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
- 《慈幼新书》:舌
- 《痘疹心法要诀》:舌
- 《古今医案按》:舌
- 《经络考》:舌
- 《冷庐医话》:舌
- 《续名医类案》:舌
- 《医学纲目》:舌
- 《医碥》:舌
- 《医碥》:舌
- 《医宗金鉴》:舌
- 《证治准绳·类方》:舌
- 《证治准绳·幼科》:舌
《慈幼新书》:舌
舌者心之窍,脾之脉络所系,心脾壅热上冲,故令舌肿,渐渐胀大,塞满口中,名曰木舌。宜木通散(见胎热)服之,乌鱼散涂之。又有重舌者,亦心脾蕴热所致,由血气俱盛,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形如舌而略短小,以真蒲黄和黄柏末敷之,或牙硝亦可。
脾脏有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出,名曰弄舌,切勿用寒药及下之,唯宜泻黄散,甚有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
生时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或口上 有 ,不能出声,速用指甲掐破,或苇草割之,血出即活。若血出不止,猪脂调发灰敷之。
乌鱼散
乌鱼骨(五钱) 蜣螂 蒲黄(各二钱五分) 白矾(五分)
鸡子黄调涂舌上,咽津无妨。
青液散 治重舌并口疮。
青黛 朴硝(各一钱) 龙脑(一字)
蜜调鹅羽蘸敷。
泻黄散 治弄舌兼治木舌。
藿香叶 炒山栀 石膏 甘草 防风
《痘疹心法要诀》:舌
舌乃心苗五内通,毒火一犯先见形,赤紫黑肿并舒弄,总以清热犀角平。
【注】舌为心苗,内通五脏,毒热举发,舌先受之,或赤或紫或黑或肿,舒舌,弄舌,种种不一,要皆热留于心而使然也。治宜清热为主,以加味犀角汤治之。
加味犀角汤
荆芥 防风 牛蒡子(炒) 生甘草 桔梗 升麻 犀角 麦冬(去心) 栀子 黄连 石膏( )
水煎服。
【方歌】加味犀角能散热,荆防牛蒡同甘桔,升麻犀角麦门冬,栀子黄连石膏捷。
《古今医案按》:舌
薛己治一妇人.善怒.舌本强.手臂麻.薛曰.舌本属土.被木克制故耳.用六君加柴胡、芍药治之.
一男子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结.或皮肤赤晕.薛曰.大肠之脉散舌下此大肠血虚风热.当用逍遥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一人舌肿胀.舒退场门外.以蓖麻油蘸纸捻烟.熏之而愈.
一人伤寒.舌出寸余.连日不收.用梅花片脑糁舌上.应手而收.重者用五钱.方愈.
一妇人产子.舌出不能收.医有周姓者.令以朱砂末敷其舌.仍令作产子状.以二女掖之.乃于壁外潜累盆盎置危处.堕地作声.声闻而舌收矣.
江曰.舌乃心之苗.此必难产而惊.心火不宁.故舌因用力而出也.今以朱砂镇其心火又使倏闻异声以恐下.经曰.恐则气下.故以恐胜之也.
本事方曰.一妇人舌肿满口.不能出声.用蒲黄一味为末糁之.一宿即愈.
良方曰.一士人无故舌出血.仍有小穴.一医云.此名舌衄.炒槐花为末掺之而愈.
《经络考》:舌
舌,属手少阴心经(《内经》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知五味矣),又属足太阴脾经(张鸡峰曰∶脾主四肢,其脉连舌本而络于唇),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少阴正直者,系舌本。《玄珠》曰∶舌之下窍,廉泉穴也,肾之津液所潮),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舌主五味,以荣养于身,资于脾,以分津液于五脏。故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本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舌本。
《冷庐医话》:舌
临症视舌。最为可凭,然亦未可执一。《正义》云∶凡见黑舌,问其曾食酸甜咸物,则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梁成之黑,必润而不燥,刮之即退为异。又惟虚寒舌润能染,若实热舌苔干燥,何能染及耶?凡临症欲视病患舌苔燥润,禁饮汤水,饮后则难辨矣。《重庆堂随笔》云∶淡舌白苔,亦有热症,黄浓满苔,亦有寒症,舌绛无津,亦有痰症,当以脉症便溺参勘。又白苔食橄榄即黑,(凡酸物皆然。)食枇杷即黄,又如灯下看黄苔,每成白色,然则舌虽可凭,而亦未尽可凭,非细心审察,亦难免于误治矣。
黑舌苔有寒热之分,辨别不精,死生立判。汪苓友谓舌苔虽黑,必冷滑无芒刺,斯为阴证无疑,诚扼要之言也。(舒驰远《伤寒集注》)谓黑苔干刺为二证,一为阳明热结,阴津立亡,法主大黄、芒硝,急夺其阳,以救其阴,阴回则津回。一为少阴中寒,真阳霾没,不能熏蒸津液,以致干燥起刺,法主附子、炮姜,急驱其阴,以回其阳,阳回则津回。据此则黑苔冷滑者,必无阳证,而黑苔干刺者,有阳证复有阴证矣。临症者可不慎欤?
