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刘寄奴草

「释名」金寄奴、乌藤菜。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


1、大小便血。用刘寄奴研末,茶调匀,空心服二钱即止。


2、打伤瘀血,伤及腹内,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温服。


3、霍乱转痢用刘寄奴草煎汁内服。


4、汤火伤。用刘寄奴捣末。先以鸡毛沾糯米资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


5、赤白痢。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多、加乌梅;白多,加姜。



泻,破血,止血


苦温。破血通经,除症下胀,止金疮血。多服令人吐利。


一茎直上,叶尖长、糙涩,花白芯黄,如小菊花,有白絮如苦 絮,子细长亦似苦 子。茎、叶、花、子皆可用(刘裕,小字寄奴。微时,曾射一蛇,明日,见童子林中捣药,问之,答曰∶吾王为刘寄奴所伤,合药敷之。裕曰∶王何不杀之?童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叱之不见,乃收药回。每遇金疮,敷之立愈)。


(唐本草)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主破血,下胀,止痛,治产乳余疾,止金疮出血极效。


【核】曰∶出河中、孟州、汉中、滁州、江南、越州,所在亦有。春生苗,高二三尺。


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叶,尖长糙涩,面青背白。九月茎端岐分 穗,每 攒簇小花十数朵,黄包白瓣,宛如秋菊,经三四日,花心拆裂如絮。随结实,絮实都如苦买也。修事,拣去茎叶,只用子。粗布拭去薄壳,酒拌蒸,从巳至申,曝干用。


【 】曰∶刘寄奴,古方罕用。唐本草始附隰草部。按李延寿南史,载宋高祖刘氏,小字寄奴,少未遇,伐荻新州,见大蛇射中遂返。次朝再往,闻榛林中作杵臼声。寻之,有青衣童子,拥众捣药。讯其故。曰∶我主为刘寄奴所中,捣此以疗之。曰∶胡不见杀。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叱之尽散。遂收其药。每涂金疮辄愈。因称此草为刘寄奴。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刘为金。又称此草为金寄奴。字说云∶刘,诛杀也;寄,附托也;奴,执事也。顾主治证形,似悉假血气,附托以为执事者。功能剖裂而入破之,即所以诛杀之矣。命名之义,或取诸此。


味甘温.入足厥阴经.功专活血通经.除症下胀.金疮要药.得骨碎补延胡索.治折伤瘀血在腹内.大小便血.为末.茶调服即止.风入疮口肿痛.为末掺之即止.多服令人吐利.



味苦,气温。无毒。山侧道傍,春暖即产。凡用入药,随时采收。下气止心腹急痛,下血却产后余疾。消 肿痈毒,灭汤火热疮。子研泡热水下咽,肠泻无度者即已。


原因刘裕小名寄奴,用此以治金疮获效,竟指名曰刘寄奴草也。


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肺二经。主下气,除症破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金疮出血,汤火所伤,亦堪捣敷,酒蒸曝用。


按∶寄奴之苦,宜归心脏,而温暖之性,又与脾部相宜,故两入之。盖心实主血,脾实裹血,所以专疗血证,唐本云∶多服令人利,亦以其宣泄耳。


雷公云∶采得后去茎叶,只用实。凡使先以布拭去薄壳皮令净,拌酒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用。


味苦,温。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生江南。



味苦,温。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生江南。


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


(刘寄奴草_图缺)


味苦,温。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生江南。


唐本注云∶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


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实黄白作穗,蒿之类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干之。日华子云∶刘寄奴,无毒。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又名刘寄奴。六、七、八月采。


图经曰∶刘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以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而细,一茎上有数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莴苣。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用也。


雷公云∶采得后去茎、叶,只用实。凡使,先以布拭上薄壳皮令净,拌酒蒸,从巳至申出,曝干用之。经验方∶治汤火疮至妙。刘寄奴捣末,先以糯米浆,鸡翎扫汤着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汤着处,先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末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