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疝气

小儿阴肿疝气者,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或风邪所伤,血气相搏;或啼叫气逆,水道不行;或禀父肝经虚热;或妊娠肝气郁结;或乳母怒动肝火而致者。若儿肝经热,用栀子作痛,小便涩滞,用龙胆泻肝汤。久坐冷地,小便不利,用四苓散加柴胡、山栀、车前子。


不时寒热者,加味小柴胡汤。经云∶肝气热,则茎痿。宗筋弛纵,肾茎肿胀,或出白液痒痛,或里急筋缩,挺纵不收,或精随便下者,此名筋疝。俱属肝火不系于肾,宜详治之。


治验一小儿阴囊赤肿。余作胎毒治,瘥后发热痰盛等症,诊其母素有郁热,用加味归脾、逍遥二药,子母俱服而愈。后吐泻,小便赤涩,两目 动,视其寅卯二关脉赤,此肝经风热也,用柴胡清肝散加钩藤钩、木贼草而愈。


一小儿阴茎作痒,小便频数,此属肝火之症,反服五苓散,颈间结核,余用柴胡栀子散、四味肥儿丸,诸症稍愈,又用虾蟆丸而痊。


一小儿茎痿湿痒后,阴囊 肿,茎中作痛,时出白津,余诊之肝火也,用龙胆泻肝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睾丸作痛,小便赤涩,寒热作呕,乃肝脾之疝,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车前子、茯苓而愈。


一小儿睾丸肿硬,小便黄涩,用小柴胡汤加车前子、山栀并芦荟丸而消。


一小儿茎中作痒。一小儿下疳溃烂,作痛发热。一小儿茎中溃痛,小便秘涩,日晡尤盛。一小儿目痒出水,连札项间结核,阴囊搔痒。俱属肝火之症,俱用九味芦荟丸而愈。


一小儿小便涩滞,阴囊肿痛,寒热,此肝经湿热也,用龙胆泻肝汤而消。但内热倦怠,此兼脾气虚也,用四君、柴胡、山栀、芎、归而愈。


一小儿阴囊赤肿,因乳母怒气,及饮酒而发,余审之,因于怒则用加味逍遥散,因于酒,则用加味清胃散并加漏芦、干葛、神曲,与母子服之随愈。


一小儿阴囊肿痛,小便赤涩,用加味小柴胡汤加漏芦,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子禀肝肾虚弱,睾丸常肿,用六味地黄丸料加柴胡,母子并服,两月余而痊。


刘武库子,睾丸作痛,小便赤涩,寒热作呕,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车前子、茯苓而愈。


一小儿腹内一块攻痛,小便不调,用龙胆泻肝汤、芦荟丸而愈后,形气消燥,发热作渴,此肝木制脾土也,用补中益气汤,及芦荟丸而愈。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两拘肿痛,或腹中作痛,或小便涩滞等症。


龙胆草(酒拌炒黄) 泽泻(各二分) 车前子(炒) 木通 生地黄(酒拌) 当归(酒拌) 山栀(炒) 黄芩(炒上水煎服。


四君子汤


加味逍遥散


加味清胃散


加味归脾汤(四方见内钓)


五苓散(方见五淋)


九味芦荟丸(方见疳症)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加味小柴胡汤(方见痉症)


六味地黄丸(方见肾脏)


栀子清肝散


柴胡清肝散(二方见发热)


四味肥儿丸(方见寒吐)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肉桂)


由于肾气虚寒,凝积下焦,服草神丹,灸气海穴自愈。(此证《内经》论五脏皆有,而后人以病由于肝,先生言因肾气虚寒,总不若丹艾之妙。)


方用去铃丸


大茴香 姜汁( 各壹斛)


将姜汁入茴香内,侵一宿,入青盐贰两,同炒红为末,酒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米汤送下。


金元章,年逾七旬,久患疝厥。每病于冬,以为寒也。服热药而暂愈,终不能霍然。孟英诊曰∶脾胃虽寒,肝阳内盛,徒服刚烈,焉能中肯?以∶(人)参 (白)术 枸杞 苁蓉 当归 茴香 菟丝 鹿角霜 桂枝 茯苓楝实 黄连 吴萸 橘核等药为方,服之。今数年无恙矣。



庆云圃观察令郎,陡患偏坠,医与茴香、葫芦巴、乌药、荔核等剂,遂疼不可忍。因浼赵棠村鹾尹邀孟英视之。按其脉肤,甚热,曰∶非疝也。睾丸肿痛,必偏于右,此湿热时邪也。设以疝治,则必成痈。乃按湿热时邪治之,果覆杯而痛减,三服而便行热退。因食羊肉,肿痛复作。再与清解,嘱慎口腹而瘳。


经义


《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长刺节论》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经脉篇》曰∶足厥阴肝病,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肝所生病,为飧泄、狐疝。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睾,结于茎,其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左取右,右取左。


《脉解篇》曰∶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也。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 隆疝也。


《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 疝。


《经筋篇》曰∶足阳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


《四时气篇》曰∶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


《玉机真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本藏篇》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脉急者,疝瘕少腹痛。


《脉要精微论》曰∶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肝脉滑甚为 疝。脾脉微大为疝气,滑甚为 癃,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 ,多下脓血。肾脉滑甚为癃 。


《大奇论》曰∶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五脏生成篇》曰∶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四时刺逆从论》曰∶厥阴滑则病狐疝风。少阴滑则病肺风疝。太阴滑则病脾风疝。阳明滑则病心风疝。太阳滑则病肾风疝。少阳滑则病肝风疝。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司天,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阳明之胜,外发 疝。太阳在泉,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太阳之复,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太阴在泉,主胜,甚则为疝。


论证(共三条)


疝气病者,凡小腹睾丸为肿为痛,止作无时者,皆是也。但疝证不一,如《内经》所谓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 疝者,以其顽肿不仁也。有冲疝者,以其自少腹上冲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结气在阴而气逆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也。


有六经风疝者,如《四时刺逆从论》所言者是也。有小肠疝者,如《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总皆疝之为义。然疝之为病,不独男子有之,而妇人亦有之,经曰∶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也。至若冲疝、瘕之属,亦皆男妇之所同病者。然惟睾丸之病,独在男子,而他则均当详察也。观张子和曰∶夫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病也。若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 ,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此说诚非谬也。然今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妇人之疝,殊失之矣。


疝气所属,本非一经。如《内经》所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 疝。又曰∶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又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又如心肝脾肺肾五疝之脉,各有所辩,此《素问》言诸经之疝也。又经筋等篇言足阳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等义,此《灵枢》言诸经之疝也。自张子和云疝有七,前人论者甚多,其非《灵枢》《素问》《铜人》之言,予皆不取;乃引《灵枢》之论曰∶足厥阴之筋,聚于阴器。故阳明与太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


此子和之意,以疝为筋病,而筋主于肝,故谓疝必厥阴,似亦有理,而实则不然。观《内经》诸论之如前者,谓非《灵》《素》之言,而子和皆不可取乎?且筋虽主于厥阴,然散见诸经,即为诸经之筋矣。若病在诸经,固可因筋而废经乎?矧如《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合也。又《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亦可以不取乎?然则小腹前阴之经,则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以至冲、任、督脉皆有所涉。今考《铜人经》治疝之法,则诸经皆有俞穴,若谓止属厥阴,则诸经皆可废矣。即子和亦历指诸经之穴,谓诸穴虽亦治疝,然终非受疝之地,此说何也?自后丹溪遂因子和之言,谓经有七疝,寒、水、筋、血、气、狐、 也,专主肝经,与肾经无相干。再至戴原礼,又因丹溪之说,云疝本属厥阴之一经,余尝见俗说小肠、膀胱下部气者,皆妄言也。呜呼!此等议论,皆后学逞亿之见,果堪信乎?果堪法乎?医失真传,类多如此,故非《灵》《素》《铜人》之言,余诚不敢取也。今录《铜人》治疝穴法,条列后章,以便后人用证。


疝气之病,有寒证,亦有热证,然必因先受寒湿,或犯生冷,以致邪聚阴分,此其肇端之始,则未有不因寒湿而致然者。及其病郁既久,则郁而成热者有之;或以阳脏之人,火因邪聚,而湿热相资者亦有之,故在《内经》言疝,则寒热皆有所论。如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 癃疝也。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曰∶太阳、太阴、阳明之胜复,皆有疝气,是皆言疝之寒也。又如曰∶脾风传肾,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曰∶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是皆言疝之热也。此《内经》之言寒言热,未尝偏废者如此。


观丹溪曰∶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盖寒主收引,经络得寒则引而不行,所以作痛者。然亦有踢冰、涉水,终身不病此者,无热在内故也。大抵此证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来,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论,恐未为备。此丹溪之论如此,故其治多从火而借用山栀、黄柏之属,余则不能无言也。观《内经》之言疝者如前,原非只作寒论,第言寒者较多于热,亦自疝家之正理,不可易也。矧疝以寒邪入经,所以为痛,及其久也。方为郁热,使其始不受寒,何由致疝,此寒为本而热为标也。若谓始于湿热在经,又得邪气外来,所以作痛,则反以热为本,而寒为标矣,岂其然乎?至若踢冰、涉水,终身不痛者,此虽有贵贱之分,久暂之异,然必以阳气内实,而寒不能犯者有之。若谓无热在内,故寒自不入,又岂其然乎?此致病之因,有不得不辩也。是以《内经》之论,凡至切至当者,胡可弗遵,后世之谈,其多凿多偏者,安庸尽信?再若治此之法,固不可必其为寒,又不可必其为热。但治初受之邪,必当以温经散寒,行气除湿为主。切不可早用寒凉,致留邪气,则遗害非浅。及其久也,则有始终以寒者,有因寒郁热者,有元阳受伤而虚陷日甚者,但当察其形气病气,因病制方。若果有热证热脉显然外见者,方可治以寒凉。如无热证可据,而执云大抵疝由湿热,则无者生之,有者甚之矣。此习俗之通弊,有不可不鉴也。


论治(共十一条)


