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胎分男女
《医述》:受胎分男女
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人为骨,而男形成;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为本,而女形成。(《褚氏遗书》)
天之德,地之气,阴阳至和,流薄一体。因气而左动则属阳,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则属阴,阴资之则成女。(《圣济经》)
经后一、二日,血海始净,精胜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后,血脉已旺,精不胜血,感者成女;六、七日后,虽交感亦不成胎。(李东垣)
《易》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夫乾坤者,阴阳之性情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男女者,阴阳之仪象也。父精母血,因感而会,精之泄,阳之施也。血能摄精,精成其骨,此万物之资始于干元也。血之行也,精不能摄血成其胞,此万物之资生于坤元也。阴阳交媾,胚胎始凝,胎之所居,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岐,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精胜其血,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精不胜血,则阴为之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孕成而始化胞也。(朱丹溪)
信褚氏之言,则人有精先泄而生男,精后泄而生女者。信东垣之言,则有经始断交合生女,经久断交合生男。亦有四、五日以前交合无孕,八、九日以后交合有孕者。俞子本又谓∶微阳不能射阴,弱阴不能摄阳,信斯言也。世有 羸之夫,怯弱之妇,屡屡受胎;而血气方刚,精力过人者,往往不育。丹溪专以妇人经水为主,然富贵之家,侍外家亦多,其中岂无月水如期者?大抵父母生子,如天地生物。易曰∶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知地之生物,不过顺承乎天,则知母之生子,亦不过顺承乎父。知母之顺承乎父,则种子者,果以妇人为主乎?
以男子为主乎?若主男子,则不拘老少强弱,康健病患,精之易泄难泄,只以交感之时,百脉齐到为善耳。若男女之辨,不以精血先后为拘,不以经净几日为拘,不以夜半前后交感为拘,不以父母强弱为拘,只以精血百脉齐到者别胜负耳。故精之百脉齐到,胜乎血则成男;血之百脉齐到,胜乎精则成女矣。(程鸣谦)
《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男女者,阴阳之仪象也。故阴阳和而万物生,夫妇合而男女形。可见男女之生,未有不本于阴阳之理者也。褚澄以精血先后分男女,东垣以日数奇偶分男女,鸣谦以百脉齐到分男女,皆为理之未确。丹溪议褚、李之论为末融,而以易道之干元资始、坤元资生为证。娄全善叹为造极精微,发前人之所未发。若以子宫分左右,而以两歧辨男女之说,夫子宫为命门,女子系胞,形如合钵,何尝两岐而分左右?则是有两子宫矣。此说为凿空无据。《圣济》以左右阴阳分男女,未尝以子宫有左右之分也。况男女交媾时,均有其精,何尝有血?褚氏、东垣、丹溪俱以精血混言,几见男女媾精,妇人以血施也。前贤之论多谬,故僭辨之。(萧慎斋)
脉候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素问》)
《内经》言手少阴脉动甚者谓之有子,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曰动、曰搏,皆有力之象也。而《金匮》复以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者为妊娠。二说何其相反耶?盖《内经》所云,一谓手中之少阴肾脉血聚气盛,故脉动;一谓阴得胎气而强,故阴脉搏指,而阳脉反与之有别。此皆于三月之胎,诊之始验。其(《金匮》)
所云者,谓下焦之气血骤为胎蚀,暂似有亏,故脉小弱。此惟于两月左右验之,过此则不然矣。是以下文有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句。由是观之,二书似反而实同也。然更以《千金》所云初时尺脉微小,呼吸五至,三月数之语,合而参之,斯得圆通之妙焉。(《吴医汇讲》)
孕之脉数,损脉亦数,大略相似。然损脉之数,多兼弦涩;孕脉之数,必兼和滑。当于几微中辨其邪气胃气之异也。
○妇人怀孕,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脉必滑数倍常,此当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则脉细小不数者亦有之。但于微弱中,亦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正阴搏阳别之谓也。
○辨男女之法,自古至今,言多矛盾。余以坎离之象定之,庶得其要。盖坎为天一之卦,坎中满,阳在内也;离为地二之卦,离中虚,阴在内也。得坎象者为男,得离象者为女。所以男脉多沉实,沉实者,中满之象;女脉多浮虚,浮虚者,中虚之象。无论人之老少、强弱,脉之部位、大小,但因象察象,无不附应。然尤于两尺为最也。
○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以尺寸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体分阴阳,则鼓搏沉实为阳,虚弱浮涩为阴。诸阳实者为男,诸阴虚者为女,庶为定论。(张景岳)
妇人经水二、三月不来,诊其脉,微滑而数,略无间断,虽身有病,而无邪脉,即胎脉也。辨男女法,古人咸以左大为男,右大为女。然多有素禀偏大、偏小者。惟寸口滑实为男,尺中滑实为女,最为要诀。如两寸俱滑实为双男,两尺俱滑实为二女,右尺左寸俱滑实,为一男一女,此屡验也。(《张氏医通》)
选案
一妇年逾四旬,形色颇实,经水不调。诊两手脉皆不应,惟右关隐隐微动,复细按经渠、列缺穴分,亦不应。心甚怪之。叩其夫,曰∶前有胎时,医诊亦言无脉,后服八物汤,幸产一子。予曰∶此由禀赋,无足怪焉。
可见天下之事,变幻无穷,难以理测。《脉经》但道其常,今两手无脉,不伤其生,又不妨胎,岂《脉经》所能论及耶?此理之所无,事之所有也。(汪石山)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