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赵氏医贯说
《冯氏锦囊秘录》:评赵氏医贯说
谚云∶秀才学医,如菜作齑。以其明于理,而易过于医,医与儒皆不外乎一理也然运用枢机,主宰一身者,皆心也,故古圣贤,养心正心明心,千言万语谆谆,独重乎心,以心为主,而医家亦以心为君主之官也。独赵氏一书,强引《内经》“十二官危”之一语,反复立论,独尊命门以为君主,其历陈气血之根,生死之关,生人之本。却病之原,真假之象阐发殆尽,诚有功于医学人不鲜矣。但古圣贤俱以心为主,赵氏独尊命门为君主,而欲外乎心,医与儒竟二途矣。鄙见于此,不无窃有议焉。盖古圣贤,以心为主者,以修身立行起见也。赵氏以命门为主者,以尊生立命起见也,此正赵氏之济世一片苦心,强引之而主之,盖人为万物之灵者,伏此心也。故《经》曰∶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但肾主智,心主思,心之气根于肾也。心知将来,肾脏已往,不失神明闲脏之职也。卧以入阴,心之神通于肾也,离属阴而配水,火属阳而配水,然水生于金,能复润母燥,火生于木,反能害母形,故易以离人为兵戈,火上有水为既济,水在火下为未济,明其水火不可相离,阴阳互为其根也,递相济养,是谓和平,摄处稍偏,灾害立至。故夫人生于天地万物,统不外乎阴阳,水火者,阴阳之迹也。偏尚不可,敢孰为之轻,孰为之重乎,且觉悟庶类,聪知聪明者,皆心也,肾能之乎,故《经》曰∶心为君主之官,信不谬矣。况相火之动,多由乎君火,相字之义,更不虚也,但心之能神,若无真阴上奉,其能之乎,犹之虽圣明在上,而必以民为邦本也。由此观之,则心为言主,而肾为之根,尊卑之义昭然。但利害之机,实休戚相关见,且无情之草木其花叶荣茂,必赖乎根本培固而始能,况人禀气血有情,五行具伐之体,可罔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义存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