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酒
《古今医鉴》:伤酒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气者,往往服酒蒸丸,大热之药下之。
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
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乃助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根据?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
方
葛花解酲汤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葛花(五钱) 白豆蔻(五钱) 砂仁(五钱) 青皮(三钱) 白术(二钱) 神曲(二钱)泽泻(二钱) 干姜(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白茯苓(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按此方,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痛饮。
此药性味辛温,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故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治伤酒食法 心中酒食停积,一切腹下胀满不消,用盐花擦牙,温水漱下,不过三次,如汤泼雪。
葛黄丸 治饮酒过度,酒积蕴于胸中,以致吐血衄血;及时令酷暑,上焦积热,忽然吐血垂死者。
葛花(即上好白粉葛,一两) 黄连(四两)
上末,用大黄熬膏作丸,桐子大。每百丸,温水下。
解酒化毒丹(云林制) 治饮酒过多,遍身发热,口干烦渴,小便亦少。
白滑石(水飞,一斤) 白粉葛(三两) 大粉草(三两)
上为末,不拘时,冷水调下三钱,日进两三次。
又方 治酒后伤风,身热头痛。以防风通圣散,加黄连须二钱,葱白十茎,水煎温服。
《金匮翼》:伤酒
《千金》疗卒大醉,恐肠烂方
作汤着大器中渍之,冷复易之,酒自消,夏月亦用之佳。
又方 绞茅根汁饮二升。
又方 捣生葛汁饮之,无鲜者,干葛煎服亦佳。
又方 粳米一升,水五升,煮使极烂,漉去滓,饮之良。
葛花解酲汤 治酒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 木香(半钱) 橘红 人参 猪苓 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 泽泻 干姜 白术(各二钱) 白蔻仁 砂仁 葛花(各半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罗谦甫云∶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使汗出则愈,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治此者,乃用酒 丸,大热之剂下之。又用牵牛、大黄下之,是无形元气病,反伤有形阴血,乖误甚矣。
《医学传灯》:伤酒
酒者.清冽之物.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者也.渗入之区.先从胃入胆.胆为清净之腑.同气相求也.胆之摄受无几.其次从胃入肠.膀胱渗之而出.其所存之余质.惟胆独当之.是以善饮者.必浅斟缓酌.以俟腹中之渗.若连飞数杯.倾囊而出耳.酒虽一物.却有数种之不同.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缓而居中.淡者能利小便.善饮之人.先天元阳本浓.所以膀胱能渗.但宜少饮.不宜多用.少则流气活血.多则耗血损神.善饮者又借酒为元气.戒之则形体必瘦.大抵天地之道无他.中而已矣.且膏粱贫贱.各自有病.富贵之家.多色多酒.不致生病.贫贱之夫.少饮辄病.近色则损.此其故何也.盖膏粱之人.嗜酒者远色.近色者节饮.而且无奔走负重之劳.经营谋虑之苦.一有酒色.安寝休息.浓味填补.病从何来.若酒色双有者.亦非美事.至于贫贱不遂之人.经营谋虑劳其心矣.奔走负重伤其力矣.再有酒色之伤.神气几何.堪如是之斫丧耶.汪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尤甚.醉饱就枕.热壅三焦.伤心损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助火.因而致病者多矣.其有伤于酒者.治之宜分表里.切恶寒发热.身首俱痛.湿热在经.闭塞本身元气.宜用柴葛解肌汤.发汗以彻皮毛之邪.如谵语烦渴.人事不清.宜用栝蒌枳实汤.大便不通.脉沉有力者.法当下之.如有小便不利.腿足发热者.酒热积于下焦.宜用加减柴苓汤.诸书言酒皆云.无形元气受伤.但可发汗.不可妄下.以伤有形阴血.吾观饮酒之时.非无嘉淆.未饮之前.亦有谷食.不可以前说为拘也.(按酒能乱性又能助湿奈嗜酒者隐戕其身何不知审慎如是耶)
柴葛解肌汤
羌活 干葛 柴胡 川芎 半夏 枳壳 桔梗 浓朴 山楂 黄芩 山栀 甘草
栝蒌枳实汤
贝母 栝蒌霜 枳实 陈皮 桔梗 白茯 甘草 山栀 黄芩 当归加半夏更妙.