凡治疝之法,当察所由,此虽以受寒受湿,因而成疝,然或以色欲,或以劳损,或以郁怒,或以饮食酒湿之后,不知戒慎,致受寒邪,则以阴求阴,流结于冲任血气之海,而下归阴分,遂成诸疝。故其为病,则有遇寒而发者,有郁久成热,遇热而发者。有郁则气逆,遇郁怒而发者。有湿因寒滞,遇湿而发者。有疲极则伤筋,遇劳苦而发者,有虚邪在少阴、厥阴,遇色欲而发者。有饮食之湿在阳明、太阴,遇酒酪而发者。至其久也,则正气陷而不举,邪气留而不去,而为 、为木,难于愈矣。故治此者,必当因其所因,辩而治之,则无不随手可愈。若茫然混然,徒执一偏之见,而至老不寤者,即与之谈,终无益也。


治疝必先治气,故病名亦曰疝气,非无谓也。盖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气在阳分则有气中之气,气在阴分则有血中之气。凡气实者,必须破气;气虚者,必须补气。故治疝者,必于诸证之中,俱当兼用气药。


疝之暴痛或痛甚者,必以气逆,宜先用荔香散。气实多滞者,宜《宝鉴》川楝散,或天台乌药散。非有实邪而寒胜者,宜暖肝煎主之。


寒疝最能作痛,多因触冒寒邪,或犯生冷所致。凡喜暖畏寒,脉弦细,鼻尖手足多冷,大小便无热之类,皆是也。寒微者,宜荔香散、暖肝煎、肾气丸、神应散、丁香楝实丸之类主之。寒甚者,宜《医林》四神丸、百一选方、十补丸、胡芦巴丸、沉香桂附丸之类主之。一法以五积散加盐炒吴茱萸、小茴香各一钱,姜五片,葱白五寸,同煎,空心热服,大治气痛不可忍。


热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于阴分而为痛者,必有热证热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热闭不通,或为胀为满而烦热喜冷者是也。宜大厘清饮,或茵陈饮加茴香、川楝子之类。或以加味通心饮、葵子汤之类主之。又有肾本不虚,而肝经湿热火旺,茎中作痛,筋急缩,或痛,或痒,或肿,或挺纵不收,白物如精,随溺而下者,此筋疝也,宜龙胆泻肝汤主之。


湿疝多为重坠胀满,然亦有痛者,宜以前寒热证参而治之。有不痛而久坠不愈者,是即 疝之属,单宜治湿理气。以加味五苓散,或《局方》守效丸,或苍术散,或三层茴香丸之属主之。一云凡治 疝,非断房事、浓味,不能取效。


疝病遇酒而发者,多因湿热,当先去其湿。湿而热者,大厘清饮加茴香、川楝之属。湿兼寒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或以葛花解酲汤加减用之。


血结少腹间者,是为血疝,但察其非气、非食,小腹硬而有形,大便秘结而黑,小水利者,必血积血疝之属。宜桃仁膏,或桃仁煎,或玉烛散之类下之。


疝遇色欲而发者,是必阴虚之属。若阴虚兼动相火者,宜以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知母、山栀、茴香、川楝之类主之。若阴虚无火,或兼寒痛精虚者,宜理阴煎,或八味地黄汤加茴香、枸杞之类,或用暖肝煎主之。


疝久者必多虚证,或以元气本虚而偶患者,亦有虚证,或不耐劳苦而微劳即发者,亦有虚证,当以脉证辩之。凡治虚疝,当察其虚在阴分,或在阳分。阴虚者,轻则暖肝煎、八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补阴益气煎之类,酌而用之。阳虚者,宜温胃饮、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若阳虚至甚者,必用桂、附、椒、姜,或以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若虚中挟滞者,宜以前法为主,而加以疏导之药。如川楝、茴香、枳实、山楂、栀子之属,酌其宜而佐用之。


疝有邪实当下者,详后条张子和论中。


述古(共八条)


《巢氏病源》曰∶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营卫不调,气血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小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疝也。


许学士云∶大抵此疾虽因虚得之,不可以虚而骤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必先涤所蓄之热,然后补之。是以诸方多借巴豆气者,盖谓此也。


刘宗浓云∶谨按疝证虽始为因虚而得,必邪实迫痛而未下者,故当先泻而后补也。至有虚甚迫痛,上为呕逆,或下有遗精者,此邪实正虚之甚矣,此欲不补可乎?但恐补之则无益,泻之则气转陷,幸而获生者,鲜矣。


陈无择曰∶经云七疝、诸疝等义,更不见名状,但有寒疝、 疝、狐疝而已。唯《大奇论》列五脏脉为五疝者如前。大抵血因寒泣则为瘕,气因寒聚则为疝。但五脏脉理不同,不可不辩。且肾脉本沉,心脉本滑,受寒则急,于理乃是。肝脉本弦,肺脉本涩,并谓之沉,未为了义。又脾不出本脉,但云急为疝,亦文义之缺也。凡云急者,紧也,紧为寒,亦可类推。且贼风入腹亦为疝,冒暑履湿皆能为疝,当随四气改易急字,风则浮弦,暑则洪数,湿则缓细,于理始明。要知疝虽兼脏气,皆外所因也,寒泣、风散、暑郁、湿着、绞刺击搏,无有定处,仓卒之际,痛不堪忍,世人称为横弦、竖弦、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等,名义不同,证状则一。


张子和曰∶《内经》曰∶木郁则达之。达谓吐也,令条达其气也。肝之积,本当吐者,然观其病之上下,以顺为贵。仲景所谓上宜吐,下宜泻者,此也。敢列七疝图于下,以示后之君子,庶几有所凭借者焉。


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


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状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之剂下之。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动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宾一穴灸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昼则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


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塘之处,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阴户突出,虽以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王太仆曰∶阳气下坠,阴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因作 疝也。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后,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经所谓阴盛而腹胀不通者, 癃疝也。不可不下。


刘宗浓曰∶按子和所论,病本经络之原,至为详尽,但七疝名固不同,治法当异,然俱用攻下之法,愚切疑焉。虽钱仲阳亦曰∶肝为相火,有泻无补;丹溪有曰∶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夫厥阴一经受疝,宜通勿塞固宜,亦当视其浅深而行之可也。况有邪气客于膀胱、小肠之经者;若干于少阴肾经,则宜通勿塞之法,可例用乎?愚谓子和七疝之治,虽各有不同,然无非用下,则不能无偏。故刘宗浓、徐用诚皆疑而议之,亦谓其太过耳。非谓尽不可用也。再观丹溪之法,则曰治疝大不宜下,是又相左之甚矣。余因考子和治按,如治蔡参军,因坐湿地,疝痛不堪,用导水丸下之而愈。又治一人因疟渴,过饮浆水病疝,医进姜附,为燥热所壅,以致阴囊重坠,大如升斗,乃先以导水丸,后用猪肤散,大下之而愈。又治一夫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诸药如石投水,遂以导水丸,次以通经散,大下之而愈。若此类者,岂皆不可下乎?故但宜酌其虚实缓急,如或为邪热所闭,或以少年暴疾,或以肿硬赤痛之极者,则如导水丸、三花神 丸、禹功散之类,皆所当用。盖邪盛而急,势不可当,有非行气利水等剂所能及者,则不得不攻,此子和之法。亦自有必不可废者,是不可不察也。


《辩疑录》云∶治疝者,每用五苓散内加行气之药,获效者多。按药性,猪苓、泽泻分理阴阳,以和心与小肠之气,白术调脾,并利脐腰间湿及死血,茯苓淡利膀胱水,桂能伐肝邪,茴香善治小肠之气,金铃子、橘核去膀胱之气,槟榔下气,少加木通以导引小肠之邪,屡用屡验。


诸经治疝灸法


足阳明经∶气冲、归来、水道、阴市、大巨、陷谷。


足太阴经∶冲门、府舍、阴陵泉、三阴交。


足太阳经∶肝俞、次 、合阳、承山、金门。


足少阴经∶肓俞、四满、阴谷、筑宾(治小儿胎病)、交信、太溪、照海、然谷。


足厥阴经∶急脉、曲泉、中都、蠡沟、中封、太冲、行间、大敦。


足少阳经∶五枢、肩井、丘墟。


督脉∶命门、长强。


任脉∶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


一法∶于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灸左,右灸右,用验。


一法∶令病者合口,以草横量两口角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共为三折,屈成三角如△样,将上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旁,当下两角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即两灸之。艾柱如麦粒,灸十四壮或二十一壮即安。


阑门穴 在阴茎根两旁各开三寸是穴,针一寸半,灸七壮,治木肾偏坠。按∶此即奇俞中泉阴穴。《千金翼》云∶在横骨旁三寸,治 卵偏大,灸百壮,三报之。


外陵穴 在脐左右各开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发,屡用屡验。


风市穴 在膝上七寸外侧两筋间。又取法∶令正身平立,直垂两手着腿,当中指尽处陷中是也。针五分,灸七壮。《千金》云∶灸百壮,重者,五六百壮。治疝气,外肾肿,小肠气痛,腹内虚鸣,此风痹疼痛之要穴。


熨治法


严氏云∶用食盐半斤,炒极热,以故帛包熨痛处。


一法、用泥葱白一握,置脐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或以葱白为一束,去须、叶,切为寸浓葱饼,烘热置脐上,仍以熨斗熨之,尤便而妙。


疝气论列方


荔香散(新因二八) 川楝散(和三二六) 加味通心饮(寒三三) 暖肝煎(新热十五) 理阴煎(新热三)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温胃饮(新热五) 肾气丸(热一七七) 归脾汤(补三二) 加味五苓散(和一八四) 玉烛散(攻二四) 五积散(散三九) 丁香楝实丸(热一七九) 苍术散(和三二八) 葵子汤(寒一二四) 天台乌药散(和三二九) 桃仁煎(攻三九) 桃仁膏(和三百三十) 茵陈饮(新寒八) 《百选》十补丸(热一七四) 神应散(热一七五) 守效丸(和三三一) 《医林》四神丸(热一五三) 神佑丸(攻四八) 禹功散(攻四一) 三层茴香丸(热一八一) 导水丸(攻七一) 胡芦巴丸(热一七八)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大厘清饮(新寒五) 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论外备用方


