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
- 《本草纲目》:芦荟
- 《本草备要》:芦荟
- 《本草便读》:芦荟
- 《本草乘雅半偈》:芦荟
- 《本草从新》:芦荟
- 《本草分经》:芦荟
- 《本草分经》:芦荟
- 《本草撮要》:芦荟
- 《本草蒙筌》:芦荟
- 《本草求真》:芦荟
- 《本草图经》:芦荟
- 《本草择要纲目》:芦荟
- 《本经逢原》:芦荟
- 《得配本草》:芦荟
- 《顾松园医镜》:芦荟
- 《冯氏锦囊秘录》:芦荟
- 《雷公炮制药性解》:芦荟
- 《医学入门》:芦荟
- 《药笼小品》:芦荟
- 《药性切用》:芦荟
- 《玉楸药解》:芦荟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芦荟
- 《证类本草》:芦荟
《本草纲目》:芦荟
「释名」奴会、讷会、象胆。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
1、湿癣。用芦荟一两、炙甘草半两,共研为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擦干后敷上药末,有奇效。
2、小儿脾疳。用芦荟、使君子,等分为末,每服一、二钱,米汤送下。
3、虫牙。用芦荟研末敷上.
《本草备要》:芦荟
泻热,杀虫
大苦大寒。功专清热杀虫,凉肝明目,镇心除烦。治小儿惊痫五疳,敷 齿湿癣(甘草末和敷),吹鼻杀脑疳,除鼻痒。小儿脾胃虚寒作泻者勿服。出波斯国。木脂也,味苦、色绿者真。
《本草便读》:芦荟
芦荟(图缺)
除邪退热.能润下性味苦寒.明目凉肝.可杀虫消除疳积.(芦荟出波斯等国.状如黑饴.树脂也.苦寒润下之品.除热杀虫之外别无所长.更衣丸用之.取其润也.明目治疳者.取其寒也.考其气质性味.能入脾胃大肠肝肾诸经.故主治亦不离此诸经耳.)
《本草乘雅半偈》:芦荟
(宋开宝)
方言黑为卢,书云下土坟卢,宜乎状似黑锡也。有不得隐曲,晋注谓不得作隐蔽委曲之事谬甚矣。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 ,解巴豆毒。
【核】曰∶出波斯国,今惟广州来。生山野,滴脂成泪,状似黑锡,木脂也。采不拘时。一统志曰∶爪哇、三佛齐诸国者,状似 尾,草属也,采得以玉器捣成膏。
先人云∶有木草二种,或国异形别,无定准尔。味极苦,无出其右者。对治以热为因,及热聚所生之虫类,莫不精良。
【 】曰∶卢,饮区也,饭器也,腹前也。会,总合也,终始大计也。宜入足阳明胃。
胃,饮腑也,谷委也,行身之前也,精气之总合也,经脉终始之大计也。味大苦,气大寒,主濡阳明燥化,待标盛二阳,陨胃家邪实虫结者也。故治五疳惊风,先因于风也。经云,风为阳邪。又云∶风者百病之始也。致阳明失于游溢,遂成谷郁饮留,为燥为标,为实为结耳。经云∶风中于前,阳明受之。故逐阳明之风,其力转胜。若小儿惊痫,多从胎受,胎系腹前故也。五痔疮 ,亦生于风。经云∶劳汗当风,陷脉为 。又云∶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至主镇心黄汗,此属心脾,并可绝其上源。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父执沈启翁,庚申仲春,同先人结社紫芝禅院,诵华严大乘,颐往随喜,夜坐与颐曰∶疗小儿诸疳,予家世授。疳非疳,干也,燥也,宜从润剂,勿辅心脾。否则转病肺,便难治矣。越三日,读阴阳别论,始解致病之因,变生之证,遂拟方说数十则,呈正启翁,与所藏方,强半相合。大率诸疳皆本于风,内薄心脾,心脾不受,因转属二阳。二阳,阳明也。阳明居中,土也,无所复转,即病阳明经矣。盖阳明行身之前,维蒸持变,为形骸脏腑营卫脉络之本,病则蒸休变息,黄道不归,女月不下,男精不写,喜正坐俯卧,有不得隐几而身曲。
甚则腑转传脏而风消,气转成金而戟肺者,死不治也。勿辅心脾者,当绝其上源,宜从润剂者,法主乎中治,谓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中治者,中见太阴湿土之化令,燥化专令,湿化待之,寒热温凉则逆也。至于气运迭迁,脏腑乘变,其旨幽玄,卒难阐发。颐念启翁一夕之诲,永矢勿谖,略言大端,不敢妄泄其秘耳。)
《本草从新》:芦荟
泻热杀虫.
