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嚏
《医学纲目》:欠嚏
肾主欠嚏。经云∶肾为欠为嚏是也。
□
运气 欠嚏有三∶
一曰寒。经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寒清时举,鼽嚏喜悲数欠是也。
二曰火。经云∶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嚏欠是也。
三曰湿郁其火。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阴始凝,民病中热嚏欠是也。
《医碥》:欠嚏
呵欠者必伸腰,故又名欠伸。《经》谓∶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主夜、卧。阳主上,阴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入行于阴,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此从阳之阴,由动入静之机也。一人病吐血斗余,烦躁不得卧,证甚危迫。延予至时,已半夜,闻其欠声,予曰∶不死矣。知阴犹在也,药之而愈。
《经》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嚏。河间谓∶鼻中痒,因气喷作声。
鼻为肺窍,痒为火化,(火甚则痛,微则痒也。)火干于肺,发于鼻,故痒而嚏也。或以物扰鼻亦嚏者,扰者亦属火也。或视日而嚏者,太阳火曜于目,热气内通于鼻,痒而嚏也。仲景云∶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即伤风浅证,风在皮毛,郁其阳气于肺,气盛化涕以出,郁勃而嚏也。色和,谓病浅耳。)可见嚏由气盛,郁勃使然,故阳虚者无嚏,得嚏则为佳兆。
《张氏医通》:欠嚏
经云。肾为欠为嚏。气郁于胃。故欠生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
胃为二阳。肾为一阴。以胃虚气郁于中则为噫。肾虚经郁于下则为欠。内经虽以欠隶诸胃。
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呼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若少阴气不下应。胃气虽虚。郁上泄。则但呼而不欠也。
人之嚏者。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金匮云。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气虚寒。不能上温肺气。则善呼。不能下引肾气。则善欠。故呼欠。虽主胃气不舒。实缘肾气郁伏所致。若中寒而加火迫津气。或风激水液。皆清涕出。纵由士虚不能御邪之故。设兼客邪发热。而色和善嚏者。此表气尚强。逼邪上走空窍也。亦有里虚不能拒邪而为下利者。知其人必有陈寒。无阳气以发越其邪。故欲嚏而不能也。
河间曰。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外风欲入而内火拒格。故发为嚏。有嚏则风邪随气而散。不能入伤于经。是以伤风有嚏为轻。
石顽曰。内经金匮。虽有嚏欠之因。却无方药主治。守真以伤风有嚏为轻者。其人阳气和利。
虽有风邪。自能随气鼓散。可无藉于汤药也。于此有人素蕴湿热。加以客邪。鼻塞不闻香臭。服细辛、辛夷等药百余剂。每当微风。即嚏不已。三嚏之后。清涕如注。脑户隐隐掣痛。诸治罔效。因思金匮中寒家清涕善嚏之说。遂取钟乳专温肺气之品。助以人参温中。黄 实卫。鹿茸固髓。黄牛脑和丸。空腹服三十丸。饵及两月。数年之病。随手而愈。
《证治准绳·杂病》:欠嚏
肾主欠嚏。经云∶肾为欠为嚏是也。运气欠嚏有三∶一曰寒。经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寒清时举,鼽嚏,喜悲,数欠是也。二曰火。经云∶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嚏欠是也。三曰湿郁其火。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阴始凝,民病中热,嚏欠是也。
【欠伸】经云∶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王注云∶气郁于胃,故欠生焉。运气欠伸皆属风。经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善伸数欠,治以辛是也。《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针灸欠伸有二法∶此其一也。其二取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视盛、虚、热、寒、陷下调之也。仲景云∶中寒家,善欠。
【嚏】《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荥、眉本。一曰眉上也。运气嚏有三∶一曰热火。经云∶少阴司天之政,热病生于上,民病血溢,鼽嚏。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病嚏鼽衄。又云∶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又云∶少阳所至为鼽嚏。又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治以诸寒是也。二曰金不及火乘之。经曰∶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者是也。三曰燥金。经云∶阳明所至,为鼽嚏是也。
刘河间云∶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或故以物扰之痒而嚏者,扰痒属火故也。或视日而嚏者,由目为五脏神华,太阳真火晃曜于目,心神躁乱而热发于上,则鼻中痒而嚏也。仲景云∶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