荔核散(和三二七 气疝) 祛痛散(和七一 气逆) 木香导气丸(因二七六) 降椒酒(和二三八 风湿) 苦楝丸(热百八十 奔豚) 加减柴苓汤(和一九三 湿疝寒热) 蟠葱散(热百十 寒滞) 羊肉汤(热一七六 寒疝) 疝气神方(因二七二 二七四) 去铃丸(因二七七) 夺命丹(热一八二 阴寒) 当归羊肉汤(热一七六 寒疝) 川楝丸(因二七五 寒滞)固元丹(固三一 虚寒) 湿疝阴丸作痛(因二七九)


茴香炒热,分两包更换熨之。或茄蒂伏天晒干切碎(交秋不用),将好酒蒸服。


大小茴香各一钱(炒),荔枝核五个,橘子核五钱,共炒末。红糖调服,三服除根。


槐子一钱(炒),为末,入盐三分,空心热酒下。或雄黄五分(飞净为细末),姜汤下。


或青矾三钱,开水下三服除根。



(三首)


由来七疝病多端,偏坠相兼不等闲。


不问竖 并木肾,大敦一泻实时安。


大敦∶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大及三毛中。针三分,沿皮向后三分,有泻有补。此穴亦治足寒湿香港脚。


竖 疝气发来频,气上攻心大损人。


先向阁门施泻法,大敦复刺可通神。


阁门∶在玉茎毛际两旁各三寸。针一寸半,泻之,灸五十壮。


冲心肾疝最难为,须用神针病自治。


若得关元并带脉,功成处处显良医。


关元∶在脐下三寸。针二寸,灸随年壮。即丹田也。补,不泻。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 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脐下四寸。)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疝者.小腹睾丸为肿为痛是也.其名有七.曰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曰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肿状如水晶.或囊痒而外出黄水.曰筋疝.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里急筋缩.或出白物.曰血疝.状如黄瓜.或小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曰气疝.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胀.罢则气散.


曰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曰 疝.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然亦不必拘者.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曰足厥阴肝病.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大抵任病肝病居多.小肠病亦多.各经亦间有之.治之之法.统以二陈汤.加泽泻猪苓白术桂枝小茴香木通金铃子主之余少时初用.疑为偶效.后屡试屡验.方知其调气之功甚KT .张景岳先得我心.景岳云.病名疝气.非无谓也.盖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陷有陷气.在阳分.则有气中之气.在阴分.则有血中之气.从寒热虚实施治.俱当兼用气药.余此方.化膀胱之气.而诸气俱调.其义详于胀症.宜参究之.本脉牢急.弱急不宜.


二陈汤加味外.


○若寒甚者.再加干姜附子.


○若热极者.加黄柏知母.


○小便如膏者.加石菖蒲萆 .


○气上冲.去白术.加肉桂吴茱萸当归.


○囊肿如水晶者.加苡仁桑皮.


○痛不可忍者.恐瘀血为脓致溃.加桃仁红花乳香.


○筋缩者.加苡仁一两.木瓜二钱.


○顽麻不痛者.加川芎槟榔.


○痒者.加刺蒺藜三钱.


千金翼洗方 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


雄黄末(一两) 矾石(二两) 甘草(七钱)


水五碗.煎二碗.洗.


又于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灸左.右灸右.


又灸外陵穴.在脐左右各开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发.


治小肠气 用炒盐及茴香二包,不住手更换热熨。


治小肠气脐腹搅疼,阴中疼闷,不省人事 用茴香盐炒、枳壳各一两,没药半两,为末。每


治肾气冲胁,如刀刺痛,喘息不得 用茴香茎叶生捣汁一合,热酒一合服。亦理小肠气。


治肾脏风壅积,腰膝沉重 用威灵仙末,蜜丸如桐子大。初服温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桃胶即是风毒积滞也;如未动,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吃粥补之。


治肾脏、膀胱连小肠等气 用楝实一百个温汤浸去皮,巴豆二百个槌微破,麸二升铜锅内共炒,楝实赤熟为度,去核为末。每服三钱,热酒或醋汤调服。麸、巴不用。


治肾腰脚无力 用生栗袋盛悬干,每早吃十余个,次服猪肾粥。


治腰痛膀胱气,肾疼 用橘核炒去壳,为末,酒调方寸匕服。


治膀胱气,急宜下气 用芜荑捣和食盐等分,以绵裹如枣大,内下部,或下恶水下气佳。


治诸疝小腹及阴中痛,汗出欲绝者 用沙参捣末,酒调方寸匕服立瘥。


治膀胱气 用葫芦巴、茴香、桃仁麸炒去皮尖等分,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半为散。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甚效。


又方 用木贼末,汤调二钱空心服。


治寒疝心腹胁痛 用大乌头五枚,去芒角皮、四破,用白蜜一斤,煎令透润,取出,焙干为末,又以熟蜜丸如桐子大。冷盐汤下二十丸或就用蜜水煎服。


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欲食 用桂心为末,热酒调一钱匕服,不拘时。


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 用乌药捣碎酒浸一宿、良姜、舶上茴香、青皮去白各一两,为末。每


治疝气 用川芎、青皮去白、茴香、牵牛炒、桃仁各半钱。无灰酒一盏,煎八分,温服。


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自汗,腑滑 用木香不见火一钱,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钱半。水一盏,姜七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治久逆小腹疝气,脐下疼痛,外肾偏坠肿硬,阴间湿痒,撮成疮癣 用吴茱萸一斤分作四分,以童便、酒、醋、汤各另分浸一宿,焙干,泽泻净二两,共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


治小肠气痛欲死者 用杏仁、茴香各一两,葱白焙干半两,同为末。酒调嚼胡桃肉咽下。


又方 用五灵脂、蒲黄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先用醋一盏,熬药成膏,水一盏,煎服。亦治妇人血痛。


治肾冷疝气,胀痛不已 用吴茱萸拣净一两,分二分,酒、醋另浸一宿,焙干;香附子一两,荜澄茄、青木香各半两,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或乳香、葱


治小腹气拘急 用桃仁去皮尖麸炒、茴香微炒、苦楝子、没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热酒下。


又方 用苦楝子炒黄,杵碎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不拘时。


治恶毒之气肿着阴边急痛,牵引小腹不可忍 用茴香茎叶杵烂,水绞汁一斤,分三次服。渣


治小肠气痛 用全蝎、茴香炒各一两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发时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又方 用川楝子一两破作四块,巴豆二十粒同炒黄去巴豆;茴香一两盐炒黄去盐,为末。每服三钱,空心葱白、酒调下。


治疝气腰疼风冷,手足顽麻 用威灵仙四两,当归、肉桂各二两,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酒煎茴香汤下。若妇人用红花煎酒下。


治疝气痛,有盗汗 用延胡索、大椒、茴香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葱白煎酒食前服。


治疝气 用木香、茴香盐炒、川楝子切片盐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


又方 用延胡索、胡椒末。每服二钱,酒,水各半盏,煎七分服。


又方 用香附子为末,每服三钱,海藻煎汤下。亦治膀胱肿硬。


又方 用茴香、乳香、猪苓、桔梗、木通、甘草等分。灯心、淡竹叶各一握,水二盏,煎七分服。


又方 用五苓散去肉桂,加黑牵牛、桔梗、车前子,煎服。


夫疝者痛也.重坠如山.故名曰疝.皆厥阴肝经之病.与肾经绝无干涉.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东垣丹溪以为先有湿热.又被风寒外束.所以作痛.然疝有多端.不可以湿热尽也.即以湿热言之.初起睾丸肿大.恶寒发热.脉来弦数.不时举发者.奔走劳碌.饮食郁结.水谷之气.陷于至阴.即为湿热.非水谷之外.又有湿热也.诸书泛言湿热.而水谷之气.毫未言及.所以治之不应.予从金匮论中.见其言疝言香港脚.以及腿缝生核. 肿不消.皆言水谷之气下注.则疝气之由食积明矣.其寒热脉数.全是劳倦伤脾.气道错乱.失其营运常度.郁生寒热诸症.岂尽感于风寒乎.予用柴葛二妙汤.散其劳倦之火.继以柴胡化滞汤.消其食积.不但目前立愈.并疝气之根永除不复作矣.此古人隐而不发之义.经予一言道破.治疝之法.了无疑义也.又有微寒微热.脉虽洪弦.按之无力者.气虚下陷.与前症迥不相同.宜用橘练补中汤.其肿自消.以上二症.卵皮虽肿.其色如故.若红肿大痛者.谓之囊痈.热多湿少.血热下注.日久血化为脓.最难调治.初用清肝渗湿汤.七八日后.肿而不溃者.宜用滋阴内托散.已溃之后.全要睾丸悬挂.毒从外散.可保无虞.若囊皮脱落.连及睾丸.法在不治.此皆疝家常见之症.而亦有不恒见者.条分于左.以备采用.{3}七疝症治寒疝者.囊冷如冰.坚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此因坐卧石地寒月涉水.外感寒湿而然.脉沉细缓者.宜用补中汤.加桂枝细辛之类.若脉来滑大有力.标寒束其本热也.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原有疝气反缩入内.聚于小腹疼痛异常者.阴寒夹食.积聚不通.宜用蟠葱散.水疝者.皮色光亮.状如水晶.脉来弦数者.病为阳水.宜用龙胆泻肝汤.恐其肿痛不消.必致作脓.脉沉细缓者.又为阴水.宜用五苓散.筋疝者.阴茎肿胀.挺纵不收.或有白物如精.随溺而下.得之春方.邪淫所使.龙胆泻肝汤.清肝渗湿汤.俱可量用.日久病深.宜用滋阴地黄丸.血疝者.状如黄瓜.居阴毛之上.俗名便痈者是也.若在腿缝之上.左为鱼口.右为便毒.非血疝也.治之之法.亦照囊痈调理.气疝者.不痛不痒.但觉肿坠.此因气怒郁于下焦.宜用柴胡平肝汤.日久气虚.亦用橘练补中汤.其在小儿名为偏坠.得之父精怯弱.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亦用橘练补中汤.狐疝者.昼则肿坠.夜则入腹.按之有声.如狐之昼出而夜归也.故名狐疝.治之难愈.橘练补中汤.八味地黄丸.审而用之.疝者.阴囊胀大如升如斗.俗名沙HT 是也.每见身死之后.疝气全消.可见阴囊之大.全是气虚下陷.苟于未大之前.常服橘练补中丸.亦可免其渐长.不可误认水肿.妄用针刺.(景岳以疝病属气不疏治宜舒气为主是创言也若遇七疝皆属气凝治以舒气则凝者散而疝自愈矣.)


