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岩
《马培之医案》:乳岩
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胃与脾相连,乳岩一症,乃思虑挹郁,肝脾两伤,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意不遂,经络枯涩,痰气郁结而成。两乳房结核有年则攀痛牵连筋,肝阴亦损,气化为火,阳明郁痰不解,虑其长大成为岩症,速宜撇去尘情,开怀解郁,以冀消化乃吉。拟方候裁。
西洋参 童便制香附 青皮(蜜炙) 川贝母 全栝蒌 赤白芍 毛菇 陈皮 夏枯草 清半夏 当归 佩兰叶 红枣头
乳岩破溃,乳房坚肿、掣痛,定有翻花出血之虞。难治之症。姑拟养阴清肝。
中生地 当归 白芍 黑栀 生甘草 羚羊片 丹皮 栝蒌 大贝母 连翘 蒲公英
乳岩一年肿突,红紫甫溃,两目筋脉掣痛,难治之症。勉拟养阴清肝。
北沙参 麦冬 大贝 丹皮 当归 羚羊片 黑栀 连翘 甘草 泽兰 夏枯草 藕
肝郁乳核气化为火,抽引掣痛,恐酿成乳岩大症,宜清肝汤主之。
当归 栝蒌 丹皮 夏枯草 连翘 大贝 黑山栀 泽兰 北沙 白芍 金橘叶
血不养肝,肝气郁结,右乳胀硬,乳头掣痛,势成岩症。急为清肝解郁,冀消化为要。
全栝蒌 青皮 甘草 白术 薄荷 当归 柴胡 白芍 黑栀 丹皮 蒲公英 橘叶
暴怒伤阴,厥气火偏旺,与阳明之痰热交并于络,以致乳房坚肿,颈颜链接数核,或时掣痛,已成岩症,脉数右洪,气火不降,谨防破溃。急为养阴清肝。
羚羊片 天门冬 全栝蒌 大贝 丹皮 黑栀 鲜石斛 连翘 泽兰 赤芍 黑元参 蒲公英
气虚生痰,阴虚生热,气火夹痰交并络中,乳岩坚肿,痛如虫咬。此阳化内风,动扰不宁,每遇阴晦之日,胸闷不畅,阴亏液燥。宜养阴清气化痰,缓缓图之。
天冬 羚羊 夜合花 橘叶 郁金 海蛰 蒌仁 茯苓 川贝母 泽兰 连翘 勃荠
乳核掣痛已减,肝火未清,脉尚弦数,仍以前法。
全栝蒌 白芍 当归 丹皮 夏枯草 连翘 北沙参 大贝 黑栀 泽兰 合欢花 橘叶
肝气夹痰,左乳房结核三月,幸未作痛,可冀消散。宜清肝散结。
当归 柴胡 连翘 赤芍 香附 僵蚕 青皮 大贝 夏枯草 栝蒌 蒲公英 橘叶
《奇效简便良方》:乳岩
乳中初起坚硬一粒如豆大,渐至如蛋大,七八年必破,破则难治
生螃蟹壳,瓦上
《济阴纲目》:乳岩
丹溪云∶妇人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遏,时日累积,脾气消沮,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鳖棋子,不痛不痒,十数年后,方为疮陷,名曰乳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于始生之际,便能消释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后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予族侄妇年十八岁时曾得此证,审其形脉稍实,但性躁急,伉俪自偕,所难者从姑耳,遂以单方青皮汤,间以加减四物汤,行经络之剂,两月而安。
此病多因浓味湿热之痰停蓄膈间,与滞乳相搏而成,又有滞乳因儿口气吹嘘而成,又有拗怒气激滞而生者。 石膏烧桦皮栝蒌子甘草节青皮,皆神效药也。妇人此病,若早治之便可立消,有月经时悉是轻病,五六十后无月经时,不可作轻易看也。(经通肝气能散,经止则血枯矣)
一妇年六十,浓味郁气而形实多妒,夏无汗而性急,忽左乳结一小核,大如棋子,不痛,自觉神思不佳,不知食味,才半月,以人参调青皮、甘草末,入生姜汁细细呷,一日夜五六次,至五七日消矣。此乃妒岩之始,不早治,隐至五年十年以后发,不痛不痒,必于乳下溃一窍如岩穴,出脓,又或五七年十年,虽饮食如故,洞见五内乃死(惜哉)。惟不得于夫者有之,妇人以夫为天,失于所天,乃能生此。此谓之岩者,以其如穴之嵌岈空洞,而外无所见,故名曰岩。患此者必经久淹延,惟此妇治之早,正消患于未形,余者皆死,凡十余人。又治一初嫁之妇,只以青皮甘草与之安。
