切吐逆,诸药不效者,服此顷刻如神。
□
〔汤〕凡小儿乳哺,不宜饱满,饱满而必溢,故呕吐。生下吐(见胎病。)
□
〔《明》〕吐乳∶灸中庭一壮。
《伤寒指掌》:吐
有寒热之分.热者寸口脉数.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宜五苓散.食入口即吐者.宜二陈汤加姜汁炒连和之.
邵评∶吐症寒热均有.此条热吐.又有水逆痰热格拒二症.
寒者口不渴而吐.理中去白术加生姜.(参准绳)
邵评∶此治寒吐之正法.亦可加石莲、丁香.
金鉴云.口不渴.厥而吐属寒.宜理中、吴萸辈.渴而得食即吐属火.实热.黄连解毒汤.虚热干姜黄芩黄连汤.渴而饮.饮而吐.吐而复渴.属水逆.五苓散.
邵评∶吐症不渴为寒.渴为热.热有虚实之分.
《周慎斋遗书》:吐
暴吐,饮食所伤。食在上脘,一吐而愈,平胃散加半夏,或霍香正气散。霍乱吐泻,冷手足冷,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但吐而不止,二陈加姜汁;不效,加丁香;温而不愈,恐虚中有火,加炒黑栀仁、人参,或沉香、乌药为末,生姜三片,淡盐擦之,蘸末含化。寒则多吐水食,腹痛不思饮食,理中汤;热则多呕,身热似火,吐而蛔出,理中汤加乌药、黄霍乱吐泻,吐多消痰为主,泻多和中为主,腹痛温中为主。
有食即吐,气虚所主,宜补命门火。
凡吐病,如早晨食至午吐,午前食至夜吐,吐而若无拦阻者,胃气大虚也。二陈汤加丁槟榔、枳壳温而降之;不用槟榔、枳壳,用黄连五厘,吴萸二厘,加生姜煎服。二帖后加参吐中兼呕者,呕属于火,宜二陈加黄连、吴萸;惟呕而不出声者,虚证也,宜温,不宜凡吐,诸药不效,苏梗汤磨槟榔、枳壳服之。
凡吐,用二陈汤,热加山栀,寒加炮姜,肌热烦作热渴,加葛根;吐后调理,六君子汤。
吐而兼泻者,吐而蛔虫出者,脾有湿热也,理中汤。加乌梅一枚,黄连三厘。但吐而不呕,三厘,养胃降火,其气得以下降自愈。自吐而不呕者,此为假吐,热在胃脘也,真吐必待呕吐者,物出而无声,有虚有实∶吐而足冷脉细是虚,吐而身热脉实是实。挟食、停痰,二陈二钱,姜三片,水煎服。吐而兼心痛,作火治。治有虚实不同,口吐清水作虫治。呕吐因胃有热邪喜冷,寸脉紧数,竹茹汤治之。呕吐无时,寸脉沉迟伏,橘皮汤主之,陈皮、半夏、干霍乱,用盐水探而吐之,切勿与米饮,反助邪急死。吐而胸胁痛,脉洪大而硬,大便闭,若冷汗如水,烦躁,便闭,脉无,不治。
吐而四肢冷,尺脉短少,六脉浮大无根,多凶少吉。
吐而大便闭,胃气传送不得也,不治。
呕而且吐,槟榔下气二三次不愈,不治。
呕而浑身作胀,肝气实也,不治。
吐而无脉者,不治。
吐而有出气无入气者,不治。
验案
一妇呕吐半月,诸药不效,势已危矣,但气未绝耳。诊之脉俱内掉,左手尺中全无。曰∶此独可生,阳气未绝,故左尺独安也。用沉香、乌药等分,人参、甘草减半为末,生姜切片淡盐腌之,蘸末含化,下痰碗许而愈。
一人身体肥大,每日食鸡一顿,只下午呕吐清水,晚食肉一顿,始安。诊之,寸脉大于尺脉数倍,尺沉而涩,此阴盛阳隔,上焦火盛故能食,丹田虚寒故呕吐。用半夏一钱,沉香三分,栀子五分,人参、炮姜各一钱,附子三分,温下清上而愈。
一孕妇吐逆,点水不入,胁下痛甚则厥,脉左关尺洪,右关平,右尺革。此因肾燥不能生木,木枯生火以侮脾土,脾挟肝邪,上行于肺,故呕吐而痛也。若无胎,只须瓜仁、天麦二冬、半夏、柴胡、肉桂则愈;今则不宜,用生地以滋肾血,归身使血归肝以制火,白芍除土中之木,甘草缓上炎之火,砂仁理气安胎,黄芩平伤肺之邪火,大枣和中。二三帖后,火炽稍平,用杜仲、续断、芩、连、苏、桔、炮姜,敛火安胎。守此勿易,自厥止而愈也。要知呕吐脾胃有伤,则归、地均在所禁,今则水枯火炽,故以滋阴者,培其本也。
一人吐泻腰痛,欲食而不食。此木邪乘土,胃火炽而心嘈似饥也。火在中焦,上干于肺而吐,下流大肠而泻,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既不固,肺又不生肾,则水伤而肾痛矣。用苍术、白术以和胃,苓、栀平火。茯苓、山药补脾肺,白芍平肝,苏梗通气,则火平湿去而安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