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
- 《本草纲目》:龙眼
- 《本草乘雅半偈》:龙眼
- 《本草经集注》:龙眼
- 《本草求真》:龙眼
- 《本草图经》:龙眼
- 《本草衍义》:龙眼
- 《本经逢原》:龙眼
- 《得配本草》:龙眼
- 《滇南本草》:龙眼
- 《顾松园医镜》:龙眼
- 《冯氏锦囊秘录》:龙眼
- 《雷公炮制药性解》:龙眼
- 《名医别录》:龙眼
- 《千金翼方》:龙眼
- 《医学入门》:龙眼
- 《神农本草经》:龙眼
- 《吴普本草》:龙眼
- 《新修本草》:龙眼
- 《药笼小品》:龙眼
- 《饮膳正要》:龙眼
- 《饮食须知》:龙眼
- 《玉楸药解》:龙眼
- 《证类本草》:龙眼
《本草纲目》:龙眼
「释名」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
「气味」(实)甘、平、无毒。
「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虚烦不眠,自汗惊悸。用龙眼肉、酸枣仁(炒)、黄芪(炙)、白术(焙)、茯神各一两,木香半两、炙甘草二钱半,切细。各药配齐后,每服五钱,加姜三惩、枣一枚、水二盅煎成一盅,温服。此方名“归脾汤”。
《本草乘雅半偈》:龙眼
(别录中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
【核】曰∶龙眼,别名益志。又名龙目、比目、骊珠、燕卵、鲛泪、蜜脾、川弹子、亚荔枝、荔枝奴,俗名圆眼,皆形相似也。生海南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
畏寒,故与荔枝并生暖地。
蜀都赋云∶旁挺龙目,侧生荔枝。苏颂云∶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木高一、二丈,似荔枝而枝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开花细白,似林檎颗,作穗类葡萄,壳色青黄,文成鳞甲,形如蜜。白露采摘,晒焙令干,黄土拌挹,鲜黄可观也。
【 】曰∶鳞虫木属为龙,肝木根窍为眼。久服强魂。魂者,肝脏之神识也。魂强,肝木之体具;体具,肝木之用行;用行,升出中降入之五气;行各有次而五志安,五邪治,三虫去,蛊毒除,身轻根净,皆得所欲。
(心藏神,脾藏意与志。志为脾土之专藏矣。四气调神∶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无怒其志;秋三月,无外其志;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则脏各有志,神亦不专心所藏矣。)
《本草经集注》:龙眼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魄,聪察,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
广州别有龙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耳。食之并利人。(《新修》一二四页,《大观》卷十三,《政和》三三○页)
《本草求真》:龙眼
(夷果)补心脾气血
龙眼(专入心脾)。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温则补气。)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润则补血。)故书载能益脾长智。(脾益则智长。)养心保血。(血保则心养。)为心脾要药。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暨肠风下血。(便血症不一端。然大要血清而色鲜。另作一派。溅出远射。四散如筛。其腹不痛。是为肠风无疑。便血而见腹痛。则为热毒下注。不痛则为湿毒下注。痛而喜手谨按。则为寒毒下注。并血而见鲜红为热。瘀淡为寒。瘀晦为积。鲜紫为燥为结。血如鸡肝烂肉绞痛为蛊。与夫症见面色痿黄。大便不实。声短气息。恶心呕吐。六脉沉迟浮大无力为虚。神气不爽。脉数能食。肠红下泄。腹痛便秘为实。而究不越气失所统。阴不随阳。而血自不归附耳。)俱可用此为治。盖血虽属心生。而亦赖脾以统。思虑而气既耗。则非甘者不能以补。思虑而神更损。则非润者不能以济。龙眼甘润兼有。既能补脾固气。复能保血不耗。则神气自尔长养。而无惊悸健忘之病矣!按古归脾汤有用龙眼肉以治心脾伤损。义实基此。非若大枣力专补脾。气味虽甘。其性稍燥。而无甘润和柔。以至于极之妙也。至书有言久服令人轻身不老。百邪俱辟。止是神智长养之谓。蛊毒可除。三虫可杀。止是气血充足而蛊不食之谓。但此味甘体润。凡中满气壅。肠滑泄利。为大忌耳。桂产者佳。粤东者性热。不堪入药。