柴葛二妙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苍术 黄柏 枳壳 浓朴 川芎 香附


橘练补中汤


人参 黄 白术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橘核 川练子 白芍 小茴香


此方虽能升提下陷.气虚甚者.无参则不效.


清肝渗湿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柴胡 黄岑 山栀 龙胆草 花粉 甘草 泽泻 木通


热盛加黄连(治疝气偏坠肿不可忍附方 槐子一钱炒黑色为末入盐三分空心黄酒调服)


黄酒调服.


滋阴内托散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黄 泽泻 皂角刺 穿山甲又方杏仁(去皮尖) 茴香(各一两) 葱白(焙干五钱)


共为末.每服五钱.黄酒调服.嚼核桃肉咽下.


蟠葱散(散寒利气之主方)


苍术 三棱 砂仁 丁香 肉桂 炮姜 玄胡 白茯 甘草 葱白


八角茴香丸


山楂 枳实 大茴 吴萸 荔枝核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 连翘 生地 黄芩 黄连 山栀 归尾 甘草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大黄


柴胡平肝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白芍 川芎 香附


疝气,睾丸肿大,牵引小腹而痛。丹溪云∶专属肝经。景岳云∶病名疝气,以治疝必先治气也。盖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药也。


长孙男心典按∶虽有寒、水、筋、气、血、狐、 七疝之名,其治法不外温经散寒,除湿行气,活血、导火、软坚为主。《别录》云∶以五苓散加木通、川楝子、橘核、木香统治之,实为简捷可从。若苦楝子丸,及三层茴香散,为久患不愈者立法。《千金翼》洗方,为暴痛欲死者立法,不可不知。 瘕,即妇人之疝也。


清臣曰:疝气者,凡小肠睾丸,为肿为痛,止作无时,皆是也。疝证多因于气,故曰疝气。不独男子有之,而女子亦有之。女子少腹胀痛,即㿗疝、冲疝之类。然惟睾丸之病,独在男子,而他则,均当详察也。主治之法,气实破气,气虚补气,证不同而气药不可少。


寒疝,囊冷硬如石,吴萸附子细辛汤,加小茴、胡巴、橘核。或孙氏方:沙参一两、白芍五钱、柴胡、橘核各三钱、广皮二钱、吴萸、肉桂各一钱。


气疝,虚肿原无物,上冲者,荔枝、橘核、茯苓、沉香、小茴、槟榔;下地(原文做“墬”,古同“地”。)者,补中汤加茯苓、小茴。


水疝,囊肿如水晶,五苓散加通、前、滑、草。或禹功散:黑丑四两、小茴、广香各一两、研末,每卧时,姜汁下一钱。


血疝,瓜形藏小腹,五苓散,加归尾、红花。或桃仁汤:桃仁、归尾、赤芍、大黄、牙皂、研末,每葱酒下二钱。


㿗疝,顽肿不痒痛,五苓散,加羌、防、苍术、川楝、生姜。或守效丸:苍术盐炒、南星、川芎、白芷、山查、青皮、橘核、荔核、半夏,研末,姜汁为丸,盐汤下。寒加吴萸,热加栀子。


冲疝,便闭气上冲,奔豚丸:茯苓、橘核各三钱、川楝二钱、荔核、小茴、广香各钱半、吴萸一钱。寒加桂、附各一钱。或逐疝汤:人参、茯苓、泽泻各四钱、丹皮、沉香各三钱、花椒、吴萸、桂、附各一钱。


狐疝,昼出而夜入,逐狐汤:人参一钱、焦术、茯苓各五钱、荆芥三钱、半夏二钱、白薇、橘核、甘草各一钱、肉桂三分。或仲景方:沙参一两、焦术五钱、白芍、柴胡、王不留行各三钱。


肾肿不痛,为木肾,化木汤:焦术二两、杜若根一两,野蓝菊花根也、肉桂、附子、柴胡各一钱。或卫睾丸:焦术二两、黄芪一两、肉桂三钱、附子、元胡、柴胡、甘草各一钱。


疝本湿热标则寒,


醉饱劳役,房欲忿怒动火,火郁久则生湿,津液凝为痰瘀,流入肝经,肝性急速,又暴为外寒所束,是以痛甚。有专言寒者,论其标耳。大要∶热者,遇热则发,二便赤涩,小腹、肛门俱热,外肾累垂,玉茎挺急;寒者,遇寒则发,二便皆利,胁腹清冷,外肾紧缩;又有冷热不调者,外肾、小腹或冷或热,二便或闭或利。


小肠膀肾总由肝;


《局方》多以为小肠气、膀胱气、肾气者,亦自其标末而言,其实主于肝也。盖肝环阴器,而上入小肠;又肝肾所属于下,与冲任督相附;肾与膀胱为脏腑,其气相通,运为外肾,系于睾丸,此三经相连相会。然肝主筋,睾丸虽名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与玉茎无由伸缩,在女子则为篡户。经云∶邪在小肠,连睾系属于肾,贯肝络肺。心系气盛,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育,结于脐,惟取厥阴以下之。及论三脏脉,皆以滑为疝。每云风疝者,非外风也,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论三阳疝,发寒热,言膀胱非受病之处,必传于肝而后为疝;又明堂穴法治疝皆厥阴部分,可见疝主肝经。小肠多气少血之经,忿怒忧思起于肝,而心气因之郁结,心与小肠为表里,膜外气聚无出,攻及膀胱。肾纳气,房劳过度,败精蓄为邪水,气滞入里,胞络真气,膀胱气胀,然皆肝所主也。所以病发,不特外肾、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胁,或游走胸背,或抢心痛,或绕脐痛,男子遗精,女子不月,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食少呕吐吞酸。久则遂成暴吐,甚则角弓反张,切牙战汗,冷汗流不止者,难治。


大纲囊痛引小腹,


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感冷触怒,则块物逆上囊根;心和气平,则块物自循 系归入囊中。


水筋气血狐 寒。


水疝,囊肿如水晶,或囊痒而流黄水,阴汗自出,小腹按之作水声,得于醉酒行房,遇外邪结于囊中。筋疝,阴茎肿胀,或挺长不收,或痛痒至极,得于房劳。血疝,如黄瓜在小腹两旁,俗云便毒,得于春夏大燠,气劳于使内,血渗入浮囊,结气痈肿。气疝,上连肾俞,下及阴囊,得于号哭忿怒,气郁而胀,或劳役坐马,致核肿胀,偏有大小者,难治。狐疝,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如狐之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亦与气疝大同。


疝有四种,详后。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寒湿,使内过劳,久而无子。此七疝之名,从经旨也,余旨谬妄不敢。凡疝,久则成积,盘附脐之上下左右,为瘕为 。


阴 肿痛硬如石,


此即 疝,在妇人则阴户突出。寒胜则痛,湿胜则肿,寒湿相搏,热毒又重,则肿硬如石。肠 ,即小肠气,吊外肾偏坠肿痒。卵 ,玉茎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或痈。二证出水不止者,死。气 ,素有湿热,因怒激起相火,昏眩,手搐如狂,面黑,睾丸能左右相过,气疝饮、萸连栀石丸。寒冷者,五积散、蟠葱散、当归四逆汤、木香匀气散、青木香丸、茱萸内消丸、黑锡丹。水 ,外肾肿大如斗如升,不痛不痒,得于卑湿,五苓散加小茴,韭汁为丸、单竹茹汤。热者,三白散,橘核散。久者,橘核丸。


硬木不通肿偏丸。


此又言 疝之中有木肾者,有偏坠者。木肾,坚硬顽痹不痛,乃心火不降,肾水不温,活肾丸、四制茱萸丸、四炒川楝丸,或单用雄楮树叶,不结子者是,晒干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盐酒下。又有跌伤惊气与败血攻入者,当消瘀血。偏坠,肿有大小;偏左多瘀血怒火,或肾气虚横;偏右多湿痰食积。是知 疝证兼七疝,治宜详审,故特抽言之。外治,摩腰膏。小儿偏坠,牡丹皮散。妇人子宫突出,有寒湿者,泽兰叶散、金液丹;有热则不固者,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龙胆草、青皮。


治详内外宜疏利,


证虽湿热,然生于阴,起于下,四气每先伤足三阴部分,所以遇外感而发。风证,小肠阴筋走注痛甚,有汗身痛,乌头桂枝汤;有泄者,四君子汤加羌活、附子。寒证,心痛筋缩肢冷,食已则吐,古栀附汤,五积散加吴萸、小茴及食盐少许,四制茱萸丸,硫荔丸。暑证,小腹胀急溺涩,香薷散加瞿麦、木通。湿证,身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五苓散最妙。湿热入里,暴痛难当者,加减柴苓汤、加减八正散。湿盛者,导水丸、三白散,或复元通圣散加黑丑。虚者,十味苍柏散。在表有寒热者,柴胡桂枝汤。七情疝,乍满乍减。湿热者,气疝饮、古萸连丸;寒冷者,蟠葱散、生料木香匀气散。通用五苓散。猪苓、泽泻,分阴阳以和心与小肠,白术利腰脐间湿及死血,茯苓利膀胱水,木得桂则枯,故用以伐肝木。风,换桂枝;寒,加紫苏、生姜、盐少许;暑,加白芍;湿,加白术。小肠气,加小茴;膀胱气,加金铃子、橘核;肾气,加槟榔、木通少许。


