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身重

时疫初起,发热身重者,湿胜于热也,苍术为主。二、三日至四、五日传变之后,汗出更热而身重者,热壅其经脉也,白虎汤为主。传里,表无热而舌燥、便秘、腹痛拒按而身重者,内结而气不达于表也,三承气为主。


屡经汗、下,表热已退,身重不可移动,脉虚散而无根,舌上无苔,二便自通者,阴阳两亡,经脉枯竭也。审其阴阳偏胜而治之。偏于亡阴多燥证,六味合四物为主;偏于亡阳多脾胃证,六君合生脉为主;阴阳俱竭,生脉合六味为主。


伤寒门,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门,有身痛,无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阳邪为患,非虚寒之谓。按身重有风湿、有风温、有风寒、有火逆、有中 。如风湿相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羌活胜湿汤重加防风。如风温身热,发汗犹灼热,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汤。如风寒身重者,即作伤寒施治。若无汗脉浮,恶寒发热,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汤、败毒散、羌活胜湿汤。若表邪已解,里有结热,恶热不恶寒,脉沉而数,口渴便赤,宜清里石膏汤。邪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小柴胡汤。如火邪身重者,表汗未出,误用火;熏腰下重痹者,宜解火邪。如中 发热,身重身痛,手足常冷,时时汗出,口渴齿燥,宜人参白虎汤。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条详注恶寒。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宜发汗解肌者,失解表,误以火灸,两阳相熏灼,邪无从泄,腰以下必火闭无汗,故必重痹,名曰火逆。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甚重,不能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下后变症,仲景立小柴胡汤,加桂枝治身重;加大黄治谵语;又加龙骨牡蛎,敛神收摄,制使大黄清里热而不下脱,制柴胡、桂枝散表邪而不外越,以下后危症,外越不脱,又所当慎。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言但重、乍有轻时,的是太阳表邪攻注症。乍重者,寒伤营也;乍轻者,风伤卫也。言无少阴症,以明太阳症也,故用大青龙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若汗多,微发热恶寒,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此章详注潮热。泛视之,似乎身重之症,治宜攻里。细玩之,深言身重,宜发汗,未可攻里。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此条详注自汗。


羌活胜湿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黄柏 泽泻 茯苓 广皮 甘草


身重风湿居多,此方用三味以祛风,又以泽泻,茯苓利小便去湿。风湿兼寒,去黄柏,加桂枝。


防风葛根石膏汤


防风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阳明风湿身重。家秘用此方。


羌活败毒散 见恶寒。


石膏汤


石膏 白芍药 柴胡 升麻 黄芩 甘草 白术 茯苓 附子


此治阳虚寒湿之眩晕。


苓桂白术甘草汤


桂枝 茯苓 白术 甘草


此治上虚不能制水,水饮上冲眩晕之症。


天麻四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天麻。


此治气虚眩晕者,有火加栀连;有痰,加半夏、广皮;有寒,加炮姜、肉桂。


天麻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天麻。


身重,有风温、有风湿、有风寒、有火逆、有三阳合病、有易病,虽所得不一,然悉属三阳,非若身疼兼有三阴里寒之证。(黄仲理)



〔垣〕身重者湿也,补中益气汤去桂加五苓散主之。



〔洁〕起卧不能谓之湿,身重是也,小柴胡汤、黄 芍药汤。



〔仲〕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方见伤寒身重。)



〔洁〕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除风胜湿去热之药治之。



〔仲〕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腰中自温。



〔《素》〕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示从容论体重属肝、肾虚,肝虚则脾寡于畏而体重,肾虚则脾胜之而体重也。)



〔垣〕参术汤 治脾胃虚弱,元气不能荣于心肺,四肢沉重,食后昏闷。


黄 (二钱) 人参(半钱) 升麻(三分) 甘草(炙,四分) 柴胡 酒黄柏(各三分) 陈皮(五分)青皮(五分) 神曲(七分) 苍术(一钱) 当归(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渣,带热服,食前。



运气 身重有五∶


一曰湿,乃湿制肾虚而重。经云∶太阴所至为身重。又云∶太阴之复,体重身满。又云∶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 土郁之发,民病身重是也。


二曰湿热。经云∶少阳司天之政,四之气,炎暑间化,其病满身重是也。


三曰寒湿。经云∶太阴司天之政,三之气,感于寒湿,民病身重是也。


四曰风,乃木制脾虚而重。经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身体皆重是也。


五曰金,乃燥制肝虚而重。经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是也。



针灸 身重有二法∶


其一取脾。经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又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身体皆重,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肾。经云∶肾病者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风温为病,脉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论见风温。宜《活人》葳蕤汤。)


阳明病,脉浮紧,口苦咽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身重,忌汗,忌烧针,忌下。(论见自汗。注云∶此证宜和解之。)


阳明病,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宜大承气汤。(论见不大便。)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宜防己黄 汤。


防已(一两) 甘草(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 (去芦,一两一钱)


上 咀,每服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细辛三分。


中暑病发热恶寒,身重痛,汗出足冷,脉虚而渴者,忌汗下针。(宜瓜蒂散、白虎汤。论见中暑。)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无少阴但欲寐、吐利证者,宜大青龙汤。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者乃解。(论见悸。)


阴阳易为病,身重少气,少腹急引,阴中拘挛,上冲胸,眼花者,烧 汤。(论见阴阳易。)


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真武汤。(论见身重。)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五苓散(见消瘅。) 小柴胡汤(见往来寒热。) 黄 芍药汤(见鼻衄。)


防己黄 汤(仲景) 治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一两) 黄 (一两二钱半) 白术(七钱半) 甘草(炙,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药。


甘姜苓术汤(仲景)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腰中自温。


参术汤(东垣)


黄 (二钱) 人参 陈皮 青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 酒黄柏(各三分) 神曲(七分) 当归(二分) 苍术(一钱) 甘草(炙,四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带热服,食前。


《素问》示从容论有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运气身重有五∶一曰湿。乃湿制肾虚而重。经云∶太阴所至为身重。又云∶太阴之复,体重身满。又云∶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身重是也。二曰湿热。经云∶少阳司天之政,四之气。炎暑间化,其病满身重是也。三曰寒湿。经云∶太阴司天之政,三之气,感于寒湿,民病身重是也。四曰风乃木制,脾虚而重。经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体重烦冤。


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身体皆重是也。五曰金乃燥制,肝虚而重。经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是也。东垣云∶身重者,湿也。补中益气汤加五苓散去桂主之。洁古云∶起卧不能谓之湿,身重是也。小柴胡汤、黄 芍药汤。仲景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洁古云∶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除风胜湿去热之药治之。仲景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脾胃虚弱,元气不能荣于心肺,四肢沉重,食后昏闷,参术汤主之。针灸身重有二法∶其一取脾。经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又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身体皆重,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其二取肾。经云∶肾病者,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身重之症,时师止知燥湿,而不知补虚。《素问·示从容论》篇。历言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足知身重乃虚症也。宜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消息与之。正所虚则邪易侵感,治标不治本,非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