加减柴苓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猪苓 泽泻 赤芍 枳壳 浓朴
《医学实在易》:伤酒
葛花解酲汤 治酒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 木香(五分) 橘红 人参 猪苓 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 泽泻 干姜 白术(各二钱) 白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罗谦甫云∶“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使汗出则愈,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治此者,乃用酒 丸大热之剂下之,又用牵牛,大黄下之,是无形元气病,反伤有形阴血,乖误甚矣。
五苓散(方见吐泻加减,详本论
《医学摘粹》:伤酒
伤酒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是也。以葛花解酲汤主之。如宜从膀胱以化之者,以五苓散加减主之。如大醉恐致烂肠,《千金》渍法可用。
葛花解酲汤
青皮(五分) 橘红 人参 猪苓 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 泽泻 白术(各二钱) 白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五苓散加减方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黄柏(一钱半) 黄连(一钱)葛花(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千金》渍法
作汤,贮大器中渍之,冷复易之,酒自消下亦佳,或绞茅根汁饮之,或捣生葛汁饮之,或粳米汁饮之。
《医学摘粹》:伤酒
〔伤酒提纲〕 醉后旋惊酒病成,心烦胸满呕兼生,溺癃不食须何药,此证汤宜用解酲。
葛花解酲汤
(证见上) 术泽青皮共橘红,二苓神曲葛花同,人参砂蔻须全用,解酒良方定有功。
五苓加减方
(证附) 术泽二苓并用宜,黄连黄柏葛花施,却欣酒自膀胱化,服此良方病可医。
千金渍法
用水煎汤贮器中,醉身置入暖如烘,须臾将酒全消尽,渍法行来亦有功。
《证治汇补》:伤酒
大意
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内经)气味俱阳.阴寒之时.少饮能御邪助神.壮气活血.恣饮则生痰益火.耗气损精.令暴病暴死.世人认为痰厥中脏.而不知酒色自戕之所致也.(三锡)
内因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酒气与谷气相抟.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内经)
外症
轻者.头痛眩晕.呕吐痰逆.神昏烦乱.胸满恶心.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医鉴)甚者.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汇补)
酒伤各经
酒循经络.留着为患.入肺则多嚏多痰.入心则多笑多言.入肝则善怒有力.入脾则思睡.入肾则思淫.及其久也.伤肺则变咳嗽消渴.伤心则变怔忡不寐.伤脾则变痞满疸胀.伤肝则变胁痛吐血.伤肾则变腰软阳痿.此五脏之受病也.又酒后汗多者.胃受之.酒后面青者.胆受之.酒后多溺者.小肠受之.酒后溺赤者.膀胱受之.酒后积利者.大肠受之.数者皆能成病.惟胃与小肠受酒者.汗多则从表而泄.溺多则从便而出.所以善饮不醉而变病亦少也.(说约)
酒毒损肺成痈
酒毒留于肺者.缘肺为清虚之脏.酒多则损其清虚之体.由是稠痰浊火.熏灼其间.轻则外为鼻 准赤.
内为咳嗽痰火.重则肺叶受伤.为胸痛胁胀.咳唾脓血.痰出腥秽.肺痈溃烂.宜化痰清肺.庶可保全.(汇补)
酒毒传胆成痈
酒毒传于胆者.缘酒性清洌.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从胃至胆.胆为清净之腑.同气相求者也.其次虽入小肠膀胱.化溺而出.然酷烈之性.惟胆受之.故湿热郁于经隧.为环跳疼痛.久成痈肿.宜清彻之剂.和解少阳之邪.或冀免焉.(喻嘉言)
酒湿成疸
醉卧卑湿之处.或食乳面等物.寒湿外郁.束其湿热.无从发泄.而成痞胀酒疸.初则两目小便俱黄.后则遍身牙爪亦然.速宜分解湿热.久则难治.(汇补)
酒湿成痹
好酒之人.湿热内积.生痰动火.往往发为口眼歪斜.舌强肢废.混似风中血脉.宜解酒除湿.消痰清火.不可以风药误治.(汇补)
脉法
脉浮而数为伤酒.若挟宿食.必兼滑数.
