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块
《儿科萃精》:痞块
小儿腹中痞块,或生寒热,或时作痛,古法主挨痞丸(如醋赭石、小青皮、蓬莪术、南木香、青化桂、巴豆霜、大黄,共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萝卜子大,每服五丸,淡姜汤送下。
〔真按〕小儿痞块,但用大红枣八两,皮硝五钱,同煮以水干为度,晒干,每日食此枣,徐徐服之,其痞自消。
《急救广生集》:痞块
用攒盒内小瓷盘,将皮硝装满,雄黄末盖面,绵纸糊口,以针刺孔,合定痞上,将袱捆紧,三日即消。(《保赤编》)
《周慎斋遗书》:痞块
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外以大蒜、皂角、阿魏胶敷之,内以地黄汤加
验案
一妇因丧子忧虑,饮食不思,有块在软肚内。用四君子加陈皮、肉桂、归身、沉香、半夏;丸用茯苓、白术四、五两,藏猪肚内,煮烂,沉香为衣,久服全愈。
一妇素善怒,左胁下有块,身肥大,经将行,先一二日且吐且下。此肝木乘脾,脾虚生痰,不生血也。善怒胁块,肝气亢也;吐下者,脾气虚也;身肥则多痰,痰盛则中焦多湿;每经行时气血流通,冲动脾湿,且吐且下也。久而不治,必变中满。宜理脾燥湿。白术一两,半夏五钱,生姜七钱,沉香二钱,共末。白糖和服。
一人左胁有块,右关脉豁大。用乌药一两,附子五钱制之。将乌药日磨二三分,酒送下,俟积行动,乃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服之,丸用六味丸。
一人左乳下有一块,此肾虚水不上升,肝火无制,郁而为块也。宜滋肾丸治之,知母、
一人小腹左边有块,宜戊己丸治之。白术补脾,白芍、肉桂以平肝。服之全愈。
一人当胸有一块,遇心有所用,即火动上燎其面,时吐痰,脉缓而有力,右手浮大。盖胸为肺室,面属阳明。有块不宽,肺火郁也;火燎其面,大肠火炽也;脉浮大,火脉也。实则泻之,宜养血以制之。四物汤各一钱,肉桂三分煎服。
一人因忧虑发寒热,三月后呕吐,食仓边有一块,痛直冲心,胸膈饱,便闭,背胀胁痛。盖不下也。脾不转运,故诸病生焉。方用二陈汤加苏梗、炮姜、吴萸,一服便通。
一人右脐旁有块作痛,移动不定,大便不通,诸药不效。左寸缓而有力,右寸微大,关脉沉细无力。此肝气虚,脾土衰,土不受克,木无生发之气,肾元可纳矣。不可攻痞,宜益肝、扶脾、安肾,使脾气输则痞运散。人参、熟地、小茴各五分,归身一钱,山药、茯苓各七分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