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可吐
《圣济总录》:伤寒可吐
论曰诸病吐之而愈者,邪在胸中也,伤寒大法,谓四日以上,若入阴经,其传未深,邪气高而里实,客于胸膈,下之则动胃,发之则亡阳,唯宜吐而出之,然亦不必拘此,凡寒邪热毒,痰实在胸中者,及有宿食在胃脘者,皆当吐之,但诊其脉寸口或浮、或滑、或数、或紧,与诸部不同者,其证心胸痞满,郁郁而痛,不能息,多涎唾,饮食入则欲吐,吐复不能出,或手足厥冷,反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吐下后心中懊 者是也,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即其法也。
治胸有寒,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当吐之。瓜蒂散方
瓜蒂(熬)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各捣筛,再和匀,每服一钱匕,豉一合,汤七合,先渍之,须臾煮作稀糜,去滓取汁,调散放温顿服,不吐少少加之,快吐为度(诸亡血虚家不可与)治伤寒三四日胸中痰壅,憎寒壮热、头痛。撩膈汤方
桃枝(一握东引者取梢)柳枝(一握取梢) 甘草(一分生用) 乌梅(去核三枚) 山栀子仁(一分)
上五味,各细锉,同用浆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分为二服,相次再服,取吐为度。
服前撩膈汤吐后,头痛壮热未退,即服此。三物汤方
薄荷(一握锉) 人参(半两锉) 生姜(切一分)
上三味,用水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滓空心温服,晚再服。
治伤寒四日,毒瓦斯入胃,喉中闭闷。吐痰散方
瓜蒂(微炒) 赤小豆 丁香(各一分)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空心温水调下,当吐下后,便可煮葱豉粥补之。
治温病胸中满闷。取吐方
猪胆(三枚) 苦酒(二合)
上二味,同搅匀,绵滤过顿服,未吐再服。
治伤寒四日以上呕逆,苦参散吐方
苦参
上一味为细散,每服三钱匕,温酒五合,调服之,即吐。
治伤寒四日后,太阴初受。常山汤吐之方
常山 鳖甲(去裙 醋炙) 石膏(碎) 柴胡(去苗) 知母(焙) 甘草(生锉各半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七片,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当吐涎沫,后却服和气汤药。
治伤寒出汗后,心胸妨闷,烦热未退。人参汤吐方
人参(半两) 灯心(一小束) 枳壳(去瓤麸炒一分) 大腹皮(一枚锉) 茶末(二钱) 生甘草(半两)
上六味,除茶末外,各细锉,用淡浆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下茶末搅匀,分温二服,以纸捻子于咽喉中取吐为度。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