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厥
《医宗金鉴》:暑厥
暑厥昏眩不知人,气虚挟痰上冲心,虚者清暑益气治,挟痰益元抱龙均。
【注】
暑厥之证,昏昧不省人事,因其人元气素虚,暑热冲心,或挟痰上冲,以致精神昏愦,虚者以清暑益气汤治之,实者以辰砂益元散合抱龙丸治之。
(清暑益气汤)
人参 黄者炙 当归酒洗 白术土炒 陈皮 麦冬去心 五味子 青皮炒苍术炒黄蘖酒炒升麻葛根泽泻神曲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清暑益气虚受暑,参耆归术草陈皮,麦味青皮苍术蘖,升葛泽泻衶曲宜。
(辰砂益元散)
辰砂三钱水飞滑石六两水飞甘草一两末每用一钱,姜灯心汤,调匀合抱龙丸服。
(抱龙丸)
黑胆星四两九转者佳天竺黄一两雄黄水飞辰砂各半两另研麝香一钱另研以上为细末煮甘草膏,和丸皂荚子大,温水化下。
《幼科心法要诀》:暑厥
暑厥昏眩不知人,气虚挟痰上冲心,虚者清暑益气治,挟痰益元抱龙均。
【注】暑厥之证,昏昧不省人事。因其人元气素虚,暑热冲心,或挟痰上冲,以致精神昏愦。虚者以清暑益气汤治之,实者以辰砂益元散合抱龙丸治之。
清暑益气汤
人参 黄 (炙) 当归(酒洗) 白术(土炒) 甘草(炙) 陈皮 麦冬(去心) 五味子 青皮(炒) 苍术(炒) 黄柏(酒炒) 升麻 葛根 泽泻 神曲(炒)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清暑益气虚受暑,参 归术草陈皮,麦味青皮苍术柏,升葛泽泻炒神曲。
辰砂益元散
辰砂(水飞,三钱) 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末,一两)
每用一钱,姜灯心汤调匀合抱龙丸服。
抱龙丸
黑胆星(九转者佳,四两) 天竺黄(一两) 雄黄(水飞) 辰砂(另研,各半两) 麝香(另研,一钱)
上为细末,煮甘草膏和丸,皂荚子大,温水化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暑厥
暑热之时,行走暑地,忽然昏倒,不知人事,肢厥,脉不虚者。此则地面的暑气,伤人肺金,窒塞气机所致。法宜芳香通肺并不治暑。方用蔻仁,菖蒲,木通,滑石,磁石,各五分煎服,肺气通降则愈。蔻仁菖蒲开窍活络,以通窒塞的气机,木通滑石磁石引气下行也。脉之不虚乃气窒之象。
暑厥之脉,虚脉多,不虚脉少。虚脉者,宜白糖补中。脉不虚者,宜菖蒲方通滞。白糖方,即脉不虚者亦宜用之。因厥虽是气机不通,然非中气先虚,气机的升降焉能停止。虽厥而脉不虚,不虚在气机。虚在中气。重量白糖水,补起中气,中气一经旋转,气机立即升降。脉的实象,立即转虚。因暑病的原则,本是中虚。中气不虚,偶然吸入暑气,不过头目不清,肺胆之气仍能下降,本身相火之气仍然下行,不致病厥。暑厥之死,死于中气之脱,非死于气机之闭。白糖立可补中气,药则多侯时间,关系亦大矣。中气先虚,因病暑厥,既病之后,中气更虚。虽应服菖蒲方之病,先服白糖方,菖蒲方宜可得白糖之助。白糖补中,不横不滞,有功无过之方也,如菖蒲方来不及,大蒜黄土方甚效,脉虚与不虚皆宜。豆浆重约二两,加盐,不可太咸,热水调化,去渣服,盐补中气,豆浆解暑,豆之解暑,降胆经也。可通治暑病。大蒜方,白糖方,豆浆方,取得迅速,暑厥便利。
其有暑月乘凉,里阳被外阴所遏,皮肤蒸热,恶寒无汗,身痛,此非受暑,乃暑月外感。方用藿香薄荷桑叶各一钱,黑豆绿豆各三钱,煎服,以解外阴,而安里阳即愈。如兼口渴下利,加滑石三钱。
无以上诸证,只寒热头疼者,葱白三个,淡豆豉二钱,盐少许,煎服即愈。此非暑病,乃暑月感寒,脉必有弦紧之象。弦紧者,寒伤荣而卫闭也。故用葱白通之,豉能通滞,又能养中,盐补中气,不加盐,见效不彻底,盐味宜稍厚些,但不可太咸。
又有暑月热极之时,心慌意乱,做卧不安,面红肤热,身软无力,不思饮食,舌净无苔,或舌色满红。此暑火不降,木气失根也。方用乌梅五大枚,冰糖二两,煎汤热服,酸甘相得,痛饮一碗立愈。凡热极而死者,皆相火不降,木气失根,中下之气皆并于上之故。此亦暑病一种,但非暑气入肺,窒塞气机耳。此证脉虚或洪。暑月发热,乌梅白糖汤特效。
乌梅善收相火,大补木气。暑热极盛,气升不降之时,为补益妙方。如秋凉服之,少腹顿胀。盖相火已降,木气业已得根,不宜再事敛补也。热极之时,心慌皮热,小便短赤,一服乌梅汤,小便清长,亦相火下降,肺气清收,木气复疏泄之力也。惟舌有腻苔,不宜服用,将湿敛住,必增胀满,病有恶寒者,亦不宜服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