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
- 《冯氏锦囊秘录》:生脉散
- 《冯氏锦囊秘录》:生脉散
- 《仁术便览》:生脉散
- 《奇方类编》:生脉散
- 《时病论歌括新编》:生脉散
- 《医述》:生脉散
- 《医学心悟》:生脉散
- 《时方歌括》:生脉散
- 《医方考》:生脉散
- 《医方论》:生脉散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生脉散
- 《张氏医通》:生脉散
- 《正体类要》:生脉散
《冯氏锦囊秘录》:生脉散
生津止渴,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
人参(一钱) 麦冬(二钱) 五味子(八分) 水煎服。
火气赫曦则金为所制,而绝寒水生化之源,故气短倦怠,出汗者皆手太阴本症也。
人参补气为君,所谓损其肺者,益其气也;五味子酸敛,能收肺家耗散之金;麦门冬甘寒,濡肺经燥枯之液。三者皆扶其不胜,使火邪不能为害也。司天属火之年,时令燥热之际尤为要药。
《冯氏锦囊秘录》:生脉散
止烦渴,首尾通用。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水煎当茶服。
《仁术便览》:生脉散
止渴生津。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上水一钟煎。
《奇方类编》:生脉散
生津止渴,预防暑气。
人参一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十粒
水煎服。
《时病论歌括新编》:生脉散
『主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脉虚而咳。
『药物』人参、麦冬、五味。
『服法』煎服。
《医述》:生脉散
仲景治伤寒,有通脉、复脉二法。少阴病,里寒外热,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制通脉四逆汤,温补以扶阳;厥阴病,外寒内热,心动悸,脉结代者,制复脉汤,凉补以滋阴。同是伤寒,同是脉病,而寒热异治者,一挽坎阳之外亡,一清相火之内炽也。生脉散,本复脉立法。外无寒,故不用姜、桂之辛散;热伤无形之气,未伤有形之血,故不用地黄、阿胶、麻仁、大枣,且不令其泥膈而滞脉道也。心主脉而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脉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而会于肺。仲景二方重任甘草者,全赖中焦谷气以通之、复之,非有待于生也。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气以生之,故不藉甘草之缓,必取五味之酸矣。(柯韵伯)
此方用治伤暑之后,存其津液。庸医即以之治暑病,误甚!观方下治证,并无一字治暑邪者。此即于复脉汤内取参、麦二味以止汗,故复加五味子。近人不论何病,每用此方收往邪气,杀人无算。(徐灵胎)
《医学心悟》:生脉散
麦冬(二钱) 人参(一钱) 北五味(十五粒
水煎服。
八味丸 (即六味加桂、附。
《时方歌括》: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
生脉冬味与参施.暑热刑金脉不支.若认脉虚通共剂.操刀之咎属伊芳谁.(人参五分.麦冬八分.五味子九分.水煎服.)
陈修园曰.脉.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而会于肺.仲景于手足冷脉微欲绝症.取通脉四逆汤.以扶少阴之真阳.于心下悸脉结代.取复脉汤.以滋阳明之津液.皆救危之方也.孙真人制生脉散.为暑热伤肺.肺伤则脉渐虚散为足虑.宜于未伤之前.取人参麦冬之甘润.五味子之酸敛.无病之时.预服以保之.除暑月之外.不可以此为例也.今人惑于生脉之名.凡脉绝之证.每投立死.亦孙真人命名不正之贻祸也.一本作参麦散.较妥.○燥可去湿
《医方考》:生脉散
人参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炒,等分)
气极者,正气少,邪气多,多喘少言,此方主之。
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也。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东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 、甘草,令人气力涌出。若东垣者,可以医气极矣。
《医方论》:生脉散
人参 麦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肝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而又有酸敛之品,以收耗散之气,止汗定咳。虚人无外感者,暑月宜之。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上三味,用水煎服。
柯韵伯曰∶肺为娇脏,而朝百脉,主一身元气者也。形寒饮冷则伤肺,故伤寒有脉结代,与脉微欲绝之危。暑热刑金则伤肺,故伤热有脉来虚散之足虑。然伤寒是从外来者为实邪,故虽脉不至而可复可通。伤热是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非先从滋化其源,挽回于未绝之前,则一绝而不可复。此孙真人为之急培元气,而以生脉名方也。麦门冬甘寒,清权衡治节之司,人参甘温,补后天营卫之本,五味酸温,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气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济之理矣。仲景治伤寒,有通脉复脉二法。少阴病里寒外热,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制通脉四逆汤,温补以扶阳。厥阴病外寒内热,心动悸,脉结代者,制复脉汤,凉补以滋阴。同是伤寒,同是脉病,而寒热异治者,一挽坎阳之外亡,一清相火之内炽也。生脉散本复脉立法,外无寒故不用姜桂之辛散,热伤无形之气,未伤有形之血,故不用地黄、阿胶、麻仁、大枣,且不令其泥膈而滞脉道也。心主脉而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脉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而会于肺,仲景二方,重任甘草者,全赖中焦谷气以通之复之,非有待于生也,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气以生之,故不藉甘草之缓,必取资于五味之酸矣。
《张氏医通》:生脉散
治热伤肺胃。虚热喘嗽。脉虚无力。
人参(三钱)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一钱)
水煎。不时热服。
门冬清肺饮 治火乘肺胃。喘嗽吐血衄血。
生脉散加黄 、甘草、紫菀、白芍、当归。此生脉、保元合用。以滋金水化源。其紫菀佐黄而兼调营卫。深得清肺之旨。其余芍药酸收。当归辛散。且走血而不走气。颇非所宜。不若竟用生脉、保元清肺最妥。先哲有保元、生脉合用。气力从足膝涌出。以黄 实胃。五味敛津。皆下焦之专药耳。
宣明门冬饮 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生脉散加茯神、甘草、生地黄、栝蒌根、煨葛根、知母、竹叶。
易老门冬饮 治老人津亏大渴。生脉散加茯神、甘草、枸杞、生姜。二方并本生脉。而易老差胜。盖明之重在旺气。易老专滋血气。治得其本矣。
天王补心丹 治心肾虚耗。怔忡不宁。
生脉散加熟地、茯苓、茯神、远志、菖蒲、黑参、丹参、柏子仁、酸枣仁、天门冬、百部、当归、杜仲、桔梗、甘草蜜丸。朱砂为衣。空心龙眼、红枣汤下二三钱。
清心莲子饮(局方) 治心包火旺。小便赤涩梗痛。
生脉散加黄芩、地骨皮、车前、茯苓、黄 、莲子。此用生脉散合黄芩清肺。而兼导赤之制。
其旨在于心包火炎。上灼于肺。热伤气化不能生水。故用生脉救肺之燥以滋上源。则知肺本无热。皆缘受火之淫。而致热伤气化。安可复用黄芩以伐其肺乎。曷不竟用生脉合导赤全方。岂不源流同清。理明辞畅乎。即或不然。不妨削去木通。仍用茯苓、莲子以存清心之意。至于局方又以保元为主。乃去五味加入甘草。益失滋肺上源之旨矣。
《正体类要》:生脉散
治金疮、杖疮等症,发热体倦,气短。或汗多作渴,或溃后睡卧不宁,阳气下陷,发热烦躁。若六七月间,湿热大行,火土合病,令人脾胃虚弱,身重气短。或金为火制,绝寒水化源,肢体痿软,脚欹眼黑。并宜服。
人参(五钱) 五味子(一钱) 麦门冬(一钱)
用水煎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