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
《证治准绳·幼科》:轻重
〔钱〕凡疮疹若出辨视轻重,若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痘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白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如针孔者热剧也。青干黑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寒,必归肾变黑,难治。〔海〕或热极反兼水化者,亦能变黑,当以凉药主之,不可不察,以脉别之可也。或有出色正者,内素有热,头反陷,色或灰青似黑,中有针眼下陷,当急以清凉药疏之,便结者大黄、牵牛之类,便软者金花丸之类主之。
〔陈〕轻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等。头面稀少。眼中无。根窠红。肥满光泽。
重者一齐并出。密如蚕种。身热腹胀。疮灰白色。稠密无缝。泻渴不止。头温足冷。
轻变重。犯房室。不忌口。先曾泻。饮冷水。饵凉药。
重变轻。避风寒。常和暖。大便稠。不燥渴。忌生冷。忌外人。
上,饮冷水,饵凉药,若内有实热者不须忌之。
二日三日,痘疮始见,微微才出如粟米大,或如黍米大,或如绿豆大,似水珠光泽明净者佳,不须服药。
四日五日,痘疮大小不等,根窠红活,光泽明净者轻。如稠密陷顶,灰白色泻渴者重。
六日七日,痘疮肥红光泽者轻。如身温气促,口干腹胀,足指冷者重。
八日九日,痘疮长足,肥满苍蜡色者轻。如寒战闷乱,腹胀烦渴,气急切牙者,至重也。
十日十一日,痘疮当靥,疮痂欲落而愈。如身热闷乱,腹胀泄泻,寒战切牙者重。
〔翁〕轻痘歌 热缓神清痘小稀,根窠红活出参差,四肢温暖无寒热,乳食如常渴泻除,太阳面颊俱光润,手足累累圆似珠,更兼腰项当心少,但宜调护不须医。
重痘歌 初热一日即便出,稠密鲜红减饮食,泄泻烦渴头面多,红 夹疹二便涩,平阔灰白欠光明,疔毒脓疮水流湿,若此重证须预防,莫待临期有疏失。
〔万〕古人云∶轻变重,重变轻,轻者,指出稀者,里外肥红者,人见其轻,遽生怠忽之心,不避风寒,不节饮食,不慎禁戒,不择医巫,以致感风寒则生外热,伤饮食则生内热,热气熏蒸,或翻出疮痘稠密者,或痘后目盲发痈者,或腹胀,或烦躁,或吐利,犯禁戒则为瘙痒,为溃烂,医之误,则补所不当补,泻所不当泻,巫之诬,则咒水洒之以伤其表,令之饮水以伤其里,往往变为重疾,归之气数,抑何愚哉。重者,指出密者,外黑里赤者,外白里黑者,能存忧惧之心,适寒温,慎饮食,禁戒必守,医巫必择,自然易发易靥,能变为轻,非人能胜天乎。
辨不药而愈
痘脚稀疏 根窠红绽 不泻不渴 乳食不减 四肢温和 身无大热以上六证,并不须服药,惟宜善加调护,须使房室温盎,屏诸秽气,忌见外人,毋犯房色,及往来妇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烧大黄、苍术,以辟恶气,勿宜烧沉、檀、降真、乳香、脑、麝,帏帐之内,宜悬胡荽,或以胡荽渍酒、喷床帐,并烧木香为佳。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返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辨五不治证
痒塌,寒战切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渴不宁。灰白色陷顶,腹胀。头温足冷,闷乱饮水。气促泄泻渴。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