龚氏曰∶妇人乳岩始有核肿,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年方成疮。初便宜多服疏气行血之药,须情思如意则可愈,如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脓水浸淫胸腹,气攻疼痛,用五灰膏去蠹肉生新肉,渐渐收敛。此疾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人未破者尚可治,成疮者终不可治,宜服十六味流气饮。
薛氏曰∶乳岩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证,大抵郁闷则脾气阻,肝气逆,遂成隐核,不痛不痒,人多忽之,最难治疗。若一有此,宜戒七情,远浓味,解郁结,更以养血气之药治之,庶可保全,否则不治。唯一妇服益气养荣汤百余剂,血气渐复,更以木香饼灸之,喜其谨疾,年余而消。余不信,乃服克伐行气之剂,如流气饮败毒散,反大如覆碗,自出清脓,不敛而殁。
李氏曰∶有郁怒伤肝脾,结核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年后,外肿紫黑,内渐溃烂,名曰乳岩,滴尽气血方死,急用十六味流气饮及单青皮汤兼服,虚者只用清脾解郁汤,或十全大补汤,更加清心静养,庶可苟延岁月。经年以后,必于乳下溃一穴出脓,及中年无夫妇人,死尤速。惟初起不分通何经络,急用葱白寸许,生半夏一枚,捣烂,为丸如芡实大,以绵塞之,如患左塞右鼻,患右塞左鼻,二宿而消。(有如是之神)
青皮散 治乳岩初起如鳖棋子,不痛不痒,须趁早服之,免致年久溃烂。
青皮 甘草上为末,用人参煎汤,入生姜汁调,细细呷之,一日夜五六次,至消乃已,年少妇人只用白汤调下。
十六味流气饮 治乳岩。
当归 川芎 白芍 黄 人参 官桂 浓朴 桔梗 枳壳 乌药 木通 槟榔 白芷 防风紫苏 甘草上锉一剂,水煎,食远临卧频服,外用五灰膏去其蠹肉,生新肉,渐渐收敛。(五灰膏见痔漏门。乳岩之病,大都生于郁气,盖肝主怒,其性条达,郁而不舒,则曲其挺然之质,乳头属厥阴经,其气与痰时为累积,故成结核,兹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 、归、芍以补气血,官桂血药以和血脉,且又曰木得桂而枯,乃伐木之要药,其不定分两者,以气血有浓薄,病邪有浅深,又欲人权轻重也) 乳痈加青皮。
益气养荣汤 治抑郁及劳伤血气,颈项两乳或四肢肿硬,或软而不赤不痛,日晡微热,或溃而不敛,并皆治之。
人参 白术(炒,各二钱) 茯苓 陈皮 贝母 香附子 当归(酒拌) 川芎 黄 (盐水拌炒)
熟地黄(酒拌) 芍药(炒) 桔梗 甘草(炒,各一钱)
上锉一剂,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此方以六君子汤去半夏加贝母,合四物汤,外加香附黄 桔梗者也,为调理之剂)。胸痞,减人参、熟地黄各三分;口干,加五味子、麦门冬;
往来寒热,加软柴胡、地骨皮;脓清,加人参、黄 ;脓多,加川芎、当归;脓不止,加人参、黄、当归;肌肉迟生,加白蔹、官桂。
木香饼 治一切气滞结肿,或痛或闪 ,及风寒所伤作痛,并效。
木香(五钱) 生地黄(一两)
上木香为末,地黄杵膏和匀,量患处大小作饼,置肿处,以热熨火熨之。
《寿世保元》:乳岩
妇人乳岩。始有核肿。如围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年方成疮。初便宜服疏气行血之药亦须情思如意则可愈。如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形。或如人口有唇。赤汁。脓水浸淫胸胁。
气攻疼痛。用五灰石膏。出其蠹肉。生新肉。渐渐收敛。此症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人。未破者尚可治。成疮者终不可治。宜服
十六味流气饮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人参 乌药 槟榔 防风 黄 (蜜水炒) 官桂 浓朴(姜炒) 桔梗 枳壳(去穣) 木香 白芷 紫苏 甘草
上锉。生姜煎服。乳痈。加青皮。亦治痘疹后。余毒作痈瘤。
一治妇人乳岩永不愈者。