《本草图经》:龙眼
龙眼(图缺),生南海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木高二丈许,似荔枝而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细白花,七月而实成,壳青黄色,纹作鳞甲,形圆如弹丸,核若无患而不坚,肉白有浆,甚甘美;其实极繁,每枝常三二十枚,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一名益智,以其味甘归脾,而能益智耳。下品自有益智子,非此物也。《东观汉记》云∶南海旧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驰险阻,道路为患。孝和时,汝南唐羌为临武长县接南海,上书言状,帝下诏,太官勿复受献,由是而止。其为世所贵重久矣。今人亦甚珍之,曝干寄远,北中以为佳果,亚于荔枝。
《本草衍义》:龙眼
经曰∶一名益智。今专为果,未见入药。《补注》不言,《神农本草》编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复不曾收入。今除为果之外,别无龙眼。若为益智子,则专调诸气,今为果者复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条,远不相当,故知木部龙眼,即便是今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归脾,而能益智。”此说甚当。
《本经逢原》:龙眼
俗名圆眼
甘平无毒。桂产者佳,粤东者性热不堪入药。
发明 龙眼补血益肝,同枸杞熬膏专补心脾之血。归脾汤用之,治思虑伤心脾,皆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然中满家呕家勿食,为其气壅也;师尼寡妇勿用,以其能助心包之火,与三焦之火相煽也。
《得配本草》:龙眼
一名圆眼
甘,平,润。入手少阴、足太阴经血分。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蒸熟细嚼,生津。膈满者禁用。过食润肠不助脾。
核
研末,敷金疮出血。同胡椒研末,汗出时擦之,治狐臭。
《滇南本草》:龙眼
龙眼(图缺)。主治养血安神,长智敛汗,解蛊毒,去五脏邪气,开胃益脾。小儿未断乳者忌采壳为末,作刀伤药,收口最速。
采叶晒干为末。敷搽小儿七星处,出痘疮时只出数点。而又解胎毒。又与小儿服叶七枚最良采核为末,治瘿疾可散。
──模板卷九
《顾松园医镜》:龙眼
〔甘平,入心、脾二经。〕补心虚而长智,〔为其能益血,补心长智,故别名益智。〕悦胃气以培脾,〔甘先入脾、胃也。〕除健忘与怔忡,能安神而熟寐。〔皆益血补心之效。〕〕
《冯氏锦囊秘录》:龙眼
禀稼穑之化,故味甘、气平、无毒。入足太阴、手少阴经。少阴为君主之官,藏神而主血。甘能益血补心,则君主强神明通,五脏安矣。且甘能补脾,脾得补则中气充足,化源不竭,五脏更安,百邪俱辟,心乐神怡,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也。
龙眼取肉入药者,甘先入脾也。古方归脾汤中,功与人参并奏,《本经》一名益智,裨益脾之所藏,补心虚而长智,悦胃气以培脾,除健忘与怔忡,能安神而熟寐,不热不寒,和平可贵,养肌肉,美容颜,多服强志聪明,久服轻身不老,若肠滑中满者忌之。
核治狐臭,以六枚同胡椒二七粒,同研,遇汗出即擦之。
主治(痘疹合参) 灌浆时,可人大补托剂中。但泄利肠滑者宜少用之。
按∶方外服龙眼法,五更将不见水干龙眼,以舌在齿上取肉去核,即是舌搅华池之法,细细嚼至渣细成膏,连口中津, 然咽下,如咽甚硬物毕,又如前法,食第二枚,具服九枚。约有一时许,服毕方起,辰巳二时,又服九枚,未申二时,又服九枚,临卧又服九枚,一日四次、却有半日之工、服龙眼则气心净,且漱津纳咽,是取坎填离之法,劳症者勤行一月,无不愈者,方土秘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龙眼
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脾二经。主补血气,养肌肉,益虚气,美颜色,除健忘,治怔忡,增智慧,明耳目,久服延年。
按∶龙眼甘温之品,脾家所悦。心者脾之母也,母无顾子之忧,则心血可,保故入兹,二经然甘能作胀,凡中满气隔之证,均宜远之。
《名医别录》:龙眼
无毒.除虫去毒.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
《本经》原文∶龙眼,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明神.一名益智.
