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论
《古今医彻》:三焦论
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何以言之.上焦者.气分也.主纳而不出.病则不能主纳矣.于是为痞.在上者因而越之.然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吐后不减者须枳桔陈皮之属.泄上焦之气则得矣.中焦者.主腐熟水谷者也.病则不能主腐熟矣.于是为满.肠胃为市.无物不受.宜各随其所受而消之磨之.加以苦温等药.是泄中焦法也.下焦者.阴分也.主出而不纳.病则不能主出矣.于是为燥实坚积.蕴热既久.津液必亡.不能传导.须以荡涤之.剂下之.斯愈矣.由是观之.则上中下三焦.自有浅深次第.有治上焦而中焦得快者.或治中焦而下焦得通者.断未有不泄上中二焦.而遽用承气以下下焦之理也.观其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实浓朴.恐伤上焦元气.以甘草和中.名曰调胃.岂芒硝大黄.独不伤元气乎.又岂甘草一味所能调之乎.观其曰上焦受伤.则痞而实.去芒硝.名小承气.谓不伤下焦真阴.岂枳实浓朴大黄.果不伐其根本乎.观其又曰.三焦俱伤.痞满燥实坚俱全.用大承气汤.将谓上不伤元气.下不伐真阴乎.又岂可一概浪投者乎.必须以手按病患.自胸至少腹果有硬处.手不可近.不得已而施之可耳.虽然.其间有至理存焉.人之所借以有生者命门也.其所以禀命而营运者.三焦也.命门为生气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三焦者.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寒邪侵犯.独赖此火以御之.使不得深入肌肤.即发壮热.而出纳腐熟之司.则不能如平人令矣.所以伤寒独不可食.食亦不化.正谓邪热不杀谷也.宜用甘苦温之药助之方可.奈何反用苦寒以伐其生气哉.否则此火一衰.寒邪直犯则为纯阴症矣.岂能发热乎.
按予一日读东垣脾胃论.其诠解黄 .谓除躁热肌热之圣药.又云温肉分.益皮毛.实腠理.以益元气而补三焦也.似乎劳倦发热.亦本之三焦.则余以伤寒发热.归于三焦.益非无据.然内伤不能食而可食.伤寒独不可食.何欤.一则本气自病.利用补.一则客气来乘.利用攻也.
附时珍三焦辨
时珍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热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着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胡桃仁颇类其壮.而外皮水汁皆青黑.能入北方.通命门.利三焦.愚按即胰脂也.联系脏腑.充周一身.皆藉此.
谓胃承气汤
大黄(六钱酒洗) 芒硝(四钱) 甘草(一钱)
水煎.
小承气汤
大黄(四钱) 浓朴(二钱炒) 枳实(一钱炒)
水煎.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 浓朴(二钱炒) 枳实(一钱炒) 芒硝(四钱)
水煎.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