大苦大寒.功专清热杀虫.凉肝明目.镇心除烦.治小儿惊痫.敷 齿.(以盐汤漱净、敷之.)湿癣.(甘草末减半和敷.)吹鼻杀脑疳.除鼻痒.脾胃虚者忌投.出波斯国.木脂也.味苦色绿者真.
《本草分经》:芦荟
大苦大寒,凉肝镇心,功专清热杀虫,治惊痫湿癣,波斯国木脂也。
《本草分经》:芦荟
见肝寒。
《本草撮要》:芦荟
味苦寒.入足厥阴经.功专凉膈热.得使君子治小儿脾疳.得朱砂治老人风秘.得甘草共为末.调敷湿癣良.胃虚者忌服.亦名象胆.
《本草蒙筌》:芦荟
味苦,气寒。无毒。波斯国土所出,木滴脂泪结成。状类黑饧,俗呼象胆。(味苦故云。)误服巴豆,毒能解除。杀虫去疳,镇心明目。治小儿癫痫惊搐,疗大人疮 痔疽。癣发颈间,同甘草研匀敷效; 生齿缝,以盐汤漱净点差。
《本草求真》:芦荟
(香木)除热
芦荟(专入肝。兼入脾心。即波斯国木脂)。大苦大寒。功专除疳。安心明目。最为小儿惊痫疳积上品。(芦荟使君子等分为末。米饮下。)且能吹鼻杀脑疳。及除鼻痒。(刘禹锡传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浸淫。用诸药徒令蜇 。其疮转甚。偶遇楚州卖药人。教用芦荟一两。炙甘草末半两。研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拭净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然苦虽能。寒能疗热。而气甚秽恶。(气血得香则顺。得臭则逆。所当慎投。)仅可施之藜藿。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遂致夺食泄泻。因而羸瘦怯弱者多矣。如黑锡。味苦色绿者真。
《本草图经》:芦荟
芦荟(图缺),出波斯国,今惟广州有来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俗呼为象胆,以其味苦而云耳。芦荟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刘禹锡着其方云∶余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用斑猫、狗胆、桃根等诸药,徒令蜇 ,其疮转盛。偶于楚州,卖药人教用芦荟一两,研,炙甘草半两,末,相和令匀,先以温浆水洗癣,乃用旧干帛子拭干,便以二味合和傅之,立干,便瘥,神奇。又治 齿。崔元亮《 海上方》云∶取芦荟四分,杵末,先以盐揩齿令先净,然后傅少末于上,妙也。
《本草择要纲目》:芦荟
【气味】
苦寒无毒.乃厥阴药也.
【主治】
其功专于杀虫.清热明目.镇心.疗小儿癫痫惊风.祛五疳.杀三尸.研末敷 齿甚妙.治湿癣出黄汗.
《本经逢原》:芦荟
苦寒,小毒。
发明 芦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其功专于杀虫清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经事不调,腹中结块上冲,与小儿疳热积滞非此不除。同甘草为末,治头项顽癣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气甚秽恶仅可施之藜藿。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夺食泄泻而成羸瘦怯弱者多矣。有人背疮愈后余热不除,或令服芦荟药三服,不数日而毙,伤胃之性于此可征。
《得配本草》:芦荟
苦,寒。入足厥阴经。最捷于引经入肝。消风热,杀三虫,散瘰 ,治惊痫。镇心明目,利水除肿。得朱砂,治风秘。配甘草,敷疮 。佐使君子,治脾疳。入盐汤,漱齿 。(和甘草研敷亦可。)
脾胃虚寒作泻者禁用。
《顾松园医镜》:芦荟
〔苦大寒,入心、肝、脾三经。黑如漆者佳。〕祛膈热,〔胸膈间热也。〕除烦闷,〔清热之功。〕目疾宜求,〔目不因火则不病。〕疳病必简。〔五疳同为内热停滞之症,此能治诸疳热,又善杀三虫。〕至苦大寒,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苦药皆燥,惟此性独润,一经滴水,即便粘手,昔人以朱砂为佐,用治大便不通者,得非取其寒润之功欲?