消痰瘀积补虚顽。


凡疝痛走注无形,属气;痛有常处有形,乃湿痰、食积、瘀血,下聚而成。痰疝,海石、香附二味,姜汁调服。痰饮食积者,守效丸;食积瘀血者,栀桃枳楂散、失笑散;食积挟热者,积疝丸;食积挟虚者,八味茴香丸。虚疝暴痒,四君子汤加川楝子、茴香、枳实、山楂、山栀。按之不痛者,加肉桂、姜汁;按之不定者,用桂枝、乌头、山栀为末,姜汁糊丸,姜汤下,大能劫痛;久者,三萸内消丸。凡虚疝不宜预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必先泻其所蓄之热,而后补之,是以诸方多借巴豆气者,此也。虚甚,上为吐逆,下有遗精者危。要知湿热为病,俱宜泻南补北,不可妄用刚剂。久成瘕,腹满气积如臂者,白葱散,或理中汤加阿魏。腹痛有块盘脐旁者,聚香饮子,葫芦芭丸;腹痛有块附脐下者,金铃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甘汤;奔豚疝痛者,大七气汤,加炒牵牛。通用二陈汤,加姜汁。积,加枳实、山楂;热,加山栀;痛,加橘核;瘀血,加玄胡索、桃仁;郁,加木香、茴香、川楝子;痛甚,加乳香、没药、荔枝核;肾大如斗,加茴香、青皮、昆布、海藻为丸服。水疝,加猪苓、泽泻以逐水;筋疝,加黄连、白术、茯苓以降火;血疝,合四物汤以调血,不愈,清肝益荣汤,或清暑益气汤;气疝,加柴胡、青皮、香附行气;狐疝,加青皮、香附、苍术逐气流经,更以蜘蛛十四枚,桂枝五钱为末,蜜丸,米饮下;疡疝,加白术、苍术、猪苓、泽泻,煎调荔核散;寒疝,加吴萸、姜、桂温散。常用辛平破血,消痰积之剂,橘核散;辛温散气温散之剂,五炒川楝丸、四炒川楝丸、金铃丸、四味茴香散、古玄蝎散,辰砂一粒丹、神圣代针散选用。


疝气亦因胎患得,


有因父服热药,以致气滞于下者;有因孕妇伤啼哭,冷气入胎中而成此疾者;有久坐湿地而得者。


多啼冷气传肾经;


有因儿多啼不已,冷气吸入,小肠钓痛传流肾经而得者。又有木肾、有肾肿、有肾痈、有偏坠、有 疝、有奔豚、有疝瘕,与大科同。


面青吐沫阴囊肿,


甚则小便淋涩,阴囊肿痛者,用甘草汁调地龙粪涂之。风热外肾 赤肿痛,日夜啼叫,不数日退皮如鸡卵壳,愈而复作者,用老杉木烧灰,入腻粉、清油调敷,神效。


小腹痛连腰背倾;


诸疝皆因肾虚,寒邪冷湿之气,侵入膀胱之经,留而不散,故阴核肿硬沉坠。治法∶先宜疏利,次用逐寒温脏之药。按穴灸之。惟木肾、肾痈、疮毒之气入于肾经,久则成脓。治法∶外用拔毒之药敷贴,内服消散痈毒、排脓、利水道等药。


先宜疏导归牛散,


肉桂、牵牛各五钱,当归、大黄、桃仁各二钱半,全蝎一钱。每一钱入蜜煎服。利后,以青皮、陈皮、茯苓、木香、砂仁、甘草、生姜煎服,和胃。唇青者,死。治疝气便闭,小腹阴囊牵引痛甚,夜啼。


次与和胃羡金铃(散)。


金铃肉一两,砂仁七钱半,荜澄茄、木香各五钱,为末。每一钱,大者二钱,盐汤或酒调服。治疝痛时,先曲腰干啼,脚冷唇干,额汗,或外肾钓上,阴囊偏大。通用∶钩藤膏、魏术散。


五苓散(方见吐泻) 此方治疝气以白术为君,以桂枝换肉桂,再加小茴香、木香、木通、川楝子、附子方效。


疝者,少腹痛,引睾丸也。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七疝者,一曰冲疝,气上冲心,二便不通也。二曰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也。三曰 疝,阴囊肿大,如升如斗也。四曰厥疝,肝气上逆也。五日瘕疝,腹有 痞,痛而热,时下白浊也六曰 疝,内裹脓血也。七曰 癃疝,内裹脓血,小便不通也。愚按厥疝即冲疝癃疝,即 疝,其名有七,其实五者而已。疝之根起于各脏,而归并总在厥阴以肝主筋,又主痛也。治疝之法非一,而分别不外气血,气则游走不定,血则凝聚不散也


疝气者,睾丸肿大而痛也。其证虽属肝肾之邪,而实原于任脉。《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是也。水寒木郁,阴气结滞,乃成此证。法宜温水木之寒,散肾肝之结,则疝气自消矣。如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者,以乌头桂枝汤加味主之。如寒疝,宜去湿调气者,以五苓散加味主之。外法以锻石敷之。如狐疝之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用蜘蛛散亦良。


乌头桂枝加味汤


乌头(三钱泡)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吴茱萸(三钱泡) 泽泻(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其臃肿偏坠者,用此药煎汤热洗之。


或用药末盛带中热熨之,日作数次,令其囊消而止。


五苓散


(方见痰饮) 加小茴木香、木通、金铃子,如痛甚须防其溃烂,加金银花为君,再加乳香、没药为佐。如麻木不痛,恐为 疝,宜加桃仁、附子、荜茇、沙参、蒺藜,蜜丸,盐汤送下。


外治法


用雄黄(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五钱),煮汤洗之。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焦炒) 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匕,饮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疝气提纲〕 疝气发源在肾肝,睾丸肿大是真寒,消除此证须何法,开郁扶阳治不难。


乌头桂枝加味汤


(证附) 寒疝腹疼病甚危,四肢逆冷不仁时,乌头桂芍姜甘枣,加入吴萸泽泻宜。


五苓散加味方


(证附 五苓散见伤寒) 病缘内有湿邪停,寒疝偏宜用五苓,再取木香能利气,小茴加入合金铃。


外治法


洗用桂乌加味汤,囊消痛止法偏良。雄黄矾石兼甘草,煮水濯来又一方。


蜘蛛散


(证附) 结成狐疝病形危,上下无常偏坠时,桂可疏肝功甚速,蜘蛛破郁用相宜。



《内经》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又曰∶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难经》曰∶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夫所谓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 ,七者是也。子和曰∶寒疝者,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之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水疝者,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少腹按之作水声,得之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多,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冷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外有漏针法,恐误不录)。筋疝者,其状阴茎肿胀,或溃而为脓,里急筋缩,或茎中作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之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血疝者,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纹中,俗名便痈,得之于重感春夏大热,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气疝者,其状上连肾 ,下及阴囊,多得于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号哭怒罢即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也。或小儿亦有此疾,俗名偏坠,得之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禀胎病也,此证难治,惟筑宾一穴有灸之而愈者(穴法宜考灸经)。狐疝者,其状如仰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腹入囊中,如狐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来上下,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宜以逐气流经之剂下之。 疝者,其状阴囊大如升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于地气卑湿,故江淮之间多有之,宜以去湿之剂下之。女子阴户凸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认为虚寒而温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药下之,以苦坚之。


愚按∶子和论七疝病源至为详悉,但其处方一以攻下之法为主治,不能使人无疑耳,既曰多由房劳致虚而作,其可一例施之以攻下之法乎。大抵七疝为病,若非房劳所致,即是远行辛苦,涉水履冰,热血得寒而凝滞于小肠、膀胱之分,或湿热乘虚而流入于足厥阴之经,古方一以为寒而纯用乌附等热药为治,我丹溪先生独断为湿热,此发古人之所未发者也。夫热郁于中而寒束于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驱逐本经之湿热,消导下焦之瘀血,以寒因热用之法立方处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其攻下之法,愚故未敢试而行之,以俟识者再论,学人宜致思焉。


脉法


《内经》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滑搏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又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又曰∶太阴脉滑则病脾风疝,厥阴脉滑则病狐疝,少阴脉滑则病肺风疝,阳明脉滑则病心风疝,太阳脉滑则病肾风疝,少阳脉滑则病肝风疝。


《脉经》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紧则不欲食,弦紧相搏,则为寒疝。


趺阳脉浮而迟,浮则为风虚,迟则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乌头汤主之。


方法


丹溪曰∶疝气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痛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或无形,或无声,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盖寒主收引,经络得寒则收而不行,所以作痛。然亦有踢冰涉水终身不病此者,无热故也。大抵此证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论,恐为未备。


或曰∶厥阴经郁积湿热,何由而致?予曰∶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火积之久,母能令子虚,湿气便盛,浊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厥阴,厥阴属木系于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有以乌头、栀子等分作汤服之,其效亦捷,后用此方,随形证加减与之,无不验。但湿热又当分多少而治,湿则肿多, 病是也。又有挟虚而发者,当以参、术为君,疏导药佐之,脉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其痛亦轻,但重坠牵引耳。专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切不可下。劫药神效,盖湿热因寒郁而作,用栀子以降湿热,乌头以破寒郁,况二物皆下焦之药,而乌头为栀子之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也。又谓按之不痛者属虚,须加肉桂,以姜汁丸服。


一方 定疝痛。用海石、香附为末,姜汁调下。


又方 治诸疝,定痛速效。用枳实、栀子、糖球(即山楂)、茱萸各炒,湿盛者加荔枝核炒,为末丸服。或用长流水调末子,空心服一、二钱。(一本有川楝子。)


又方 治食积与瘀血成痛者(一云,少腹痛者,有瘀血及有积热。)


栀子仁 桃仁 山楂 枳实 茱萸(各等分)