舌现人字纹,多因误投寒药所致,杨乘六治沈姓感症危甚,舌黑而枯,满舌遍裂人字纹,曰∶脉不必诊也。此肾气凑心,八味证也,误用芩连,无救矣。逾日果殁。
程杏轩治农人患伤寒数日,寒热交作,自汗如雨,脉虚神倦,舌苔白滑,分开两歧,宛如刀划,询知误服凉药,与六味回阳饮,服之有效,断进左右二归饮数剂,舌苔渐退而安。又《伤寒金镜录》有裂纹如人字形者,因君火燔灼,热毒炎上而发裂,宜用凉膈散,此则舌见红色,又当细辨脉症,分别治之。
缪氏子年十六,舌上重生小舌,肿不能食,医以刀割之,敷以药,阅时又生,屡治不痊,精力日惫,向余求药,检方书用蛇蜕烧灰研末敷之,(不用刀割。)立愈,后不复发。
《续名医类案》:舌
张子和治南邻朱老翁,年六十余岁,身热,数日不已,舌根肿起,和舌尖亦肿,肿至满口,比原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针刺其舌两旁下廉泉穴,病势转凶,将至颠 。张曰∶血实者宜决之。以 针磨令锋极尖,轻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约一二盏。如此者三次,渐而血少痛减肿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则愈。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燔针艾火,是何义也?
元顺帝之长公主驸马刚噶勒藏庆王,因坠马得一奇疾,两眼黑睛俱无,而舌出至胸,诸医罔知所措。广惠司卿聂济尔,乃伊芳 勒琨人也,尝识此症,遂剪去之。顷间复生一舌,亦剪之。又于真舌两边各去一指许,却涂以药而愈。(《辍耕录》。)
宋度宗欲赏花,一夜忽舌肿满口,蔡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掺而愈。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之臣使。蒲黄活血凉血,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芝隐方本《本草纲目》。)
《仙传外科》云∶有人偶含刀在口,割舌已垂未断,一人用鸡子白皮袋之,糁止血药于舌根,以蜡化蜜调冲,和膏敷鸡子皮上。三日接住,乃去皮,只用蜜蜡勤敷,七日全安。若无速效,以金创药参治之。用鸡子白皮,但取其软而薄,护舌而透药也。(《本草纲目》。)
凌汉章治一男子,病后舌吐。凌兄亦知医,谓曰∶此病后近女色太早也。舌者心之苗,肾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阴虚,其穴在左股太阳,是当以阴攻阳。凌曰∶然。如其穴针之,舌吐如故。凌曰∶此知泻而不知补也。补数剂,舌渐复故。(《明史》。)
何首庸治前锋赖将军,舌本肿,出不能缩。何曰∶心气亟热也,倘久则饮食不下死矣。炙饮器灼之,肿消,再投以汤剂立愈。(《云南通志》。)
龚子才治一人舌肿,舒退场门外。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其热当责诸心脾二经,经所谓热胜则肿也。用萆麻子去壳,纸裹捶出油透纸,作烧捻烟熏之,内服清利心脾之剂而愈。(不外益元合导赤。)
一人舌青黑有刺,乃热剧也。欲以舌贴土壁上稍可。良由思虑过度,怒气所得。为制一方,名清心散,服之即效。赤茯苓、枣仁、麦冬、胡麻仁、黄连各一钱,远志五分,木通、连翘各八分,甘草三分,清水煎。
一膏粱之人患舌肿,敷服皆消肿之药,舌肿势急。与刺舌尖及两旁,出紫血杯许,肿消。二更服犀角地黄汤二剂,翌早复肿胀。仍刺去紫血杯许,亦消一二。仍服前汤,良久舌大肿,又刺去黑血二杯许,肿渐消。忽寒热作呕,头痛作晕,脉浮洪而数,此邪虽去而元气愈伤。与补中益气倍参、 、归、术,四剂而安,又数剂而愈。
郑秋官过饮,舌本强肿,语言不清。此脾虚湿热,用补中益气加神曲、麦芽、干葛、泽泻而愈。
柴屿青治满少司农讳兆惠,内阁侍读,同在军机处值宿,患重舌肿痛。问曰∶曾服通经散泻火,而病不除,何也?答曰∶火有诸经,岂可混治诛伐无过?幸汝年少,未至大害。诊其右关洪实,胃火特甚。时已薄暮,清胃散一服,而次早霍然。