治法
当初醉昏妄时.治宜发汗.醒后则热去湿留.莫如利便.乃上下分消其湿热也.(兰台秘藏)若传于五内.则宜本病药中.兼去湿热.盖酒之形质可化.而湿热之气终久不变.非若他症.六淫七情.传变不齐.(说约)
伤酒忌下
酒性纯阳.最耗元气.若复下之.徒损津液.反生痰火.元气消烁.卒成虚损.所以慎下.(兰台秘藏)
用药
初宜汗以二陈汤.加干葛、苏叶、黄芩.继宜渗以四芩散.加干葛、山栀、花粉.其有他症.俱以二方酌用.如哕呕.加竹茹、生姜.痰盛.如黄芩、贝母.胸满.加浓朴、枳壳.腹痛.加木香、砂仁.泄黄.加芍药、黄芩.酒癖块痛.加蓬术、木香.小便不利.调益元散.东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汤.其方多用辛热之味.盖为饮酒时.食冷物太过.郁其毒于胃中.吐而烦躁不宁者设也.非酒家常用之药.昧者不知.但遇饮酒致病.必曰解酲汤最效.
殊失立方本旨.盖葛花、葛根.乃阳明经轻扬之药.酒客恶心懊 .头痛如破.乃毒在阳明经.用此药顺其性而扬之.使毒从毫毛而出.非葛根能解酒毒也.若酒病传于肺脾肝胆肾者.则葛根又何与乎.(汇补)
赵以德云.饮酒人发热者.用枝距子最效.此药一名鸡距.一名枳 .一名木蜜.俗呼癞汉指头.北人名烂瓜.江南谓之白石树.杭人货卖.名蜜屈五.又称蜜金钩.诗所云枸是也.树形似白杨.其子着枝端.如小指屈曲相连.春生秋熟味如锡蜜.以此木作屋.则一室之酒皆淡.其意可思.凡酒伤各经者.俱宜加用.中酒呕恶头痛.脉弦大.或弦滑.以二陈汤.加姜炒黄连、山栀、苏叶、干葛.煎成.加姜汁热服.酒积痛泄黄沫者.
以酒蒸大黄作丸服.或用香连丸.加大黄最效.其余调摄.六君子汤、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俱加干葛.或缩脾饮.随人虚实选用.
伤酒选方
二陈汤(方见痰症) 四苓散(方见湿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益元散(方见暑症)
葛花解酲汤(东垣) 治酒食太过.呕吐恶心.胸闷溺涩.
赤苓(一钱半) 葛花(五钱) 白术(二钱) 人参 橘皮 猪苓(各一钱半) 木香(五分) 神曲 泽泻(各一钱) 豆蔻 砂仁 青皮(各一钱) 生姜(七片)
末之.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半夏茯苓汤(和剂)
半夏 茯苓(各二钱五分) 生姜(五片)
水煎服.
缩脾饮(和剂) 治恶心烦渴.
砂仁 乌梅肉 草果(煨去壳) 炙甘草(各四两) 干葛 白扁豆(炒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八分服.
丹溪方 治酒积作痢.下血不止.成藏毒.病脉滑而有力.见内热实症者.
苍术 枳壳(各一钱) 当归 槐花(各一钱半) 地榆 干葛(各二钱) 炙甘草(三分) 黄连(五分)
水煎.食前服.戒酒可愈.
附简易法 酒后发厥.四肢俱冷.不省.先以姜汤灌下.然后服药.不可即投寒剂.凡大醉不省.用生熟汤浸身.则汤皆酒气而苏.烧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发.又以青布浸湿贴胸背.仍以盐调井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伤酒食停滞不快.以盐花擦牙.温汤漱下.实时通快.酒积作痛.以官料酒药炒研.空心.汤调下二钱.
三服可效.
益脾丸 古云.服此饮酒不醉.亦好事之说.备之参考.
葛花(二两) 小豆花(一两) 绿豆花(一两) 木香(二钱五分) 草豆蔻(一两)
蜜丸.夜饮.津下五丸.
脾气虚衰.色欲伤肾.每每饮酒不化.精神潦倒异常.呕泻不食者.竟以独参汤浓煎呷之.
《周慎斋遗书》:伤酒
凡酒客初病,发不甚重,解酒足矣;续自病重者,以内伤法立方,少加醒酒药味。
年老酒多,发毒不收口者,葛花解酲汤合补中益气汤服之。
酒多伤风咳嗽,用茶叶三钱,苏叶三钱,元米一把,水煎热服。
酒多而伤风下血者,川乌五钱,荆芥三两,醋糊丸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