上为末,顺流水入姜汁作汤调服。


又方 治阳明经受湿热,传入大肠,恶寒发热,少腹连毛际结核闷痛不可忍。用山栀、桃仁、橘核并炒,山楂等分,入姜汁煎,热服。


按之不痛者属虚,必用桂枝、山栀子(炒)、乌头(炮),上件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劫痛效。


一方 治 腰痛者(一本腰不痛者,一本治 要药)。苍术、南星、白芷、山楂、半夏、川芎、枳实,神曲糊丸服。


诸疝发时,用海石、香附二味为末,生姜汁入汤调服,亦治心痛因清痰而作痛者。


又治疝方,橘核(炒)桃仁(研)、栀子(炒)、茱萸(炒)、川乌(炮)水煎服。


小肠气肾核胀痛,苍术、陈皮、川楝子各二钱半,甘草五分,紫苏一钱半,细切,酒水各一盏,连须葱白五茎,煎服。


劫疝药,用乌头、栀子炒,擂细,顺流水入姜汁调服。


阴囊肿胀,大小便不通。


白牵牛(二两) 桑白皮 白术 木通(去节) 陈皮(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空心服。


凡疝气挟虚者,必以参、术为君,佐以疏导之药如川楝子、茴香、枳实、山楂、栀子之类。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三条)



葱白散(三因) 治一切寒症作痛。


川芎 当归 枳壳(炒) 浓朴(炒) 干姜 官桂 青皮 茴香 (炒) 川楝 茯苓 麦 (炒) 三棱(炮)


神曲(炒) 莪术(炮) 熟地黄 白芍药 木香 人参(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五钱,加葱白三茎,盐少许,水煎空心温服。


又方 桃仁二十四个,枸橘子十四个瓦上炒,山栀子九枚去皮,吴茱萸七十粒,山楂子十四个,并炒,生姜一指大,擂细,以顺流水一钟荡起,煎数沸,连渣服。


又方 治 不痛。用苍术、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栀子、半夏,入姜煎服。


凡 证,非痛断房事与浓味,不可用药。


凡治七疝,须先灸大敦穴。(一名大顺,在足大拇指离爪甲如韭叶大,灸三壮,足厥阴井也。)


治疝气神方 其病甚至,气上冲,如有物筑塞心脏,欲死,手足冷者,二、三服除根。


硫黄(不拘多少,火中溶化,即投水中出毒,研细。)荔枝核(为末,炒焦黄色。)陈皮上三味,各等分为末,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四、五丸,酒下,其痛立止。自己觉疼甚不能支持,略用五、六丸,再不可多也。


又治疝方


苍术 香附(各盐炒) 黄柏(酒炒,以上为君) 青皮(去穣) 玄胡索 益智 桃仁(以上为臣) 茴香 附子(盐炒) 甘草(炙,以上为使)


上细切,每服五钱,顺流水煎服。


五叶汤 洗疝痛立效。


枇杷叶 野紫苏叶 椒叶 苍耳草叶 水晶蒲桃叶上五味,不拘多少,量水煎汤浴洗。


一方 肥人肿疝作痛,发热恶寒。


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验。


吴茱萸汤(东垣) 治厥疝,腹中冷痛,积气上逆,致阴冷囊寒。


吴茱萸(五分,汤泡七次) 川乌头(炮去皮) 细辛(各七分半) 良姜 当归 干姜(炮) 官桂(各二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进三服,不痛为度。


茴香楝实丸(东垣) 治控HT ,小肠痛结,上而不下,痛冲心膈。


茴香(炒) 楝实(去核,略炒) 食茱萸(泡) 陈皮(各一两) 马蔺花(醋炒,一两) 芫花(醋炒,五钱)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蒺藜汤(宝鉴) 治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喜欲房劳,痛不可忍。


蒺藜(去刺炒) 附子(炮去皮脐) 栀子仁(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前温服。亦治前控睾小肠痛。


木香散(东垣) 治心疝,小腹痛,闷绝不已。


木香 陈皮(各五分) 良姜 诃子皮 赤芍药 枳实(炒,各二分半) 草豆蔻 川芎 黑丑(各二分)


上细切,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香壳散(局方) 治小肠气,脐腹 痛,筋急,阴股中痛,闷晕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盐炒) 枳壳(麸炒,各一两) 没药(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并进二、三服效。


沉香桂附丸(宝鉴) 治中气虚弱甚,脾胃虚寒,脏腑积冷,心腹疼痛,手足厥逆冷,便利无度,七疝引痛,喜热物熨荡证。


沉香 附子(炮) 川乌(炮) 干姜(炮) 良姜(炮) 官桂 吴茱萸(汤泡去苦) 茴香(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加味五苓散(元戎) 治疝气卒痛,小便秘涩。


本方加川楝子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茴香楝实丸(宝鉴) 治阴疝痛不可忍及小肠气痛。


川楝子(炒) 茴香(炒) 山茱萸 吴茱萸 青皮 陈皮 芫花(醋煮,比前方宜减半) 马蔺花 食茱萸(各等分) 较之前方,多吴茱萸、青皮、山茱萸。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天台乌药散(宝鉴) 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


乌药 木香 茴香(炒) 青皮 良姜(炙,各五钱) 槟榔(二枚) 川楝子(十枚) 巴豆(七十枚)


上先以巴豆微打破,用川楝子麸炒黑,去麸及巴豆不用,其余药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甚者姜酒调下。


葵子汤(济生) 治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舌干燥,膀胱作痛。


赤茯苓 猪苓 冬葵子 枳实 瞿麦 木通 黄芩 车前子 滑石(各五分) 甘草(二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服。


丁香楝实丸 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皆任脉所主阴经病也。乃肾肝受邪,故治同法。


当归 附子(炮) 茴香(炒) 川楝子(各一两)


上细切,用好酒三升同煮,酒尽为度,焙干为细末,每末子一两入∶丁香 木香(各五分) 玄胡索(五钱) 全蝎(十三个,炒)


上为末,与前药同拌匀,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一百丸,空心温酒送下。


一捏金散(外集) 治七疝及奔豚气痛不可忍者,神效。(方见腹痛门。)



(丹溪活套)云;凡治七疝,多用热药而获效者,即《内经》从治之法耳,须用寒凉药监制之,不可纯用大热之剂,如乌头、附子之类,令人久服,多服必变剧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陈汤加枳实、橘核、栀子、山楂等药煎,入生姜汁热辣饮之。如有瘀血作痛者,本方加玄胡索、桃仁泥。如有气作痛者,本方加木香、茴香、楝实等药。如六脉沉细、手足厥冷者,本方加附子、干姜、肉桂之类以佐之。如睾丸痛甚者,加荔枝核、乳香、没药为细末,调入本方煎药内,或另用顺流水调服亦可。如木肾肿大如升斗者,本方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等药为末,顺流水调服。作丸子亦可。



(祖传方)


马蔺花丸 治七疝 气,及妇人阴 坠下、小儿偏坠等证,无有不效者。


马蔺花(醋炒) 川楝实 橘核 海藻(洗净) 海带(洗净) 昆布(三味俱盐酒洗)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浓朴(姜制) 木通 枳实(麸炒黄色) 玄胡索(杵碎炒) 肉桂(去粗皮) 木香 槟榔(各五钱)


脉沉细、手足逆冷者,加川乌头一个(五钱,炮)。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酒或姜盐汤送下。


安昌陈 湿热郁遏,脐下胀闷,睾丸偏坠,脉涩滞,舌黄腻。宜疏利为主。(二月二十四日。)


川楝子(三道) 橘核(三钱) 鸡内金(二钱) 川萆 (三钱) 延胡(三钱) 赤苓(四钱)香附(三钱) 玫瑰花(五朵) 炒青皮(八分) 泽泻(三钱) 通草(钱半) (引)两头尖(七十粒)


四帖。


介按∶此系七疝中之气疝,其脉涩滞,而舌黄腻,是夹湿热之候。方从《济生》橘核丸加减,确治睾丸偏大,痛引脐腹之专剂。兹又加以萆 、赤苓、泽泻等味以利湿,用两头尖以浊导浊,治法极是。若再参用荔枝核、山楂核等味,尤为灵效,此鄙人所历验不爽者。



某 小便流浊涩痛,右脉弦细,睾丸偏坠。宜金铃子散为主。(四月初四日。)


川楝子(三钱) 川萆 (三钱) 木通(钱半) 海金沙(四钱) 延胡(三钱) 泽泻(三钱)赤苓(四钱) 车前子(三钱) 橘核(三钱) 生香附(二钱) 炒枳壳(钱半) (引)两头尖(七十粒)


四帖。


介按∶此与前案大同小异,方从金铃子散合橘核丸加减,而参用利湿导浊之品,治法极为稳妥。



某(左) 子和论七疝都隶于肝,以少腹前阴,皆厥阴经部位故也。盖筋者肝之合,睾丸者筋之所聚也,偏左者肝生于左也。劳倦奔走,则元气下陷,所以肾囊之间,筋肿甚大,每觉上冲心胸,非攻心也,夫中脘季胁,乃肝脉游行之地也。大凡治法,不越辛温苦泄。然劳碌气陷者,苦泄则气益陷。今先举其陷下之气,稍佐辛温,是亦标本兼治之意。另案即请方家正之。


台参须(另煎冲八分) 炙绵 (二钱) 蜜炙升麻(四分) 炙甘草(二分) 野于术(一钱五分土炒) 净柴胡(四分) 酒炒当归(二钱) 广木香(三分) 炒小茴(五分) 陈皮(二钱) 延胡索(二钱) 白茯苓(四钱)



左 湿寒内阻为狐疝。


盐水炒香附 台乌药 南楂炭 木猪苓 木香 小青皮 炒小茴 赤白苓 炒橘核



左 大病之后,脉象时常带数,右三部微滑,左三部并无数象。此气分湿热逗留,湿热润下,压坠府气,所以有疝气情形。拟理气泄湿。


盐水炒香附 制半夏 生米仁 金铃子 泽泻 黑山栀 川萆 炒枳壳 木猪苓



徐(左) 右脉濡细,左脉细弦。少腹偏右筋突痛胀,必得平卧,痛胀方平。考少腹两旁属肝,居中为冲脉,冲任虚寒,湿压气坠,所以为痛为胀。至平卧则压坠之势稍衰,所以其痛略减。拟导湿外泄,湿得泄则不坠,水窍常开,则精窍常闭,而遗泄亦可以免矣。