薛立斋治一妇人,善怒,舌痛烦热。或用降火化痰药,前症益甚,两胁作胀。又服流气饮,肚腹亦胀,经行不止。此肝虚不能藏血,脾虚不能摄血,而前药复伤也。用加味归脾汤加五味子而愈。
学士吴北川,过饮痰壅,舌本强硬,服降火化痰药,痰气益甚,肢体不遂。薛作脾虚湿热治之而愈。
二守韩宗器,不慎起居,舌胀如菌,痰涌便秘,服芩、连、二陈之类,脉浮而数,欲针出血。薛谓此足三阴亏损之症,且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法当峻补其阴,毋损其血,况虚浮之脉乎?遂朝补脾肺,夕滋肾肝而愈。后因大劳,面目俱赤,遍身瘙痒。时已仲冬,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乃用制火壮水之剂而愈。
摇城金允文,舌胀吐痰,反服降火化痰,针刺出血,便秘痰甚。诊之,左尺关洪数,右寸关弦数,用滋肾水、生肝血、益脾胃之剂,诸症少愈。因近火,头面赤,身痒,六脉弦数。薛谓∶此水竭火升之象,难免于春二月矣。于次年清明日果卒。
大尹王汝邻,两足发热,吐痰如涌,左尺数而无力。此足三阴虚,彼反服四物、二陈、知、柏之类,喉舌作痛。又服清热败毒之剂,其舌如赤桃,脉洪数而无力。此脾肺弱,肾经亏甚,虚火上炎,水泛而为痰也。当滋化源以生肾水,遂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李莫安抚内子,夜半忽不能言,烛之乃舌下生一舌。急取《外台》一方,用新真蒲黄,罗细末敷之。如此五七次即愈,须吐去再敷。(《百乙方》。)
有人自行被颠,穿断舌心,血出不止。以米醋,用鸡翎刷所断处,其血即止。仍用真蒲、杏仁去皮尖、硼砂少许,研为细末,炼蜜调药,稀稠得所,噙化而安。(《得效方》。)
冯楚瞻治李工部,一日忽发热,牙床肿烂,舌起大泡,白胎甚浓,疼痛难忍。或用清解之药,口舌肿烂益甚,数夜不寐,精神恍惚,野狼狈不堪。其脉两关尺甚微,惟两寸稍洪耳。曰∶龙雷之火,亦能焚草木,岂必实热,方使口舌生疮乎?盖脾元中气衰弱,不能按纳下焦,阴火得以上乘,奔溃肿烂。若一清胃,中气愈衰,阴火愈炽。急为温中下二焦,使火有所接引而退舍矣。乃用白术八钱,炮姜三钱,温中为君;炒麦冬三钱,清上为臣;牛膝三钱,五味一钱,下降敛纳为佐;附子一钱五分,直暖丹田为使。如是数剂,精神渐复,肿者消而溃者愈矣。(来选入。)
一人无故舌缩,不能言,用芥菜子研末,醋调敷颈项下,即能言。服清脾降火等汤,再用紫雪冰片散,吹之而安。
钱国宾治板桥李氏仆刘二,与租房之妇私,年余不收其租。一日,主人算账无抵,刘二坐逼,妇恨将刘舌咬下二寸。延视,根肿满,汤水不下。制金疮药,用败龟板烧烟带黑色一两,血竭一钱,冰片三分,共末糁上,血痛俱止,肿尚未消。其人昏昏不省,梦关帝示以半红半白鸡豆大药一粒,用无根水吞,汝即生矣。惊觉难言,讨笔书。众人方知自是其肿渐消,可灌饮汤,至于薄粥。其舌长完,比前大小一样,日服参 归术汤愈。
蒋仲芳治一同学,年二十余,患腮肿。医以清凉散火之剂,不一夜舌忽肿塞口,命在须臾,叩门求救。诊其脉微细而数,大便四五日不行矣。微数虽属虚火,而便结又已属实。乃用百草霜吹舌上,内用酒蒸大黄五钱,肉桂一钱,引火下行,一剂而愈。
《医学纲目》:舌
舌属心脾二脏。经云∶心主热。又云∶在脏为心,在窍为舌。又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是舌属心也。又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属脾也。
《医碥》:舌
舌为心苗。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膀胱、三焦筋并结舌本。肝脉络舌本。
舌胎,见四诊察舌条。舌衄,详血门。舌肿痛,舌下肿似又生一小舌,名重舌。
