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魔走火
《张氏医通》:入魔走火
人天境内。三教同源。入圣超凡。趋舍各异。医司苍生之命。体法王之心。凡三教九流。疾厄之苦。如萃一身。皆当贯彻其旨。庶无自欺之弊。尝闻师尼寡妇之治。与常人有别。岂衲子参堂打七之入魔。炼士坐功运气之走火。与常人无异耶。余虽不敏。业尝究心斯道。遍考方书。从无及此。每见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入于魔境。或丧志如木偶。或笑啼癫妄。若神祟所凭。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详推治例。与不得志人郁悒 傺之候。不甚相远。但其间多挟五志之火。虽有虚证虚脉。一切温补助阳涩精药。概不可施。多有涤痰安神不应。服大剂独参汤而愈者。有安神补气不应。服六味地黄兼滋肾丸而愈者。有涤痰降火不应。后服天王补心丹经岁不辍而愈者。然此皆下根人。执迷不省。随其所着而流入识神矣。更有业种魔根。诡遇名师。为藏身悔过之地。始焉非不勇猛。善知识见其略有见地。稍加策厉。安知其进锐者其退速。未几本性炽然。恣行贪着。集成异端。嗔痴暴戾。淫杀盗妄。靡所不至。此宿世定业。虽诸佛不能化导。岂药石能治乎。至于修真炼气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纳为务。乃至气乱于中。火炽于外。而为怔忡痞逆。躁扰不宁等患。慎不可妄行耗气散表之药。为害莫测。况有不能秘精啬神。真气不能外廓内充。为风寒所侵。水谷所犯。惟黄 建中、枳实理中为正治。其余七情六气。以意逆之。或有过剂伤中。虚火为患者。大剂独参汤以敛之。即有得其术者。真气初调之时。一身阴气赶散。腹痛肠鸣不已。虫垢悉从魄门而出。自后真气方得内守。可以结胎。可以辟谷。当此切勿误认为病而饵汤药以耗真气。不特前功尽废。且有性命之虑。亦有居处失宜。不能调制其火。胎息不安者。独参汤送养正丹。取丹砂、铅汞之同气相求。自然胎息安和。医师不谙。见其灼热燔蒸。误认客邪散表。势必昆 飞焰。玉石俱焚矣。不特发表当禁。一切辛散走气。苦寒伤阳。沉降助阴药。咸宜远之。
大抵炼气之道。以阳为宝。纯阳为仙。纯阴则鬼。此理之最显者。用药不可不知。近世医术浅陋。药石无功。多有沿袭坐功却病之法。不过欲断除妄念。勘破关头。昧者不能果决。每致壮火飞腾。头面赤热。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脱之候。亦有阴气消亡。强阳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下脱之候。急乘欲脱未脱时。峻投保元汤下灵砂丹。以救上脱。数进生料六味下黑锡丹。以固下脱。屡奏奇功于反掌间。当知精津血液。总藉神气之统摄也。曷观世俗三教所习。趋舍虽异。而致病之由。皆不离于色相。苟能静究其理。妄希图治。而曰无贼于人。吾未敢信以为然。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