萆 (二钱) 吴萸(盐水炒四分) 乌药(一钱五分) 黑山栀(二钱) 磨木香(五分) 米仁(四钱)猪茯苓(各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炒小茴(五分) 炒橘核(三钱) 荔枝核(三钱炙)



李(左) 寒痰内阻,络气不宣,胸胁肋游行作痛睾丸痛胀。经云、冲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又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上则胸痛,下则疝痛,病虽悬殊,其源则一。


生香附 小青皮 归须 橘络 枳壳 乌药 旋复花 金铃子 磨郁金(五分) 真猩绛(六分) 青葱管



荣(左) 由睾丸痛胀,而致从上攻冲,直抵中脘,痛不可忍。恶心呕吐,倏寒倏热,大便不行,小溲浑赤。舌红苔白。湿热流入厥阴,而冲隶于肝,又属阳明,起于气街,而布散胸中,所以肝病不退,冲脉之气,挟湿热之气,上冲犯胃,的属冲疝重症。拟苦辛酸合方。


川雅连(五分炒) 淡干姜(三分) 川楝子(三钱) 制香附(二钱) 延胡索(二钱) 盐水炒陈皮(一钱)淡芩(酒炒一钱五分) 杭白芍(酒炒三钱) 白茯苓(三钱) 生薏仁(三钱) 姜汁炒黑山栀(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二诊】 苦辛酸合方,呕吐稍减,痛势略缓。然腹中时觉攻撑,愈撑愈痛,痛处以热物摩熨,其势即缓,而热汤入口,其痛即甚,吐出均系痰涎。脉左部细弦,右部沉郁。肝经之气,横扰充斥,标热本寒。与甘仁先生同议温脏而泄气火之郁,化痰而降胃府之气。逸山先生意见相同。录方以备商用。


川雅连(五分) 淡吴萸(三分川连同炒) 制香附(二钱) 黑山栀(三钱) 金铃子(三钱) 广皮(二钱)熟附片(三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延胡索(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白蛳螺壳(二钱) 粉丹皮(二钱)上沉香(二分) 黑丑(三分二味研细末先调服)


【三诊】 苦降辛通,痛势渐轻,大便虽行未畅,呕恶不止,吐出之物,气甚酸秽。右脉沉郁稍起,渐见滑象。


肝木之纵横肆扰,虽得略平,而厥气逆冲,胃土不降,气即为火,痰即为浊,酿成酸秽之味,逆从上出。与逸山甘仁两兄同议清泄郁结,降浊镇逆。


黑山栀(三钱) 制半夏(三钱) 块辰砂(三钱) 鲜竹茹(三钱) 炙紫菀肉(二钱) 香豆豉(二钱) 茯苓(五钱) 柿蒂(四个) 郁金(一钱五分) 旋复花(二钱绢包) 金铃子(二钱) 鲜枇杷叶(一两去毛绢包煎汤代水)


【四诊】 痛势大减,略能安寐,大便不行,仍然恶心呕吐,吐出不堪秽臭,胃中窒闷异常,面色晦浊,目有红光。脉左弦右滑。良由疝气上冲,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火府之气,不克下行,转从上逆,令糟粕从胃底翻出,胃浊不降,痰聚胸中,胆阳上逆,面晦目红不寐,宜有种种现象矣。夫大肠居小肠之下,与肺相表里。兹与逸山甘仁两先生同议,控逐胸中之结聚,使肺气下通于大肠,肠痹得开,则火府之气,或从下行,冀糟粕亦转旋顺下。未识能如愿否。


制半夏(三钱) 块辰砂(四钱) 细木通(一钱五分) 炙紫菀肉(四钱) 旋复花(二钱) 白茯苓(五钱)姜汁炒山栀(三钱) 鲜竹茹(三钱) 柿蒂(五个) 控涎丹(八分开水先调服)


【五诊】 攻逐胸中结聚之痰,使肺气下通于大肠,大肠居然开通,屡次畅下,糟粕之逆出于胃者,亦从下行,呕吐臭秽已定,胸中窒闷亦开,疝气痛胀大减,渐能安谷,脉数转缓,出险履夷,诚为幸事。再拟调和中气,疏泄肝木,分化湿热,以善其后。同逸山甘仁两兄商用。


制半夏(一钱五分) 鲜竹茹(一钱) 干橘叶(一钱五分) 泽泻(二钱) 生薏仁(三钱) 白茯苓(三钱)金铃子(一钱五分) 荔枝核(三钱) 猪苓(二钱) 炒谷芽(三钱)



顾(左) 囊肿较退,睾丸仍然肿硬。还是湿压气坠,气湿不行。再运脾渗湿,而温元藏。


连皮苓(五钱) 吴萸(盐水炒四分) 木猪苓(二钱) 大腹皮(二钱) 楂炭(二钱) 广木香(五分)炒橘核(三钱研) 炒小茴(五分) 炒枳壳(一钱) 冬瓜子(五钱) 炙干蟾(四钱)


【二诊】 睾丸作痛殊甚,又复身热。湿热内阻,营卫不宣,恐变外证。


青陈皮 萆 延胡索 枳壳 大腹皮 炒橘核 香附 金铃子 泽泻 猪苓徐 疝气而觉气上冲,心中热辣作呕吐象,此冲心也。


天台乌药散加盐水炒香附,猪胆汁二匙冲(急不可得以川连代之)



钱(左) 睾丸偏左作痛,牵引腰府,中脘不舒。脉濡而滑。此肝肾湿热内伏。先调气利湿。


制香附(二钱打) 川萆 (二钱) 泽泻(二钱) 青皮(一钱) 台乌药(一钱五分) 金铃子(一钱五分)炒橘核(三钱) 猪苓(二钱) 楂炭(三钱) 炒小茴(五分)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支(左) 少腹偏右作胀,大便艰涩,时常紫黑,卧难成寐,气冲嗳噫。脉细弦数。此湿热内郁,致血气结滞不宣, 疝情形也。极难图治。


川楝子(一钱五分) 单桃仁(三钱) 制半夏(二钱)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炒橘核(三钱研) 海藻(一钱五分) 淡昆布(一钱) 赤白茯苓(各二钱) 炙荔核(三钱研) 楂炭(三钱) 木香(四分) 焦秫米(三钱)



朱(左) 少腹有气上冲,支脘作痛。脉沉而弦。肝肾湿寒。治宜温化。


淡吴萸(盐水炒四分) 台乌药(一钱五分) 赤白苓(各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盐水炒青皮(一钱)金铃子(一钱五分) 苏子梗(各二钱) 前胡(一钱五分) 制香附(三钱) 光杏仁(三钱) 楂炭(三钱)


大意


疝本湿热痰瘀.乘虚下流.复加外寒所束.经脉收引.相抟而痛.丹溪专主于肝.与肾绝无干涉.以肝主筋下环阴器故也.然究竟肾主下焦.肾气若旺.客邪乌能停滞.故疝症必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至于外寒.


则稍末耳.(汇补)


内因


因醉饱远行.房劳忿怒.激发五志之火.或涉水处湿.冲风冒雨.外着阴冷之邪.湿热得寒.内收血隧.或乘虚下聚.流于肝经.肝性急速.火复暴烈.郁极而发.(丹溪)揆其大端.有痰饮食积死血水气郁结之实者.有气虚血虚阴虚陷伏之虚者.(汇补)


外候


有痛在睾丸者.痛连小腹者.痛在五枢穴边者.或无形.或无声.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丹溪)或攻刺腰胁或游走胸腹.或绕脐痛.或抢心痛.(入门)小腹急疾.小便频并.升于上.为呕为吐.坠于下.为肿为胀.(绳墨)


疝分七种


七疝者.寒水筋气血狐 也.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胫痛引丸.此坐卧湿地.寒月涉水冒雨.或劳碌热极.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而得.宜温经散寒.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肿如水晶.或发痒而搔流黄水.或小腹按之作水声.此醉酒行房.或汗出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而得.宜利水除湿.筋疝阴囊肿胀.或溃或痛.或筋缩里急.或挺纵不收.或茎中痛极作养.或白物随溲下流.此房术丹药积郁不散所致.宜清火解毒.血疝状如黄瓜.在小腹两傍横骨之端.俗云便毒.或睾丸偏大.阴分作痛.甚则血溢气聚.流入脬囊.结成痈肿.此醉饱入房.或扑损积怒.血流隧道所致.宜和血消瘀.气疝上连肾俞.下及阴囊.遇恚怒悲哀.则气滞而胀.胀罢则散.或劳役坐马.摩击睾丸.致令肿胀.此肝气怫郁所致.宜散气疏肝.