肿硬不柔活,名木舌。皆心、脾、胃经蕴热,凉膈散(见发热)、栀子金花汤(见唇)、玄参升麻汤。热而痰盛者,清热化痰汤。重舌外治,桑皮、僵蚕、发灰,醋调敷舌下,金丹(见咽喉)吹更妙。并用黄连、犀角、山栀、丹皮、生地、木通、赤芍、麦冬、连翘、生甘草。木舌肿甚,色如猪肝,满口胀塞,先于舌尖或两旁刺之,又看舌下有如蝼蛄、卧蚕肿突者刺出紫血,棉蘸甘草水润之,用百草霜细研醋调敷舌上下,或同盐等分井花水调涂。凡舌肿胀,宜刺舌尖或舌上或两旁出血,惟舌下廉泉穴属肾经,慎刺,恐出血太过则喑。按木舌有不痛者,痰湿盛于热也。又有麻舌,火嘘痰沸故麻,或血虚气涩亦麻,理详痹门。舌强,舌肿必强,即木舌之不能柔活也,牛黄散。又用蛇蜕烧存性,全蝎等分,为细末敷之。又有痰涎滞其筋脉,不能转运而强者。(详中风门。)又有热极燥血不能荣其筋脉,拘急而强者,(详中风门。)甚则为卷缩。舌卷缩,肝经热极,血枯不能荣筋,故卷缩。又伤寒直中阴经,寒甚筋脉收引,亦卷缩。并详伤寒。然《经》谓∶邪客三焦之络,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又谓∶大肠筋病,转筋舌卷。则不止肝之一经为然可知,亦不止伤寒一证为然可知矣。
风寒湿所中而舌强卷缩,小续命汤。(见中风。)挟热,升麻汤加桔梗漱之,碧雪敷之。舌出不收,热甚,(纵长之与肿大,一也,故皆为热甚。)珠末、冰片等分敷之,内服黄芩、僵蚕、胆星、乌药、竹沥等,去痰清热。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愈后不能调摄,(阴阳易常有此。)与中毒、大惊、产后俱有之。甚有出数寸者,用巴豆一枚,去油取霜,纸捻卷之,内鼻中,舌自收,此治伤寒后不调摄者。产后者,朱砂末敷舌,令作产子状,以二女掖之,乃于壁外潜累盆盎,触倒作声,声闻而舌收矣。余者,雄鸡冠血浸舌,或冬青浓汁浸。舌纵流涎,涎从舌下廉泉穴出,乃肾火盛而逼津液上出也,神龟滋阴丸,(见痿芩)、连、栀、柏、竹沥、姜汁等可用。舌干裂,花粉散、泻心汤。舌生疮,甘露饮。口舌生疮。体倦食少,清热补血汤。不应,补中益气汤(见气)加五味子。思虑太过,血伤火动者,归脾汤(见血)加柴胡、栀子、丹皮。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渐至七八枚,名连珠疳,吹口疳药。(见口。)
《医碥》:舌
玄参 升麻 犀角 赤芍药 桔梗 贯众 黄芩 甘草(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煎。
□
贝母 天花粉 枳实(炒) 桔梗(各一钱) 黄芩 黄连(各一钱二分) 玄参 升麻(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
牛黄(研) 汉防己(各七钱半) 犀角(二钱半) 羚羊角屑 人参 桂心 牛蒡子(炒) 生地黄 炙甘草(各半两) 为细末,研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六分,连滓温服,不时。
□
升麻 赤芍药 人参 桔梗 干葛 甘草 上 咀,姜煎,温服。一方有黄连黄芩、大黄、玄参、麦门冬。
□
芒硝 青黛 寒水石 石膏( ,各飞、研) 朴硝 硝石 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汤二升,入诸药再煎,用柳枝不住搅令溶,方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冷即成霜,研末。每用少许,以津含化。如喉闭,以竹管吹入喉中。
□
花粉 胡连 黄芩(各八分) 僵蚕 藓皮(各五分) 大黄(五分) 牛黄 滑石(各二分五厘) 为末,竹叶汤服二钱。
□
当归 白芍 生地 麦冬 犀角 山栀 黄连(各一钱) 甘草 薄荷(各五分)
□
枇杷叶 石斛 黄芩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 炙甘草(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无时,温服。
□
当归(酒洗) 川芎 芍药 熟地黄(酒洗,各一钱) 玄参(七分) 知母 五味子 黄柏 麦门冬(去心) 柴胡 牡丹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
《医宗金鉴》:舌
