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喑
《医学纲目》:舌喑
□
〔丹〕一男子年三十五岁,因连日劳倦,发啖,发为疟疾,医与疟药,三发后变为发热,舌短,言语不辨,喉间痰吼有声,诊其脉洪数似滑,遂以独参汤加竹沥两蚶壳许,两服后吐膏痰三块,舌本正而言可辨,余证未退,遂煎人参黄 汤服,半月而诸证皆退,粥食调补两月,方能起立。
人舌短言语不辨,乃痰涎闭塞舌本之脉而然。尝治一中年男子伤寒身热,师与伤寒药五帖,日后变神昏而喑,遂作体虚有痰治之。人参五钱,黄 、白术、当归、陈皮各一钱,煎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语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渐能转运言语,热除而痊。盖足少阴脉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别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营养而喑。经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治当以前方加补血药也。又尝治一男子五十余岁,嗜酒吐血桶许,后不食,舌不能语,但渴饮水。脉略数,与归、芎、芍、地各一两,术、参各二两,陈皮一两半,甘草二钱,入竹沥、童便、姜汁,至二十余帖能言。若此三脉,风热中之,则其脉弛纵,故舌亦弛纵,不能转运而喑。风寒客之,则其脉缩急,故舌强舌卷而喑,治在中风半身不收求之也。
□
针灸 喑有二治∶
其一取脾。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心。经云∶手太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五分,别而上行,入于心中,系舌本,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是也。
心脉涩甚为喑。(全文见虚实法。)
□
〔《素》〕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脉要精微论)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