脾胃弱者大忌。。
《冯氏锦囊秘录》:芦荟
禀天地阴寒之气,故其味苦,寒,无毒。寒能除热,苦能泻热燥湿,至苦至寒,故为除热去疳杀虫明目治惊之要药。专入足厥阴经,亦入足太阴手少阴,然性主消不主补,凡脾胃虚寒作泻者,忌服,止入丸散,先捣成粉入也。
芦荟,杀虫去疳,镇心明目,小儿癫痫惊搐,大人疮 痔疽,癣发颈间,同甘草研匀敷效,医生齿缝。以盐汤漱洗点瘥。
《雷公炮制药性解》:芦荟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消风热,除烦闷,明眼目,治惊痫,杀三虫,疗五疳及疥癣痔漏诸疮,解巴豆毒。
按∶芦荟之苦,本入心经,而肝则其母也,故亦入之。在小儿惊疳诸热,尤为要药。
雷公云∶凡使勿用杂象胆,其象胆干了,上有竹斑光腻,和象叶捣,此药先捣成粉。
《医学入门》:芦荟
芦荟苦寒疗热风,脑疳鼻痒齿 空,目昏颈癣并痔 ,镇儿惊痫杀疳虫。
芦,黑也∶荟,合也。木之脂液凝成,色黑如锡,用数块散至水中,化则自合者为真。以其味苦,故又名象胆。雷公云∶即番国白象胆也。无毒。主风热烦闷,胸间热气。吹鼻,治脑疳,除鼻痒,敷齿 。和甘草减半为末,敷颈项耳颊癣疮湿痒并痔疾疮 。又明目镇心,治小儿癫痫,惊风,诸热。疗五疳,杀蛔虫、三虫。
解巴豆毒。另研用。
《药笼小品》:芦荟
木脂也。
出波斯国。
大苦大寒。
功专清热杀虫。
同胆草能泻肝经实火。
《药性切用》:芦荟
大苦大寒,入肺肝而清痼热,杀诸虫。胃虚者切忌。
《玉楸药解》:芦荟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杀虫消痔,退热除疳。
芦荟清热杀虫,治痔瘘疥癣。
亦名象胆。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芦荟
味苦,寒,无毒。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虫及痔病疮 。解巴豆毒。《药性论》云∶可单用,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南海药谱》云∶兼治小儿诸热。《海上方》∶治 齿。以盐揩齿令净,然后敷少末
《证类本草》:芦荟
(芦荟_图缺)
味苦,寒,无毒。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 ,解巴豆毒。一名讷会,一名奴会,俗呼为象胆。盖以其味苦如胆故也。生波斯国,似黑饧。(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 荟亦可单用。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南海药谱云∶树脂也,本草不细委之,谓是象胆,殊非也。兼治小儿诸热。
图经曰∶ 荟,出波斯国,今唯广州有来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
俗呼为象胆,以其味苦而云耳。芦荟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刘禹锡着其方云∶余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用斑蝥、狗胆、桃根等诸药,徒令以蜇,其疮转盛。偶于楚州,卖药人教用 荟一两研,炙甘草半两末,相和令匀,先以温浆水洗癣,乃用旧干帛子拭干,便以二味合和敷之,立干,便瘥,神奇。又治 齿。崔元亮《海上方》云∶取荟四分,杵末,先以盐揩齿令先净,然后敷少末于上,妙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杂胆,其象胆干了,上有青竹纹斑并光腻,微微甘,勿使和众药捣,此药先捣成粉,待众药末出,然后入药中。此物是胡人杀得白象,取胆干入汉中是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