小儿每患此.俗名偏气.因父精怯弱.强力入房.乃胎病.惟灸筑宾穴可消.狐疝状如仰瓦.在小腹.立则出囊而肿胀疼痛.卧则归腹而闷苦皆消.上下无定.如狐之昼出夜入.此脾气下陷所致.宜升阳降阴.今人带钩钳者是也. 疝阴囊肿硬.如升如斗.不痛不痒.此感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溏之处.多有此疾.宜导湿利水.若暴发而疼痛者.必兼前六症.宜参治之.又有得于有生之初.父子相传.习以为常.此禀先天之气.非三因所致之疾.不可治也.(子和)若在女子.则前阴突出.后阴痔核.亦皆疝类.但不名疝而名瘕.故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 瘕.(汇补)


疝病分辨


疝必睾丸先痛.次连小腹.次攻胸胁.有自下而上之象.若小肠气者.脐傍钓痛.连及腰脊.膀胱气者.肿胀溺涩.手按有声.肾气胀者.脐下绕身.撮急引痛.或连胯内.三症之发.必从腹而下及睾丸.有自上而下之象.其偏坠木肾者.惟睾丸为病.而无攻冲诸症.(汇补)


疝分寒热


疝病本热标寒.言热者.言其本.言寒者.论其标.大要热多者.遇热即发.二便赤涩.小便肛门俱热.外肾累垂.玉茎挺出.寒多者.遇寒即发.二便清利.小腹腰胁清冷.外肾紧缩.玉茎痿软.(入门)又寒多则痛.热多则肿.湿多重坠.然虚疝亦下坠.不可不知也.(汇补)


内外虚实


大抵外遇寒邪.必兼头疼寒热.内郁湿热.必带阴囊红肿.劳伤肝脾者.兼下血黄瘦.劳伤肝肾者.必腰酸遗浊.上下而痛者.多邪气之冲逆.下坠而痛者.多元气之下陷.(汇补)


疝分左右


睾丸有两.左属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统纳左之血者肝也.右属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气.统纳右之气者肺也.故诸寒收引.则血泣而归肝.下注于左丸.诸气 郁.则湿聚而归肺.下注于右丸.其患左者.痛多肿少.患右者.痛少肿多.(准绳)


疝分气积


疝痛无形.走注不定者.七情四气内搏而然.疝痛有形.不移其处者.痰瘀食积下聚而成.(汇补)


疝久成积


凡疝久则成积.盘附脐之上下左右.为 为瘕.作痛不已.或变 癖.或发奔豚.(汇补)


脉法


肝脉大急而沉为疝.寸脉弦紧为寒疝.趺阳脉虚迟.亦为寒疝.疝脉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治法


外寒束热者.开散外寒.疏通内热.祛逐肝经之湿热.消导下焦之瘀血.以寒因热用之法.立方处治.则邪易伏而病易除.(正传)若寒积下焦者.非大热之剂则不能愈.(谦甫)如热郁肝经者.非渗利之品则不能痊.(汇补)


治禁预补


诸疝皆属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疾虽因虚而得.然不可虚而骤补.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故必先涤去所蓄之邪.然后议补.(本事方)


温散


疝因阴邪凑肾.寒气上攻.小腹结块.下坠睾丸.坚紧如石.得暖渐消.得寒愈胀.其气并入前后腰脐各道筋中.上攻入胃.则大呕大吐.战栗畏寒.此下焦地气上冲.宜以参、附、姜、桂大剂.非寻常郁热比也.(汇补)


补虚


有劳役而发者.其脉不甚沉紧.而豁大无力.其痛不甚猖獗.而重坠牵引.羸瘦少气.呕吐少食.泻利胸满.


洒淅寒热者.当以参、术、桂、附为君.略以疏导药佐之.若泛用克伐.必变攻胃冲心而死.(汇补)


危症


疝久虚甚.上为吐逆.下有遗精者危.切牙战栗.冷汗反张者凶.(入门)


用药


主以二陈汤.寒疝.加肉桂、小茴、玄胡、香附、吴萸、川椒.水疝.猪苓、泽泻、苍术、防己.筋疝.


黄柏、山栀、赤芍、甘草、胆草、大豆.血疝.赤芍、玄胡、归尾、香附、丹皮、牛膝.气疝.青皮、香附、枳实、木香、乌药、橘核、川楝.狐疝.柴胡、升麻、干葛、苍术. 疝.或得于胎元.或经年久病者.不必治之.


如遇外感而发.痛甚者.参前六法治之.瘀加桃仁.痰加海石.郁加木香.虚加故纸.红肿加山栀、赤芍.冰冷加吴茱、干姜.积湿过多.阴汗如雨.倍苍术.加白芷.


湿郁成熟.皮宽燥痒.加木通、泽泻.中焦虚疝脉濡者.四君子加川楝.下焦虚疝脉沉细者.八味茴香丸.或八珍汤加肉桂.至于湿热为病.俱宜泻南补北.不可妄用刚剂.如乌头、附子之类.


【附:木肾】


木肾者.外肾坚硬顽痹.不痛不痒.阴茎不垂.常如麻木.便溺之时.闷胀不顺.此肾家虚惫.阴阳不交.水火不济.而沉细痼冷.凝滞其间.未可纯用燥药.当行温散温利以逐其邪.俾水火交媾.荣卫流行.如寒回春谷.自然得愈.间有跌扑惊恐.痰气瘀滞者.当消瘀行气.佐以温散之品(汇补)


【附:偏坠】


睾丸坠肿.有大小左右不同.在左因怒气伤肝.外寒内郁.在右因肾气虚损.湿痰食积.皆使真气不升.客邪下陷.宜温中行气为君.升阳疏散为辅.不可泥引而竭之之法.(汇补)


【附:白液】


有纵情酒色.而平素多火者.初起 疝.服利湿降气却疝之药.后每遇劳欲.疝必随发.发必寒热.小腹不仁.隐隐痛连腰胁.阴囊肿大.毫毛之间.俱出白液.如米泔水.大注而下.头眩倦怠.静卧则身热渐缓.囊肿渐缩.缩则干硬如荔枝状.直至皱起白皮.揭去一层.方得和软.若遇劳伤.其发如故.治宜六味丸.加柴胡、黄柏、白芍、当归、山栀.(汇补)


【附:阴挺】


阴茎挺纵不收.为强中之症.由多服壮阳之品.或受金石丹毒.遂使阳旺阴衰.相火无制.得泄稍软.殊不知愈泄而阴愈伤.愈伤而茎愈强.治宜助阴抑阳.地黄汤.加牛膝、知、柏之风.(汇补)


【附:肾囊风】


是症乃肝经风湿.作痒不已.喜浴热汤.甚则疙瘩顽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汤熏洗.或吴茱萸汤更妙.(汇补)


疝气选方


蒺藜丸(宝鉴)


蒺藜(炒去尖) 乌头(炮去脐) 山栀(各等分)


每服三钱.为末.水煎服.


论曰.疝由湿热.因寒郁而作.故用栀子以降湿热.乌头以破滞气.况二物皆下焦之药.而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直趋下焦故也.又按之痛止者属虚.须加肉桂.以姜汁丸服.其效尤速.


三因燔葱散 治一切寒疝作痛.


川芎 当归 枳壳 浓朴 官桂 青皮干姜 茴香 茯苓 川楝 麦芽 神曲三棱 蓬术 熟地 白芍 人参上细切.每服五钱.葱白三茎.盐少许.水煎.


沉香桂附丸(宝鉴) 治中气虚弱.真火不足.脏腑积冷.腹胁痛.手足冷.便利无度.喜热物熨者.


沉香 肉桂 附子 川乌(炮) 良姜(炒) 茱萸 茴香(炒各一两)


为末.醋和丸.米饮下.


治 疝不痛.如升斗.俗名气胞者.或灸大敦穴.


苍术 神曲 白芷 山楂 川芎 栀子 半夏 南星入姜煎.或加海藻、昆布.必须断酒薄味寡欲.


马兰花丸 治七疝.及妇人阴 .小儿偏坠.


马兰花(醋炒) 川楝子 橘核 海藻 海带 昆布(俱酒净)


桃仁(各一两) 浓朴 枳实 玄胡 肉桂(各二钱)


当归四逆汤(宝鉴) 治疝气属阴寒者.


当归(七分) 附子 官桂 茴香 柴胡(各五分) 芍药(四分)


玄胡 川楝 茯苓(各三分) 泽泻(二钱)


水煎.


补肾汤 治疝气属虚.遇劳即发者.


沉香(三分) 人参 茯苓 附子 黄 白术木瓜(各一钱半) 川芎 甘草(各三分) 羌活 苏叶(各一钱)


姜、枣.呕吐.加半夏.


济生葵子汤 治膀胱湿热.腹胀溺涩者.


赤苓 猪苓 葵子 枳实 瞿麦 车前木通 黄芩 滑石 甘草(各等分)


姜煎.


五苓散 治疝气卒痛.小便涩.


即五苓加川楝.


疝痛急救方 气上冲.心下如有筑塞.痛甚欲死.手足冷者.


用硫黄不拘多少.溶化投水中.去毒.研细.入荔枝核炒黄.陈皮为末.各等分.饭丸桐子大.每服四五丸.


酒下.其痛立止.甚者.不过六丸.不可多服.


偏坠初起.用穿山甲、茴香为末.酒调下.以干物压之.外用牡蛎、良姜 末.唾津调涂患处.须臾如火热.痛即安.睾丸痛甚.用荔枝核、乳香、没药为细末.调入顺气治疝药中.或另用长流水调服.


肾气方


茴香 破故纸 吴萸 胡芦巴莱菔子汁丸.盐汤下.


食积下流疝枳实 山楂 青皮 茱萸 茴香 香附 姜汁死血下流疝玄胡 桃仁 山楂 归尾 川芎 栀子 姜汁寒湿下流疝肉桂 吴萸 小茴 羌活 紫苏 浓朴 青皮 柴胡痰饮下流疝苍术 南星 半夏 海石 山栀 山楂橘核 青皮 姜汁湿热下流疝楝实 泽泻 猪苓 木通 滑石 山栀 橘核 黄柏 青皮虚人疝人参 白术 补骨脂 肉桂 附子 当归 川芎 黄 柴胡


快捷方式方


寒疝自汗欲死.用丹参末一两.热酒调下二钱.


又方 用仙人对坐草、青木香捣汁.和酒少许服之.


又方 治块物上冲者.用牡蛎六两.盐泥封固.火 二两.干姜一两焙为末.和匀.水调敷患处.小水大利.即缓.


外治法


治疝气阴囊如斗者.


木鳖子七粒.皂角二条煨黄.玄胡五钱.川椒一合去目炒.共为末.以烧酒调如稀粥.涂在肾囊上.外以绵纸包裹.再以布包缚.随缩随收.一时即愈.


秘法外洗经霜楮树叶半斤.水煮滚.置阔口大坛内.乘热坐熏其囊.温则倾出洗之.每日三次.其效甚速.


五叶汤 洗疝痛.


枇杷叶 野紫苏 椒叶 苍耳叶 水晶葡萄叶煎汤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