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论
《冯氏锦囊秘录》:七情论
夫七情本属无形,然出于有形,五脏神明之用,而寓于盈虚气血之间,无日不有也。节制有常,何病之有?作用太过,胜克相乘,便为内伤。元气之邪,本出五脏之虚滞,则不去而为实,祸起萧墙,盗泄精滋,贼害情性,非若外邪先由皮毛以渐而入,只伤躯谷气血者,比如过喜则伤心,而神浮肺散。《经》曰∶暴喜伤阳。《灵枢》曰∶喜乐无极,则伤魄。如过怒则伤肝,而魂飞精散。《经》曰∶暴怒伤阴。如过忧则伤意。而气滞神衰。《经》曰∶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灵枢》曰∶忧愁不解则伤意。如多思则伤脾,而意郁倦怠,昼思过度则伤阳,夜思过度则伤阴。《经》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灵枢》曰∶怵惕思虑则伤神。如过悲则气促神乱,火热亢极,反兼水化,五液俱出。《灵枢》曰∶悲哀动中则伤魂。如恐同伤肾,精却气下。《灵枢》曰∶恐惧不解则伤精。如惊则气乱。《经》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然徒知受惊伤于心,而不知五脏俱能伤之。盖五脏皆藏神,神也者,虚灵变化之谓,非瑰然无知者也。且人之气血,昼夜循环不息,气血所至之处,迟惊所触,则真气耗散,而患不足之病。若气血错乱,而致逆滞,则患有余之症。有余者,病机也。不足者,正气也。如房劳时受惊,则所伤在肾;饮食时受惊,则所伤在胃之类。但惊气先入心者,以心主神也,夹别症而伤及他脏者,以无形之惊气易散,而有迹之疾病难消也。明此则七情内起之病,与六淫外来之邪不同矣。百病立名虽繁,然不越阴阳、五行、生克、六淫、七情、五火与饮食劳倦相挟传变而已。《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者,此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