《千金翼方》:龙眼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
《医学入门》:龙眼
龙眼味甘平无毒,归脾宁心益神智,五脏虚邪从此安,除蛊杀虫核止涕。
形如龙之眼也。味甘。归脾而能益智宁心,去五脏邪气、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聪明通神。核烧烟熏鼻,治流涕不止。
《神农本草经》:龙眼
味甘平。
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生山谷。
《吴普》曰:龙眼一名益智,要术一名比目。(《御览》)
《名医》曰: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松树上,五月采,阴干。
案《广雅》云:益智,龙眼也。刘达注吴都赋云:龙眼,如荔枝而小,圆如弹丸,味甘,胜荔枝,苍梧,交址,南海,合浦皆献之,山中人家亦种之。
《吴普本草》:龙眼
《要术》卷十
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新修本草》:龙眼
味甘,平,无毒。主疗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魄,聪察,轻身不老,通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
广州别有龙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耳,食之并利人。
〔谨案〕益智,似连翘子,头未开者,味甘、辛,殊不似槟榔。其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唯子小耳。龙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龙眼也。其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雉卵,味甘酸。
《药笼小品》:龙眼
甘温。
补心益智。
惟嫌助火,故胃热者服之,多作齿痛。
《饮膳正要》:龙眼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
《饮食须知》:龙眼
味甘性平。生者用沸汤瀹过,食不动脾。
《玉楸药解》:龙眼
味甘,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补脾养血,滋肝生精。
龙眼甘能益脾,润可生精,滋肝木而清风燥,降心火而消热烦。补阴生血,而不至滋湿伐阳,伤中败土,至佳之品。胜归地诸药远矣。以有益智之名,《本草》谓其宁神益智。神归于血,智生于神,此亦固有之理也。至于惊悸不寐,根因湿旺胃逆,阳泄不藏,严氏归脾,以为血虚,而用龙眼,则难效矣。
《证类本草》:龙眼
(龙眼_图缺)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
陶隐居云∶广州别有龙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尔。食之并利人。唐本注云∶益智似连翘子头未开者。味甘、辛。殊不似槟榔。其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唯子小尔。龙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龙眼也。其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雀卵。味甘、酸也。今注按此树高二丈余,枝叶凌冬不凋。花白色。七月始熟。一名亚荔枝。大者形似槟榔而小,有鳞甲,其肉薄于荔枝,而甘美堪食。
《本经》云一名益智者。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非今益智子尔。臣禹锡等谨按蜀本龙眼,除蛊图经曰∶龙眼,生南海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木高二丈许,似荔枝而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细白花。七月而实成,壳青黄色,文作鳞甲,形圆如弹丸,核若无患而不坚,肉白有浆,甚甘美。其实极繁,每枝常三、二十枚。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观汉记》云∶南海旧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驰险阻,道路为患。孝和时,汝南唐羌为临武长,县接南海,上书言状。帝下诏太官,勿复受献,由是而止。其为世所贵重久矣。今人亦甚珍之,曝干。寄远,北中以为佳果,亚于荔枝。
衍义曰∶龙眼,《经》曰∶一名益智。今专为果,未见入药,《补注》不言。《神农本草》编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复不曾收入。今除为果之外,别无龙眼。若谓为益智子,则专调诸气,今为果者,复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条,远不相当。故知木部龙眼,即便是今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归脾,而能益智,此说甚当。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