舌乃心苗五内通,毒火一犯先见形,赤紫黑肿并舒弄,总以清热犀角平。
[注]
舌为心苗,内通五脏,毒热举发,舌先受之,或赤或紫,或黑或肿,舒舌弄舌,种种不一,要皆热留于心而使然也,治宜清热为主,以加味犀角汤治之。
(加味犀角汤)
荆芥防风牛蒡子炒生甘草桔梗升麻犀角麦冬去心栀子 黄连石膏煅水煎服。
(方歌)
加味犀角能散热,荆防牛蒡同甘桔,升麻犀角麦门冬,栀子黄连石膏捷。
《证治准绳·类方》:舌
小续命汤(见中风。)
升麻散(《济生》) 治热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升麻 赤芍药 人参 桔梗 干葛 甘草上 咀,姜煎温服。一方,有黄连、大黄、黄芩、玄参、麦门冬。
碧雪(《和剂》) 治积热口舌生疮,心烦喉闭。
芒硝 青黛 寒水石 石膏( 。各飞研) 朴硝 硝石 甘草 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汤二升,入诸药再煎,用柳枝不住搅令熔,方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冷即成霜,研末。每用少许,以津含化。如喉闭,以竹管吹入喉中。
《本事方》虚壅上攻,口舌生疮。
草乌(一个) 南星(一个) 生姜(一块)
为末,临卧醋调作掩子,贴手脚心。
三黄丸(见发热。)
龙石散(《三因》) 治上膈蕴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寒水石( ,三两) 朱砂(二钱半,另研) 龙脑(半字。)
为末,少许掺患处。小儿疹毒攻口,用五福化毒丹后用此。
清热补气汤 治中气虚热,口舌如无皮状,或发热作渴。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酒洗) 芍药(炒。各一钱) 升麻 五味子 麦门冬 玄参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如不应加炮姜,更不应加附子。
清热补血汤 治口舌生疮,体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涩热痛。
当归(酒洗) 川芎 芍药 熟地(酒洗。各一钱) 玄参(七分) 知母 五味子 黄柏 麦门冬(去心) 柴胡 牡丹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治之。
六味丸 八味丸(俱见虚劳。) 凉膈散(见发热。) 加味归脾汤(即本方加当归、柴胡、山栀、丹皮。见健忘。)
玄参升麻汤 治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木舌舌肿,或连颊两项肿痛。
玄参 升麻 犀角 赤芍药 桔梗 贯众 黄芩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
清热化痰汤 治上焦有热,痰盛作渴,口舌肿痛。
贝母 天花粉 枳实(炒) 桔梗(各一钱) 黄芩 黄连(各一钱二分) 玄参 升麻(各七分)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小柴胡汤(见往来寒热。) 八珍汤(见虚劳。)
《证治准绳·幼科》:舌
舌者,心之候,脾之脉,络于舌也,二经有热,无所于泄,而发于舌。如舌络微紧,时时舒舌,谓之弄舌。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小,谓之重舌。舌渐渐肿大,塞满口中,谓之木舌。〔曾〕凡为此证,是脾与心肝,屡受极热,有所谓重舌、木舌,又谓之舌黄、鹅口,名虽异,皆热也,大抵重舌生于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络脉系舌傍,肝之络脉系舌本,心之络脉系舌根,凡此三经或为湿热风寒所中,则舌卷缩,或舒长,或肿满,宜消黄散、绿袍散主之,及当归散、羌活散、与服。
当归散(发热) 羌活散(发热)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