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痧症

痧症.即疹子.又名 子.准绳云.痧症初起.用升麻葛根汤(散足阳明邪热)合泻白散(清手太阴邪热)其间宜加桔梗牛蒡荆芥连翘等.(兼解两经之毒也)尤为至当.次日标形.颧鼻见点多者最吉.以其清阳喜上升也.第二日葛根可去.


恶其开肌腠而干津液也.若热甚势重.前汤加白虎芩粉之类.断不可少.若服药后而热愈甚者.正毒达之故也.得大汗而毒自解矣.若略见标而不见形者.此为痧毒不透.后必防疳.宜从养阴治.甘露饮主之.必多服乃效.亦从汗解.乃屡验者.有一等小儿乳疳.一日可解.不必尽三朝九朝之说.以清火为主.兼解可也.缘小儿禀质尚弱.神气有限.如过粗工.不审虚实.发散过多.必致正气虚脱.而不可救者.多矣.有痧毒痰喘甚者.虽用石膏黄连.如水淋石.要知是痧毒痰火壅结上焦之故.宜用栝蒌霜枳壳花粉金沸草等清痰清火.如挟气虚者.加人参立应.如痰上壅盛者.可用牛黄珍珠散.痧症腹痛者.乃毒郁于阳明故也.宜服升麻石膏黄连之类.如恶毒郁于大肠者.苦梗开之.痧症多泄泻.慎勿止涩.惟用升麻葛根黄连甘草.则泻自止.


痧家不忌泄泻.泻则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也.


痧后泄泻.及便脓血.皆由热邪内陷故也.大忌止涩.惟宜升散.仍用升麻葛根汤.加黄连扁豆.若便脓血.则加滑石未必愈.


痧症不宜根据症施治.惟当治本.本者.手太阴足阳明两经之邪热也.解其邪热.则诸症自退矣.(痘疹两症.当参文中陈氏仲阳钱氏立斋.薛氏罗田万氏晨峰程氏东皋.徐氏改斋友氏景岳张氏.近日建中费氏.亦有宣发.皆宜详究.不可偏守一见以误世.)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总括】斑症总言因胃热,赤生黑死分明别;忽如锦片出肌肤,湿毒发时别两胁。


【脉法】脉阳浮而数,阴实而大。


《内经》曰∶少阴所致为疡疹。夫少阴所致者,君火有余,热令火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则制己所胜,而烧灼肺金。又肺主皮毛,故红色如锦,见于皮肤之间,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


《经》又曰∶疹属于脾。故《金镜录》谓毒盛于脾,热流于心,乃知心脾肺俱受病而发者,其欲出之时,腮红眼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是其候也。当服开豁腠理汤,使之易出。如头面愈多,鲜明匀净,精神爽朗,吉之兆也,服前药即愈矣。若痧色紫红干燥暗晦,或未出透,身热烦闷,声哑喘急,隐隐不出,出而复隐,此危急之兆也。(批∶看时气加之,有云∶火热入内,血化为斑。)急将前方加炒黑麻黄、羌活之类发之,如不复出,或喘更甚,此不治之症也。


《活幼心书》曰∶斑症有二,有瘟毒发斑,有胃烂发斑。瘟毒发斑者其瘾疹如锦纹片,出于两腋之下,两腋者气之道路,故瘟毒随气之道路而先出,其症咳嗽烦闷或呕清水,此因冬时感冒寒毒,停于肌肉之间,至春阳气发动而行于外,名为瘟毒发斑,以百解散及牛蒡汤加陈皮、黄连之类。


胃烂发斑,初因伤寒下早,热毒乘虚入里,乃当下而不下,亦致热毒内蒸于胃,胃受热毒则发于皮肤。斑之赤者可疗,黑者十死一生,治法同前。其病大便坚燥,不可轻用药下之,或用蜜煎猪胆导之,则自来矣。如微泻者不必治之,正假此以泄热毒也。若痧发后泻痢不止,此又热毒下陷之故,当以五苓散去桂加芩、连、芍药、木通之类,毒解热退泻痢自止,不可用燥涩温补之剂。古人云∶可汗不可下,可表不可补是也。


痧后壮热气促不止者,此余毒留连未尽也,须用解火清金之剂,以竹叶、石膏、门冬、知母、芩、连、玄参、桔梗、陈皮、枳壳、天花粉、牛蒡之类。


痧后咳嗽不止者,二陈加栝蒌、桔梗、玄参、黄芩治之。渴则门冬、花粉,喘则苏子、桑皮可也。


痧出过三日后不没者,此内有实热也,加清利之药则自消矣,四物汤加芩、连、牛蒡之类。


凡出痧之时,大忌生冷荤腥之食、风寒水湿之气,苟有不谨,最为深患。间有犯之而获愈者,此内禀之气实,外感之邪轻耳。余虽不敏,验之屡矣,当慎守此戒。


有一种初出淡红润色,酷似痘疹,但粒头尖小为异,此为赤痘。有初出尖小而头白光亮有清水,此为水痘,此二者皆属心火流于脾肺,最为易出易靥,极称轻症。但恐变疮疡,脓水溃坏,此皆不避风绝荤耳,以四物加荆芥、防风、芩、连之类。


【附方】


开豁腠理汤 陈皮 天花粉 防风 荆芥 桔梗 枳壳 前胡 干葛 紫苏 羌活 甘草 升麻


百解散 见热症内。


牛蒡汤 牛蒡 大黄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


五苓散 见惊风症内。


二陈汤 见诸吐症内。


四物汤 见痢疾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