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栗子

咸,温。入足太阴、少阴经气分。浓肠胃,健腰足。生嚼涂筋骨断碎肿痛,及金刃伤、小儿口疮。或风干,或火煨用。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栗楔


咸,平。入足少阴经气分。大有补肾之功,治筋骨风痛,活血尤效。


一毯三颗,其中扁者,栗楔也。


毛毯


即栗外刺包


煮汁,洗火丹毒肿,烧灰敷亦效。


黑壳


煮汁饮,止反胃消渴,并止泻血。



(一)生食治腰脚。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嘉〕


(二)又,树皮∶主瘅疮毒。〔嘉〕


(三)谨按∶宜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就中吴栗大,无味,不如北栗也。其上薄皮,研,和蜜涂面,展皱。〔嘉〕


(四)又,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嘉〕


(五)今有所食生栗,可于热灰中煨之,令才汗出,即啖之,甚破气。不得使通熟,熟即拥气。生即发气。故火煨杀其木气耳。〔心·嘉〕


味甘微咸,生平熟温,入肾而补肾浓肠。生则难化,熟则滞气。小儿不可多啖。


味甘咸,性温。生食则发气,蒸炒热食则壅气。风过者生熟咸宜,再经日晒作油灰气。同橄榄食,有梅花香。中扁者名栗楔,栗作粉食,胜于菱芡。但饲小儿,令齿不生。患风疾及水肿者,并不宜食。小儿不可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膈热生虫,往往致病。勿同牛肉食。密取一栗咬破,蘸香油和众栗炒,俱不发爆。


取苞中自裂出栗子,以润沙密藏,夏初尚如新也。如苞未树上自坠者,不能久藏,且易腐。


味甘、咸,气平,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补中培土,养胃益脾。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戊土降于丁火,得离中之阴精,己土升于癸水,得坎中之阳气,故苦则入胃,咸则归脾。栗子咸甘入脾,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生食治腰腿不遂,生嚼涂筋骨碎断,又消肿痛,行瘀血,破痃癖,去恶刺,出箭头,止鼻衄,敛泄利。


风干者佳。


壳止便血。


壳内薄皮,治骨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