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症勿治
《冯氏锦囊秘录》:顺症勿治
凡小儿皮肤坚浓,瘦黑光彩,此骨胜肉也。再见眼中神光。如秋水澄清,及唇舌红润者,吉。此气血两盛,其痘决轻。若肌肉浮脆而肥白,此肉胜骨也。再见目中光浮而不明,兼之多痰多火者,凶。此气血两虚,其痘必重。一身热和暖,或热或退,神气清爽,饮食二便如常,向无杂症者,吉。一邪热先发惊搐者,吉。以痘从心经而出也。一初热时,或吐,或泻,痘出随止者,吉。盖热毒内解,邪气上下得泄,且不久见,则正气不耗,故为吉耳。一发热三日,即无大热,腰腹不痛才见点者,坚硬碍手者,吉。
一凡吐泻而精神不减,气不粗,口不秽,痘自出者,虽次数略频,亦为吉论。
《冯氏锦囊秘录》:顺症勿治
一痘潮热三四日而后出者,是血气充足,毒少难于感动,如灼火难燎,其痘必稀而易愈。有始热半日一日即出者,由血气怯弱,毒多易于感动,如烈火易焚,其痘必密而难痊。初出三五相连而细者,必密。单见形而肥者,必稀。一热一二日而见点,眼眶不肿,二便如常,胫不软唇不浮,两颊不模糊肌肉不浮肿者,吉。一痘出稀疏,表里便凉,则毒必轻,兼大小磊落分明,不相粘连者,则托里解毒之剂,宜略饮之,以助其起发。灌脓收靥,如出太密,粘连模糊,则难出而其毒犹盛,则托里解毒之剂,宜多饮之。以防其陷伏痒塌黑靥之变。若遍身虽是模糊,独面上喉颈胸背之处,稀朗分珠者,可治也。一凡痘疹一色者,善。若二色三色相合而作者,凶。一先吐而痘见即止者,吉。有大吐而变凶者,胃败不能逐毒也。一目光精彩,神映了然,口唇红活,而无燥白色者,吉。一痘作二三次出,至三日后手足心方始出齐,头面背稀少,摸之坚硬,根窠红晕,大小不一,肥满光泽,痘肉红白分明,势如笋出土形,朝暮易眼者吉。一凡先于骨处见点而稀者,必吉。若于软肉无骨处,先见点而密者,必凶。但忌头额者,以毒盛而妄参阳位也。一凉而复热,热而复凉,连棉数日,然后从口角颧骨之处三两成对报点至三四五日出齐者,顺之兆也。一看天道太阳方广,二看颈项,三看胸背,四看谷道之所,五看地阁,六看肚脐,七看两手脉处,如数地俱稀少者,吉。
《冯氏锦囊秘录》:顺症勿治
凡报痘三日,当逐渐起胀,先出先起,后出后起,痘胖一分,则毒出一分,痘胖已尽,则毒出亦完,根窠红绽,顶肥碍手,面目渐肿,饮食二便如常,而无他症者,吉。
此是气盛血荣于内,发扬于外,毒已受制,自当化毒成浆,不治自愈。一凡痘疮,自初至结靥,并宜痘内暗晦,其外光润。所谓外阳内阴,少阴君火之象,反此为凶。若内外皆先,为纯阳无阴,治当补血;内外皆暗,为纯阴无阳,治当补气。一凡痘疮之毒,必气以煦之,血以濡之而后可得成熟也。故于起发之时,光壮者,气有余也。肥泽者,血有余也。气血有余表里俱和,不须服药。一痘至起胀,其痘顶必有小凹,名为痘眼。若根脚散大,浆色浅白,顶无痘眼者,此名为水痘。
《冯氏锦囊秘录》:顺症勿治
夫毒必由脓而化,故有脓则生,无脓则死。然脓者,气之所聚,血之变也,是以顶肥光润,根窠血聚者,则自有脓生之兆也。若见顶陷灰白,根窠血散者,则自无脓,死之征也。
凡四五朝,身发潮热,根红顶白,仪食俱进,二便如常,神气安静者,吉。一痘至养浆,尤宜守诸禁戒,盖在起发之时,其病未久,气血犹强,足以御其日乖戾之气,至此则气耗血亏,精神减损,少有乖戾,不能任之,况正在秀发之时,而欲成实之候耶!
一痘至五六日,毒化成浆,初色发白,次变色绿,后如苍腊,肥满光泽,根窠红活,将手按之,其皮坚硬,其浆脓软,更无他症者,吉。一凡根窠红活,为阴血得宜,痘顶变白,为阳气得宜,乃气血交会,阴阳迭运,兼之变白之中而脓浆淳浓者,是血所化而毒所附,则阳中有阴,此乃阴阳交泰,吉之兆也。否则,内为空仓,外为茱萸,气血俱竭,其欲不死也难矣。一凡不先不后,肿过颈项,浆到胸前,其脓方带黄色者,此为真浆,其阳物头上,亦要浆先充满为妙。一两手足背浆,亦要满足,盖此属脾胃,否则,临靥必不能食而多变症。一凡看痘,更须详察痘母光润,脓浆充贯,则虽余痘次之,终亦无害,但宜补化为主。
《冯氏锦囊秘录》:顺症勿治
凡痘靥自上而下者,顺。从脚上循腰以上者,逆,必回至心窝便死。若早能提起元气,使回浆自上而下为妙。惟有先从阴颈上先收者,此又为佳候,不在自下之例。从一痘至血化毒解,脓如苍蜡之色,从口鼻两旁,人中上下面部收起,渐至胸腹而下,以至两腿,始乃额与脚背,一齐结靥,内症全无,饮食如故,神爽身轻者,井手足心,或手指尖,及阴上先收者,吉。一痘色苍蜡而有微热者,乃烧瘢之候不必忧治。一痘鼻梁上先焦者,虽凶不死。一凡痘回至颈,切忌过用黄 ,盖痘欲回而 复托之,则升降不定,毒必攻内而死。一靥后忌食五辛,恐热毒熏于肝膈,眼生翳障耳。一心痘系危证,气血大虚,多服补剂,渐有脓色而将收靥,虽有热者,当于补剂中加凉药。若谓将靥,宜补剂而竟与凉药,更用下利,令其速靥,是令其速毙也。盖虚者复虚,毒反内攻而死,此必然之理也,又已然之验也。
《冯氏锦囊秘录》:顺症勿治
一痘疮收后,痂浓落迟,离肉不粘者,吉。一痂落后,瘢色红润而无凹凸,饮食二便如常者,吉。一凡自食痘痂者,虽有他症不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