桦皮 油核桃(各等分烧灰存性) 枯矾 轻粉(二味加些)
共为细末。香油调敷。
一治妇人乳痈乳岩。初起时。先服荆防败毒散一剂。以败其毒。次进蒲公英连根叶捣汁入酒饮之。将渣敷于患处。立效。败毒散即人参败毒散。(方见伤寒。)去人参。加防风、荆芥、连翘是也。
一妇人年逾三十。每怒后乳内作痛或肿。此肝火所致。与小柴胡合四物汤加青皮、桔梗、枳壳、香附而愈。彼欲绝去病根。自服流气饮。遂致朝寒暮热。益加肿毒。此血被损而然。予与八珍汤三十余剂。喜其年壮。元气易复而愈也。
一妇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劳症也。属肝经血少所致。先与神效栝蒌散四剂。更隔蒜灸之。肿少退。再服八珍汤。倍加香附、夏枯草、蒲公英。仍间服前散。月余而消。亦有乳疽一症。其状肿硬木闷。虽破而不溃。肿亦不消。尢当急服此散。及用蒜灸。此二症乃七情所伤。气血所损。亦劳症也。宜戒怒。节饮食。慎起居否则不治。
一妇人患痈。气血颇足。但疮口不合。百法不应。予与栝蒌神效散。四剂少可。更与四及豆豉饼灸之而愈。又一妇人患此未溃。亦与此方三剂而消。良甫云。如有乳劳。便服此药可杜绝病根。如毒已成。能化脓为水。毒未成者。则从大小便中散之。
小柴胡汤(方见妇人虚劳) 四物汤 八珍汤(俱见补益)
《外科全生集》:乳岩
初起乳中生一小块,不痛不痒,症与瘰 恶核相若,是阴寒结痰,此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其初起以犀黄丸,每服三钱,酒送,十服痊愈。或以阳和汤加土贝五钱煎服,数日可消。倘误以膏贴药敷,定主日渐肿大,内作一抽之痛,已觉迟治,若皮色变异,难以挽回。
勉以阳和汤日服,或以犀黄丸日服,或二药每日早晚轮服,服至自溃,用大蟾六只,每日早晚取蟾破腹连杂,以蟾身刺孔,贴于患口,连贴三日,内服千金托里散,三日后接服犀黄丸。十人之中,可救三四。溃后不痛而痒极者,断难挽回。大忌开刀,开则翻花最惨,万无一活。男女皆有此症。
马曰∶乳岩乃心肝二经,气火郁结,七情内伤之病,非阴寒结痰,阳和汤断不可服,服之是速其溃也,溃则百无一生。惟逍遥散最为稳妥,且犀黄丸内有乳香、没药、麝香,辛苦温燥,更当忌投。
《外科心法要诀》:乳岩
乳岩初结核隐疼,肝脾两损气郁凝,核无红热身寒热,速灸养血免患攻。耽延续发如堆栗,坚硬岩形引腋胸,顶透紫光先腐烂,时流污水日增疼。溃后翻花怒出血,即成败证药不灵。
【注】此证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自乳中结核起,初如枣栗,渐如棋子,无红无热,有时隐痛。速宜外用灸法,内服养血之剂,以免内攻。若年深日久,即潮热恶寒,始觉大痛,牵引胸腋,肿如覆碗坚硬,形如堆栗,高凸如岩,顶透紫色光亮,肉含血丝,先腐后溃,污水时津,有时涌冒臭血,腐烂深如岩壑,翻花突如泛莲,疼痛连心。若复因急怒,暴流鲜血,根肿愈坚,期时五脏俱衰,即成败证,百无一救;若患者果能清心涤虑,静养调理,庶可施治。初宜服神效栝蒌散,次宜清肝解郁汤,外贴季芝鲫鱼膏,其核或可望消。若反复不应者,疮势已成,不可过用克伐峻剂,致损胃气,即用香贝养荣汤。或心烦不寐者,宜服归脾汤;潮热恶寒者,宜服逍遥散,稍可苟延岁月。如得此证者,于肿核初起,即加医治,宜用豆粒大艾壮,当顶灸七壮,次日起 ,挑破,用三棱针刺入五六分,插入冰螺散捻子,外用纸封糊,至十余日其核自落,外贴绛珠膏、生肌玉红膏,内服舒肝、养血、理脾之剂,生肌敛口自愈。
乳岩图(图缺)
季芝鲫鱼膏
活鲫鱼肉 鲜山药(去皮,各等分)
上共捣如泥,加麝香少许,涂核上,觉痒极,勿搔动,隔衣轻轻揉之,七日一换,旋涂即消。
【方歌】鲫鱼膏贴乳岩疾,肿如覆碗似堆栗,山药同研加麝香,涂于患处七日易。
冰螺捻
砂(二分) 大田螺(去壳,线穿晒干,五枚) 冰片(一分) 白砒(即人言。面裹煨熟,去面用砒,一钱二分)
将螺肉切片,同白砒研末,再加 片同碾细,以稠米糊,搓成捻子,瓷罐密收。用时将捻插入针孔,外用纸糊封,贴核上勿动,十日后四边裂缝,其核自落。
【方歌】冰螺捻消诸核 , 砂螺肉煨白砒,再加冰片米糊捻,乳岩坚硬用之宜。
神效栝蒌散(见乳劳)
香贝养荣汤(见项部上石疽)
清肝解郁汤 归脾汤(俱见乳中结核)
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
