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白皮
《本草乘雅半偈》:李根白皮
(别录上品)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
【核】曰∶李,处处有之。树高丈许,绿叶白花,果极繁茂,与麦同候,麦秋至,李熟矣。种类近百,子大者如 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味有甘、酸、苦、涩之别;色有青、绿、紫、赤、黄赤、缥绮、胭脂、青皮、灰紫之殊;形有牛心、马肝、柰李、杏李、水李、离核、合核、无核、匾缝之异。生有武陵、房陵诸李。早则麦李、御李,四月熟。迟则晚李、冬李,十月、十一月熟。又有季春李,冬花春实也。王祯农书云∶北方一种御黄李,大如碗,肉浓核小,甘津香美;江南建宁一种均亭李,色紫肥大,香如兰蕙,味若醍醐;一种璧李,熟则拆裂糕液,如乳如酪,香甜可口;一种御李,花色红黄,实状樱桃,先诸李熟;一种夫人李,表绿里赤,肉好肥满,干之,嘉庆子也。素问云∶李韭皆酸。李,东方之果,木子也。
埤雅云∶李从木从子,性颇难老,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品处桃上,果属有六,桃最为下。
孔子饭黍,不以雪桃。诗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又曰,丘中有麻,彼留子嗟;丘中有麦,彼留子国;丘中有李,彼留之子。言麻以衣之,麦以食之。又有李焉,且皆丘中植之,则留子之政修矣。此人之所以思之,法言曰,男子亩,妇人桑之,谓思吕子产相郑,桃李之垂于街者,莫之援也。然则丘中有李,又能使人不盗也。尔雅曰∶桃曰胆之,枣李曰 之,盖枣李之脐,去 而已。旧云∶桃李种法,大率欲方,两步一株,密则阴辄相扇,不惟子细,味亦不隹也。谭子化书云∶李接桃而本强者,其实毛;梅接杏而本强者,其实甘。此明造化之权,有以知巧而移矣。本根皮白,甘酸二种,入药甘者良。修事,取东行者,刮去皱皮,灸黄用。
【 】曰∶李,木之多子,老至犹繁,累不易落。若荔实专力在系也,与麦同候,继绝续乏,承顺天施,养生之道也。仲景先生用治水逆犯上,病名奔豚,横滑难制者,用甘李根白皮,甘禀土味,秉制为用,转承水下,且木实得酸,根白金色,环承制化,在本则子令母实,在金则虚则补母,在土则承乃制之。溯流而上者,顺流而下矣。乃克治平,斯无不顺,何逆之有。子名嘉庆,良有以也。隐居别录广推奔豚者,肾之积,气从少腹上冲心,心烦逆,又若厥状,撞心消渴也。
《本经逢原》:李根白皮
苦微咸寒,无毒。炙黄用。
发明 《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而仲景治奔豚气,奔豚丸用甘李根白皮。时珍疑为二种,不知仲景言甘,是言李之甘,《药性》言苦是言根之苦。但宜用紫李根,则入厥阴血分。若黄李根则入阳明气分矣。《别录》治消渴奔豚,《大明》治赤白痢下,《千金》烧存性敷小儿丹毒,甄权治消渴香港脚,孟诜治妇人赤白带下,皆取苦咸降逆气也。李核仁苦平入肝,疗僵仆瘀血骨痛,又能清血海中风气,令人有子,故承泽丸用之。其性散结,故能解硫黄、白石英、附子毒。为末和鸡子白敷面 ,一宿即落,《千金方》也。《黄帝》云,李子不可和白蜜食,蚀人五内。
《得配本草》:李根白皮
甘,大寒。止消渴心烦,解暴热丹毒,治奔豚气,疗赤白痢。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