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
《临证指南医案》:暑热
暑邪必挟湿。状如外感风寒。忌用柴葛羌防。如肌表热无汗。辛凉轻剂无误。香薷。辛温气升。
热伏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连黄芩。则不吐。宣通上焦。如杏仁连翘薄荷竹叶。暑热深入。
伏热烦渴。白虎汤。六一散。
暑邪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后用酸泄敛津。不必用下。
暑病头胀如蒙。皆湿盛生热。白虎竹叶。酒湿食滞。加辛温通里。
小儿发热。最多变蒸之热。头绪烦。不能载。详于巢氏病源矣。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中伤为病。当按时论治。其内伤饮食治法。不宜混入表药。消滞宜用丸药。洁古东垣已详悉。
徐评此卷论幼科及看痘之法。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可传。得古人之真诠而融化之。不愧名家。闻此老太翁为幼科专门。名闻远近。此老既得家学渊源。又于大方诸书探取经络药性之义。而附益之。所以其理益精。其方益正。不若前所列之诸案。尚多可议处也。
《医学传灯》:暑热
天之六气.春主厥阴风木.秋主阳明燥金.冬主太阳寒水.各行其政.惟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少阳相火.少阴君火.三气合行其事.是以天本热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而载以地之湿.三气交运.时分时合.其分也.以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觉其苦.其合也.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炎蒸.无隙可避.多有体倦神昏.肌肤痱起.胸膺痤出.头面疖生者矣.当此之时.元气浮于肌表.内存者少.所以多有饮食不消.而成霍乱.吐泻胸膈不宽诸症.善养生者.宜节饮食.薄滋味.为却病之良方.至于生冷瓜果.尤宜节制.西瓜虽能解热.食之亦必有时.即如巳时申时.离饮食已远.新谷未进.食之毫不为殃.若饮食甫离.继以瓜果.势必冷热相抟.酿成诸病也.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甲乙经曰.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者是也.仲景分之为四.弦细芤迟.皆为暑脉.总是元气虚衰之象.若难经所谓.洪大而散者.乃心之本脉.不可以言暑也.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此句最当领会.中暑者阴症也.凡乘凉于高堂大厦.水阁冷亭.表受寒邪.周身阳气不得发越.以致头痛恶寒.身体拘急.脉来浮数滑大.即为夏月伤寒.宜以寒法治之若脉来细缓无力.方为中暑.宜用香茹散暑汤.至于口食生冷.停滞饮食者.治分阴阳二候.内热脉数.宜用柴胡化滞汤.脉沉细缓.宜用浓朴温中汤.香茹藿香以之为君.一则发散阴暑.一则发越脾气.脾气宣行.积滞方得下降.不独治暑然也.但脉缓者可用.脉数者不宜.若夫中热之症.行人农夫.日中劳役.或隘巷小房.无处乘凉.口鼻吸入热气.以致身体大热.昏晕欲死.脉沉细数者.宜用辰砂六一散.或柴胡芍药汤之类.不可妄投热药.大抵肥人多湿.最易召热.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热.六一散.能驱湿热.从小便而出.古人用之解暑有自来矣.若瘦弱无湿之人.津液为时令所耗.当用柴胡芍药汤.藜汁蔗浆之类.充其津液.若用辰砂六一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其有中热之人.脉洪盛而不虚弱者.此天禀之浓.暑热客于肌肉.未得深入经络.身虽燥热.毫无倦怠.宜用竹叶石膏汤.黄连解毒汤之类.不可与脉虚者.同归一治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