绎珠膏 生肌玉红膏(俱见溃疡门)
《万病回春》:乳岩
妇人乳岩,始有核肿,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年方成疮。初便宜多服疏气行血之药,须情思如意则可愈。如成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脓水浸淫胸腹,气攻疼痛。用五灰膏去蠹肉,生新肉,渐渐收敛。此疾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人。未破者,方可治;成疮者,终不可治。宜服十六味流气饮。
十六味流气饮 治乳岩。
当归 川芎 白芍、黄 人参 官桂 浓朴 桔梗 枳壳 乌药 木香 槟榔 白芷 防风 紫苏甘草
乳痈加青皮。亦治痘疹余毒作痈瘤。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临卧频服。
《医宗金鉴》:乳岩
【方歌】乳岩初结核隐疼,肝脾两损气郁凝,核无红热身寒热,速灸养血免患攻。耽延续发如堆栗,坚硬岩形引腋胸,顶透紫光先腐烂,时流污水日增疼,溃后翻花怒出血,即成败证气不灵。
【注】此证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自乳中结核起,初如枣栗,渐如棋子,无红无热,有时隐痛。速宜外用灸法,内服养血之剂,以免内攻。若年深日久,即潮热恶寒,始觉大痛,牵引胸腋,肿如覆碗坚硬,形如堆粟,高凸如岩,定透紫色光亮,肉含血丝,先腐后溃,污水时津,有时涌冒臭血,腐烂深如岩壑,翻花突如泛莲,疼痛连心。若复因急怒,暴流鲜血,根肿愈坚,斯时五脏俱衰,即成败证,百无一救;若患者果能清心涤虑,静养调理,庶可施治。初宜服神效栝蒌散,次宜清肝解郁汤,外贴季芝鲫鱼膏,其核或可望消。若反复不应者,疮势已成,不可过用克伐峻剂,致损胃气,即用香贝养荣汤。或心烦不寐者,宜服归脾汤;潮热恶寒者,宜服逍遥散,稍可苟延岁月。如得此证者,于肿核初起,即加医治,宜用豆粒大艾壮,当顶灸七壮,次日起疱,挑破,用三棱针刺入五、六分,插入冰螺散捻子,外用纸封糊,至十余日,其核自落,外贴绛珠膏、生肌玉红膏,内舒服肝、养血、理脾之剂,生肌敛口自愈。
又方:季芝鲫鱼膏
组成:活鲫鱼肉鲜山药(去皮,各等分)
上共捣如泥,加麝香少许,涂核上,觉痒极,勿搔动,隔衣轻轻揉之,七日一换,旋涂将消。
【方歌】鲫鱼膏贴乳岩疾,肿如覆碗似堆栗,山药同研加麝香,涂于患处七日易。
又方:冰螺捻组成:硵砂(二分)
大田螺(去壳,线穿晒干,五枚)
冰片(一分)
白砒(即人言,面果煨熟,去面用砒)
将螺肉切片,同白砒研末,再加硵片同碾细,以稠米糊搓成捻子,磁罐蜜收。用时将捻插入铁孔,外用纸糊封,贴核上勿动,十日后四边裂缝,其核自落。
【方歌】冰螺捻消诸核历,硵砂螺肉煨白砒,再加冰片米糊捻,孔岩坚硬用之宜。
又方:神效栝蒌散(见乳劳)
香贝养荣汤(见项部上石疽)
清肝解郁汤、归脾汤(俱见乳中结核)
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
绛珠膏、生肌玉红膏(俱见溃疡门)
《竹林女科证治》:乳岩
乳岩属肝脾二脏郁怒,气血亏损,故初起小核结于乳内,肉色如故。其人内热夜热,五心发热,肢体倦瘦,月经不调。用加味逍遥散(方见前产门不闭条中)、神效栝蒌散(方见上乳痈条中)、加味归脾汤多服自消。
若积久渐大 岩色赤出水,内溃深洞为难疗,宜银花汤。未成者消,已成者溃,已溃者收功。
加味归脾汤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酸枣仁(各二钱) 远志(制)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柴胡 栀子(炒,各一钱)
上加圆眼七枚,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银花汤
金银花 黄 (各五钱) 当归(八钱) 甘草(一钱八分) 枸橘叶(即臭橘叶,五十片)
水酒各半,煎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