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损脉法
《立斋外科发挥》:伤损脉法
《内经》云∶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堕。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呕逆。
《金匮》云∶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当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脉经》云∶金疮出血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者死。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小弱者死。破伤有瘀血在内,脉坚强实则生,虚小弱者死。若亡血过多,脉细小者生,浮大数实者死,皆为脉病不相应故也。
一妇人臀痈将愈,患破伤风,发热搐搦,脉浮数,余以当归地黄汤治之。彼不信,乃服发散败毒药,果甚,始信而服之,至数剂而痊。夫破伤风之症,须分表里别虚实,不可一概治之。《原病式》云∶夫破伤中风之由者,因疮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怫热因之遍身,故多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难通泄,热甚则生风,不已则表传于里者也。但有风热微甚,兼化,故殊异矣。大凡破伤中风,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尚平者,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时或恶寒,或筋惕而播,脉浮数而弦者,宜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是与伤寒表热怫郁,而以麻黄汤辛热发散者同也。凡用辛热开冲风热结滞,宜以寒药佐之则良,免致药中病而风热转甚也。如治伤寒发热,用麻黄、桂枝,加黄芩、石膏、知母之类是也。若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药,发散甚妙。若表不已,渐伤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微加治风,辛热亦得,犹伤寒在半表半里,而以小柴和解之意也。若里热已甚,而舌强口噤,项背反张,惊搐惕搦,涎唾稠粘,胸腹满塞,而或便溺闭结,或时汗出,脉洪数而弦也。然出汗者,由风热郁甚于里,而表热稍罢,则腠理疏泄,而心火热甚,故汗出也,法宜除风散结,寒药下之,后以退风热开郁结之寒药调之,而热退结散,则风自愈矣。凡治此,亦宜按摩导引及以药干开牙关,勿令口噤,使粥药得下也。
《病机》云∶破伤风者,有因卒暴伤损风袭之间,传播经络,致使寒热更作,身体反张,口
,为破伤风之候。有诸疮不瘥,举世皆言着灸为上,是为热疮,而不知火热客毒,遂经诸变,不可胜数。微则发热,甚则生风而搐,或角弓反张,口噤目斜,亦有破伤,不灸而病,此者因疮着白痂,疮口闭塞,气难通泄,故阳热易为郁结,热甚则生风也。徐用诚云∶此论所因有四∶二者,因疮口入风,似属外因;一者因灸逐热,似属不内外因;一者因疮口闭塞,内热生风,似属内因也。又云∶破伤风证,古方药甚论少,岂非以此疾,与中风同论,故不另立条目也。唯河间论与伤寒表里中三法同治,用药甚详。其言病因,有因外伤于风;有因灸及内热所作者,然与中风相似也。但中风之人,尚可淹延岁月,而破伤风者犯之,多致不救。盖中风在经在脏在腑之异,独入脏者最难治。破伤风,或始而出血过多,或疮早闭合,瘀血停滞,俱是血,受病属五脏之所主,故此风所伤,始虽在表,随即必传入脏,故多死也。此病或疮口坦露,不避风寒而有所伤,或疮口闭合,密避风邪而及,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大抵皆由内气虚,而有郁热者得之。若内气壮实,而无郁热者,虽伤而无所害也。
附方
八珍汤(方见溃疡发热门)
六君子汤(方见作呕门)
复元活血汤 治坠堕,或打扑瘀血,流于胁下作痛,或小腹作痛,或痞闷,及便毒,初起肿痛。
柴胡(一钱五分) 天花粉 当归(酒拌,各一钱) 红花 甘草(各七分) 穿山甲(一钱,炮)
前服。
小柴胡汤
四物汤(二方见瘰 门)
复元通气散(方见乳痈门)
桃仁承气汤 治伤损瘀血停滞,腹作痛,发热,或发狂,或便毒壅肿,疼痛便秘发热,并宜用此通之。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研) 桂枝 芒硝 甘草(炙,各一钱) 大黄(一钱) 作一剂,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
玉真散(一名定风散) 治破伤风重者,牙关紧急,腰背反张,并蛇犬所伤。
天南星 防风(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更搽患处。若牙关紧急,腰背反张者。若治风犬咬伤,更用漱口水,洗净搽之,神效。
隔蒜灸法(方见发背门)
太乙膏(方见肠痈门)
托里散(方见肿疡门)
解毒散 治一切毒蛇恶虫并兽所伤,重者毒入腹,则眼黑口噤,手足强直。此药平易,不伤气血,大有神效,不可以为易而忽之。
白矾(一两) 甘草末(一两) 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冷水调下,更敷患处。
苏合香丸(方见方脉科气门)
圣愈汤 治疮疡,脓水出多,或疮出血,心烦不安,眠睡不宁,或五心烦热。
地黄(酒拌,蒸半日) 生地黄(酒拌) 川芎 人参(各五钱) 当归(酒拌) 黄 (盐水浸炒,各一钱)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独参汤 治溃疡气血虚极,恶寒或发热,或失血之证,葛可久血脱用补气,即此方也。
人参(二两) 作一剂,水二钟,枣十枚,煎一钟,徐徐服。若煎至稠浓,即为膏矣。
当归地黄汤 治破伤风,气血俱虚,发热头痛,此养气血祛风邪,不拘新旧,并治之。
当归(酒拌) 地黄(酒拌) 芍药 川芎 本 防风 白芷(各一钱) 细辛(五分) 作一剂,水二钟,煎一钟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