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水
《痘疹心法要诀》:呛水
毒壅会厌水难纳,溢水气喉呛始发,咽喉肿痛道路狭,甘桔解毒皆妙法。
【注】呛水者,因火盛毒壅会厌门也。盖咽门司纳饮食,一为毒热所壅,则必肿痛,水不易入,溢于气喉,故气喷出而呛作矣,宜用加味甘桔汤,或加味解毒汤亦可。此证见于七日前者,俱属恶候。若七日已后,外痘蒸长光润而作呛者,是咽门痘长,壅窒道路而使然也,至结痂则呛自止。治者当于毒盛之痘,预用清理气道之药,不使热毒侵犯,自能免此患矣。
加味甘桔汤
牛蒡子(炒) 苦桔梗 生甘草 射干
水煎服。
【方歌】加味甘桔汤最良,痘证呛水效非常,牛蒡子合苦桔梗,甘草射干共煎尝。
加味解毒汤
元参 苦桔梗 麦门冬(去心) 当归尾 赤芍 生地黄 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 丹皮 红花 甘草(生) 木通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加味解毒汤最灵,元参桔梗麦门冬,归芍生地翘牛蒡,丹皮红花草木通。
《医述》:呛水
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咽居后而通于胃,喉居前而通于肺。肺无下窍,如橐 然,能受清虚之气,不受有形之物。喉上有物若悬乳,名曰会厌。凡物入口,则舌抵上 ,会厌必 其喉,故水谷但入咽,而不入喉。若痘生于会厌,则舌强不利开阖矣。干物间可入咽,水饮或漏入喉,所以呛也,汤药不入,故不可治。
○其或舌上有疮,烂破疼痛强硬,不能延纳水谷,亦使水入则呛,食入则吐,俟其疮平则安矣。(《证治准绳》)
七日以前,痘色红紫而兼此证者,乃火气炎上,热毒壅塞故也;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证者,乃气血虚弱,肺胃受伤故也。二者俱是逆证。七日以后,外痘蒸长,而有此证者,是内痘亦长,故致如此。外痘结痂,内痘亦,不治自愈。察其毒盛之痘,于咽喉干燥之先,用甘桔汤解毒,加麦冬、栝蒌、牛蒡、元参、荆芥之类,清其气道,不使热毒有犯,则可免患。(翁仲仁)
《医宗金鉴》:呛水
毒壅会厌水难纳,溢入气喉呛始发,咽喉肿痛道路狭,甘桔解毒皆妙法。
[注]
呛水者,因火盛毒壅会厌门也,盖咽门司纳饮食,一为毒热所壅,则必肿痛,水不易入,溢于气喉,故气喷出而呛作矣,宜用加味甘桔汤,或加味解毒汤亦可,此证见于七日前者,俱属恶候,若七日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作呛者,是咽门痘长壅窒道路而使然也,至结痂则呛自止,治者当于毒盛之痘,预用清理气道之药,不使热毒侵犯,自能免此患矣。
(加味甘桔汤)牛蒡子炒苦桔梗生甘草射干水煎服。
(方歌)
加味甘桔汤最良,痘证呛水效非常,牛蒡子合苦桔梗,甘草射干共煎尝。
(加味解毒汤)
玄参苦桔梗麦门冬去心当归尾赤芍生地黄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丹皮红花甘草生木通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
加味解毒汤最灵,玄参桔梗麦门冬,归芍生地翘牛蒡,丹皮红花草木通。
《张氏医通》:呛水
呛水者。咽门为毒所壅。则饮不得入而溢于气喉。故气逆喷而呛也。若呛水在六七日前见。痘色红紫者。乃热毒上壅。若痘色灰白不起。乃气血虚弱。肺胃受伤。大为危兆。急宜解毒开胃。色赤兼凉血。色淡兼补气。若七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见此证。乃内痘起发而呛。只须助其灌浆。外痘结痂而呛自愈矣。
《证治准绳·幼科》:呛水
《难经》云∶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病痘之人,毒火上熏于肺,灼于胃,肺与胃之上口,皆有疮而伤矣,水入则呛者,贲门伤则水不得入嗌,入会厌、会厌掩而不内,故气逆喷出而呛也。食入则吐者,贲门伤则门户隘塞,食物不能直奔于胃,缓则汨汨而下,急则阻而吐出矣,此其恶候,鲜有生者。其或舌上有疮烂破如蜂窠之状,舌痛强硬,不能为用延纳水谷,亦使水入则呛,食入则吐,待舌疮平,则安矣。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咽居后而通于胃,喉居前而通于肺,肺无下窍,加橐然,能受清虚之气,而不受有形之物,喉上有物若悬乳,名曰会厌,凡物入口,则舌抵上 ,舌抵上 则会厌必掩其喉,故水谷但入咽,而不入喉,若痘生会厌,则木强不利开阖矣,干物间可入咽,而水饮或漏入喉,所以呛也,呛者、犹云错喉,气须药补,汤药不入,则无补法,故不可治。〔翁〕七日以前痘色红紫而兼此证者,乃火气炎上,热毒壅塞故也。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证者,乃气血虚弱,肺胃受伤故也。二者俱是逆证。七日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有此证者,是内证亦长,故致如此,外痘结痂,则内证亦靥矣,不治自愈。善治者,当察毒盛之痘于其咽喉干燥之先,而用甘桔汤、解毒汤加麦冬、栝蒌皮穣、牛蒡子、玄参、荆芥之类,以清气道,不使热毒有犯,则自能免此患矣。袁氏治呛逆歌曰∶
痘中呛逆最凶危,沉香浓汁杏仁推,远把蜂糖多和水,按经煎透滤渣随,欲服晨时加好乳,汤中温热渐调之。余每详察,痘呛者,乃元气耗铄,枭炎上升,故致呛逆,准恪后方。
人乳一钟,人参一钱,桔梗一钱,枇杷叶三片,共煎,滤渣,服乳。或用沉香磨人乳服者,虽效,总不若此方之屡见捷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